
阿坝州黑水县毛尔盖水电站水光互补光伏基地项目将光伏与水电有机结合,实现年发电量6.09亿度,为黑水县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地方产业升级、群众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蓝色光伏板与库区碧波交织成景,见证着绿色低碳转型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成为高原清洁能源开发的典范。

草地上的光伏板(李洋 摄)
水光协同:高原新能源的稳定之道
光伏电站发电能力受天气和昼夜变化影响较大,而水电则具备灵活调节优势。毛尔盖水电站水光互补光伏基地正是通过“白天优先光伏、夜间水电补充”的方式,把两种能源的特点结合起来:白天光照好时大量使用光伏,晚上和阴天则由水电顶上来。
“水电站的水库就像一个巨大的蓄电池,可以随时多发或少发电,来平衡光伏发电一会儿多、一会儿少的变化。”基地负责人李文武介绍。这样的组合,让清洁电力能够更稳定、更顺畅地输送到电网中。
要让“水光互补”真正落地生根,不仅需要科学的运行方式,还需要合理的工程布局作为支撑。据了解,基地选址在格窝、热窝两处高山草地,避开了生态红线和基本农田等敏感区域;总占地约9490.8亩,配套建设两座220千伏升压站、新建33.405公里送出线路和32公里进场道路,与毛尔盖水电站的变电设施贯通,形成紧密衔接的整体框架。
在此基础上,建设方还充分考虑了高原独特的环境条件。这里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为了减少对草地和山体的影响,施工优先采用钢螺旋桩等低扰动工法,并同步推进植被修复,努力实现建设与生态的双赢。

升压站一角(李洋 摄)
绿色动能稳定释放:
42万千瓦装机,年供电6.09亿度
“整个光伏区建成后,年发电量可以达到6.09亿度。”在基地升压站前,李文武指着实时监控大屏介绍道。记者看到,光伏组件的运行数据和电力曲线不断跳动,清洁电能正稳定地输入毛尔盖水电站的并网通道。
按照设计,阿坝州黑水县毛尔盖水电站水光互补光伏基地项目总装机容量42万千瓦。光伏主要在白天发电,水电则承担夜间和调节任务,二者互补,使供电更平稳、更可靠。
通过新建的送出线路与升压站,光伏电量直接并入电网,相当于每年为电网“输送”6.09亿度清洁电能。这一规模,相当于可满足20万至30万户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也为阿坝高原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
与此同时,毛尔盖水电站本体装机42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在16.8亿至17.6亿度之间。光伏与水电搭配运行,相互配合,让清洁能源在外送时更高效、更稳定。

俯瞰阿坝州黑水县毛尔盖水电站水光互补光伏基地项目(黑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与民生同向发力:
从建设到长远效益
从建设期到并网运行,项目不断带动地方发展。一方面,施工和运维提供了大量本地就业岗位,农牧民通过就近务工实现增收;另一方面,配套道路改善了周边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出行。此外,项目优化新能源产业结构,是黑水县财政税收增长的强劲引擎,全周期贡献税收预计约5亿元,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
在采访中,李文武还谈到未来的市场化思路:在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136号文件执行后,企业将继续提升电力市场交易能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优化运营模式,适应市场规则,特别是在电量电价部分,探索参与现货市场、绿电及辅助服务市场交易的模式,争取更优的电价和收益。
项目运行将继续优化输电效率,解决电力“发得出、送得稳”问题,提升“水光互补”出力稳定性,在企业的长期布局方面,将尝试推动“1+1>2”技术创新效能升级,探索新型储能技术应用。
同时,项目方还将在生态修复上下功夫,推动“光伏+草地”模式,确保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黑水县也在积极总结经验,把水光互补的发展模式纳入全县清洁能源产业规划,推动“财政增收—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从开发布局、工程建设到稳定运行,阿坝州黑水县毛尔盖水电站水光互补光伏基地以42万千瓦装机、6.09亿度年发电量为支点,结合毛尔盖水电站的调节优势,探索出一条高原清洁能源“如何稳、如何送、如何兼顾生态与民生”的实践路径。蓝色光伏板与库区碧波相映成景,不仅展示着绿色发展的前景,也为全国新能源发展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阿坝样板”。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