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团队系统综述了脑芯片接口(Brain-on-a-Chip Interfaces, BoCIs)在生物计算与智能融合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与技术展望。相关成果发表于《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
01 研究背景
脑机接口(BCI)技术虽在医疗康复、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取得进展,但仍受限于伦理问题和在体研究的不可控性。随着干细胞与微电极阵列技术的发展,实验室培养的类脑器官(lab-grown brains)逐渐成为研究大脑功能与智能机制的新平台。BoCIs 旨在构建类脑器官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双向信息交互接口,具备更高的可控性与可扩展性,为理解智能起源和发展混合智能系统提供了新途径。
02 研究概述
基于功能化导电聚合物的设计,研究团队设计了功能化聚苯胺基时序黏附水凝胶贴片。它可以实现心脏的同步机械生理监测和电耦合治疗,并牢固附着在心脏表面监测心脏的机械运动和电活动。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 BoCIs 的构建方法、信息交互技术、生物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及其在智能控制任务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BoCIs 系统主要包括两类接口方式:平面微电极阵列(MEA)和立体电极接口。前者适用于二维神经网络,后者则能更好地对接三维脑类器官,实现更深层次的信号记录与刺激。研究采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与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方法,系统整合 BoCI 的技术体系与应用场景。
研究对象及技术基础:
BoCI 的核心研究对象为“实验室培养脑”,包括啮齿类来源的分散神经元 / 脑切片、胚胎干细胞 / 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二维(2D)神经网络与三维(3D)脑类器官,区别于传统 BCI 的体内人类 / 动物大脑;技术基础依赖干细胞技术(保障神经细胞来源与成熟)、微电极阵列(MEA)技术(实现信号检测与传输)及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编码 / 解码策略)。
主要内容:
1.实验室培养脑-计算机接口类型
根据信号检测方式,BoCI分为两类:
(1)平面MEA-basedBoCl:以微电极阵列为核心,低密度MEA(64-256电极)分析网络级电活动,高密度MEA(最高26400电极,间距0.25μm)实现单细胞、单突触级信号检测,适用于2D神经网络及脑类器官表面信号记录。
(2)立体电极-basedBoCl:针对3D脑类器官深层信号检测需求,开发4类接口-3DMEA(凸起电极穿透40-100um,贴合细胞膜曲率)、植入式接口(探针电极深入类器官内部,存在机械损伤风险)、包裹式接口(3D篮状/壳状电极,适配类器官形态变化)、共生式接口(柔性网格电极,无创长期记录)。

图1. 不同类型的脑芯片接口(BoCIs)(图片来自原文)
2.信息交互技术
BoCI通过“刺激-解码”实现双向信息交互:
(1)刺激技术:电刺激(低频0.2-1Hz诱导记忆编码,高频10-20Hz触发突触可塑性)、光刺激(光遗传学结合数字微镜器件,避免电伪迹,时延50-200ms)为主,化学刺激因可控性低应用较少。
(2)学习训练模式:开放环训练(固定刺激参数,重塑网络拓扑)、闭环训练(实时反馈调整参数,如强化学习使神经元放电维持目标水平,支持机器人避障、乒乓球控制等复杂任务)。

图2. BoCI 系统中的训练范式与评估指标
(图片来自原文)
3.生物计算能力与任务
应用BoCI控制系统由“芯片脑系统(实验室培养脑+放大器+刺激器)-机器人系统(实体/虚拟执行器)-接口系统(编码/解码+AI优化)"组成,可完成三类核心任务:
(1)移动机器人控制:通过MEA监测神经活动,将传感器信号转换为控制指令,实现避障、迷宫导航等(如模块化网络提升通道选择性,优化避障能力))。
(2)机械臂控制:闭环系统结合神经信号空间/放电率信息,调整机械臂运动(如MEART系统实现目标导向绘图)。
(3)虚拟任务:如基于自由能原理训练实验室培养脑玩《乓》游戏,通过“刺激-反馈”快速掌握游戏规则;或模拟飞行控制,实时调整突触权重优化飞行稳定性。
总结:
1.技术性能优势:与传统BCI相比,BoCI具备更高可塑性(工程化神经网络兼容)、可扩展性及伦理合规性;与数字李生脑(虚拟建模)、神经形态计算(硅基模拟神经结构)相比,BoCI直接利用生物智能,在混合智能、自主控制领域潜力显著。
2.混合智能潜力:BoCI融合生物智能(低能耗、动态可塑性)与Al(高效计算),构建混合系统如“脑件”系统以脑类器官为储备池,完成语音识别、非线性方程预测;结合强化学习算法(如EXP3),可快速定位任务相关神经节点,提升控制精度。
3.功能改善证据:通过电/光刺激训练,实验室培养脑可实现—神经连接从随机向"小世界结构”优化(节点数量、连接强度提升)、突触可塑性调控(长时程增强LTP/抑制LTD)、任务响应效率提升(如《乓》游戏5分钟内学会,避障任务响应稳定)。
03 研究意义
BoCIs 作为融合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新型平台,不仅在基础神经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还在类脑计算、神经疾病模型构建、智能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尽管目前仍面临类脑器官成熟度、电极-组织接口兼容性、智能融合机制等多方面挑战,但随着多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入,BoCIs 有望推动下一代生物计算与混合智能系统的发展。

图3. BoCI 系统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图片来自原文)
参考文献:
Shao W, Meng W, Zuo J, et 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Brain-on-a-Chip Interfaces[J]. 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 2025, 6: 0287.
来源:BME康复工程分会
仅用于学术分享,若侵权请留言,即时删侵!
欢迎加入脑机接口AI星球
获取更多脑机接口+AI等领域的知识和资源。
加群交流、商业合作请添加微信:RoseBCI【备注:姓名+行业/专业】。
欢迎来稿
1.欢迎来稿。投稿咨询,请联系微信:RoseBCI
点击投稿:脑机接口社区学术新闻投稿指南
2.加入社区成为兼职创作者,请联系微信:RoseBCI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不错过每一条脑机前沿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