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底,以“AI赋能产业变革城市转型”为主题的“2024中国算谷数字产业发展大会”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省庆阳市隆重召开,展示了“东数西算”工程落地三年来的发展成效,搭载燧原科技“燧原S60”的国产万卡推理集群正式建成发布。这也是燧原科技七年创业的缩影——从一颗芯片的破局,到万卡算力集群的“芯火燎原”。
清华基因:EE85班的“芯”火传承
2018年,当赵立东与他的AMD前同事张亚林在上海张江的临时办公室创立燧原科技时,他们选择的是一条艰难的攀登路径:研发中国自己的云端AI训练芯片。
这一决定背后,是清华EE85班不约而同的硬科技信仰。在这个被称为中国芯片创业“黄埔军校”的班级中,走出了虞仁荣(韦尔股份)、朱一明(兆易创新)、任志军(新恒汇)等芯片领军人物。在硅谷深耕20年的赵立东,亲历了AMD与英特尔的技术鏖战,挑战之下亦是机会,他以清华人的自觉,主动肩负国家高科技自立自强发展的使命感,为“燧原”命名:取自“芯火可以燎原”之意,誓以原始创新点燃国产算力的火种。
创业之初的决策“出人意料”:当多数国产芯片企业选择从技术门槛较低的推理芯片切入时,燧原科技直指最难的训练芯片。这是因为,赵立东清醒地认识到,“瞄准数据中心,做AI训练加速芯片”是一片蓝海市场,拼的是技术实力,而不是价格。“做大芯片,拼硬科技”的创业初心,恰是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理想底色的绝佳彰显。
技术浪潮中的破局者:从算力变革看燧原的创新罗盘
秉承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燧原科技在技术浪潮中并不随波逐流,而是以自主创新为切入点,在关键的算力赛道精准布局。随着大模型的兴起,燧原科技敏锐地捕捉到AI算力的需求正在发生全方位的变化。
在训练端,AI算力朝着超大规模发展,“国外已经是十万卡、几十万卡的集群,美国‘星际之门’更是百万卡级别。同时在推理端,伴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开源模型的出现,AI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对于高性能推理的算力需求正在成为主流。”赵立东解释道,“对算力规模需求的剧增不但提高了技术门槛,更催生颠覆性的技术变革,AI算力基础设施的超大规模集群化意味着系统与生态的全面竞争。”

2024年12月,赵立东当选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在算力集群化系统化变革的同时,技术融合创新催生出新的范式。首先,定制化芯片发展迅速。在英伟达市值达到4万亿美元的同时,博通也依靠Google、Meta、Amazon等企业的定制化芯片订单实现了万亿美元市值的突破。
“作为初创公司,需要第一步实现技术产品的闭环,第二步实现商业化的闭环,从而自我造血,不断进行产品迭代和生态完善,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赵立东表示。
与此同时,硬件与软件从来不是割裂的存在。如果说AI芯片矩阵是一台精密的“算力引擎”,那么配套的指令集、编译器、算子库、编程模型和工具链则是让引擎高效运转的“神经中枢”,软硬件协同是打造完整AI算力生态的关键。
在这场算力变革中,国产化不仅是商业化的需求,也是国家科技的战略需求。燧原科技始终胸怀科技报国理想,以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未来赛道的战略布局:穿越商业实践,淬炼创新初心
对于芯片企业而言,从技术研发到商业盈利是一场生死考验。赵立东指出:“AI芯片的竞争不仅是技术战,更是商业模式的持久战。”为此,公司采取了“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深耕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定制化需求,通过多个国民级AI应用场景打磨产品;另一方面,深度参与“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在庆阳智算中心等项目中验证整体解决方案能力。赵立东强调:“庆阳万卡集群的价值不仅是芯片销量,更是证明了国产算力系统可以支撑国家级工程。”这标志着燧原科技正从技术供应商向产业赋能者的演进。
未来,公司也会将目光投向国际新兴市场,通过参与当地算力中心建设,将燧原科技的技术方案与标准植入区域市场。“未来AI算力的竞争,不仅是芯片性能的比拼,更是生态与标准的博弈。”这种战略远见,让燧原科技在国产化与国际化的平衡中,找到属于中国AI芯片的发展坐标系。
燧原科技在资本布局上同样快马加鞭,目标很明确:以资本加速技术突破,在“长期主义”的AI芯片行业,尽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但是,赵立东强调:“融资与IPO只是一个发展阶段,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借助这些台阶拓展资源和市场,实现盈利与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公司成立的初心——做大芯片,拼硬科技。

燧原科技获得2024年度上海市算力网络高质量发展标杆应用案例一等奖
在创业初心的坚守中,清华精神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这种精神传承也转化为切实的技术协同网络。在算力中心运营领域,燧原科技与清华电子系孵化的无问芯穹合作,实现算力网络性能的深度优化;在分布式计算领域,与清华计算机系孵化的清程极智共建分布式软件架构;在万卡集群的网络搭建中,与清华自动化系孵化的基流科技进行合作,以实战经验补足了燧原科技在大规模网络运维上的最后一块拼图。
“自强不息”的校训与“行胜于言”的文化,早已内化为清华人共同的精神气质,构筑了彼此信任、务实高效的合作根基,也成为大家携手并进,追求顶尖创新的强大动力。
攀登AI算力芯片这座“珠峰北坡”,道阻且长。但正如赵立东所言:“中国智算产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但责无旁贷。我们要抓住机遇,携手努力,打造具有技术开放性、商业竞争力、产业标准化的智算产业新格局,走出这条通往中国AI产业珠峰的‘北坡’的道路,为中国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当中国AI算力面临“卡脖子”挑战与产业升级机遇的双重变奏时,燧原科技以清华基因解码破局之道,用自主创新书写进阶之路,正在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绘制一幅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