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RACE SHAO
日期:2025年9月2日
虽然对阿里巴巴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的分析来得晚了些,但我认为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两年前,阿里股价一度跌至 60 美元,如今却强势反弹,上演了一场惊人的逆袭。
正如我之前所说,中国这波 AI 浪潮中,最大的赢家将是阿里云。现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验证。

宏观视角:阿里巴巴的变局
整体来看,阿里本季度的财务业绩相当亮眼,超出了市场预期。其增长的核心动力,源自 AI 驱动的业务及其明确的「AI+云」战略。
马云回归后,他让曾因绯闻事件而被边缘化、远走新加坡负责国际业务的青年才俊蒋凡,重新回到了舞台中央。
要知道,当时公司正深陷公关危机,尤其是被外界诟病存在糟糕的破冰文化。
随着马云的回归,他也将一批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元老级人物重新调回权力核心。
与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这些后起之秀相比,阿里过去十年显得业绩平庸、管理臃肿。而现在,据说公司上下重新燃起了创业的激情。
从电商、外卖,再到人工智能和云,阿里巴巴全面开启了战斗模式。坦白说,成效斐然。
在财报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再次强调了公司自上而下确立的两大战略核心:
“展望未来,我们将坚定地投资于「消费」与「AI + 云」这两大战略重心,力求抓住历史性机遇,实现长期增长。
人工智能与云服务:一场资本的游戏
聚焦 AI 领域,这本质上是一场资本雄厚玩家的游戏。
在过去的软件时代,企业最大的成本是人才。一旦产品成型,扩张的边际成本很低。
然而 AI 时代完全不同。尽管人才薪酬高得惊人,但这笔费用和庞大的资本支出相比,几乎不值一提。
在中国,谁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能同时在基础设施和顶尖人才上进行如此巨大的投入?答案仍然是 BBAT (百度、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
而这其中,谁从一开始就坚持企业级服务战略,将 AI 能力融入云服务中?正是阿里巴巴。
9 月 1 日的股价,明确反映了市场的认可。阿里股价大涨 13%,主要因为云收入远超预期,并且季度资本支出创下新高。
这彻底扭转了此前因芯片限制引发的市场担忧,再次巩固了阿里云作为中国最大云服务商的增长潜力。
核心亮点可以总结为:
云智能集团本季度收入达 333.9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高达 26%,增速远超上季度的 18%。
在强大的计算、存储和技术服务需求推动下,AI 相关收入连续第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无论是模型训练还是推理应用,各行各业的需求都十分旺盛。阿里云的持续投入,将使其规模优势愈发明显。
即便面临美国芯片限制,阿里通过采用国产替代等多种芯片方案,有效缓解了外界对其算力发展的担忧。
公司将继续推进其 3 年计划,在云和 AI 相关产品上投入 3800 亿元。
通义千问(Qwen)大模型家族也在持续快速迭代,先后发布了多模态视频生成、代码生成等多个新版本。
超越云服务:AI 融入日常
除了云业务,阿里还在讲述一个平行的故事:成为「AI+日常消费」的领导者。
这其中的关键棋子,就是电商平台淘宝与导航应用高德地图。
管理层在电话会上判断,未来 AI 云市场的集中度会远高于传统云市场,因为开发者对技术支持的依赖更强。
阿里的领先优势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传统的计算、存储和大数据,更在于我们反复强调的 AI 时代三大支柱:AI 基础设施、AI 大语言模型和开源能力。
随着 AI 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和深化,公共云的需求必将迎来新一轮爆发。阿里凭借其全栈技术和对开发者友好的开放生态,已经做好了准备。
至此,所有布局的价值开始汇聚显现。
此外,阿里还强调,开发 AI 智能体需要模型具备更大的上下文窗口,以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和更长的推理链。
智能体常常需要协同调用多种工具,这为阿里这样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创造了深化服务的绝佳机会。
其新产品 AgentBay,就是一个专为智能体开发打造的沙盒环境。高管们认为,代码能力将是未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阿里已将 AI 原生功能深度融入了淘宝(电商)、钉钉(协同办公)、高德地图(导航)和支付宝(支付)等核心应用中。
这一系列升级,让企业客户能直接在现有的工作流中开发和部署自己的 AI 智能体。
在管理层看来,这是未来驱动 AI 技术普及和商业化变现的最关键杠杆。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