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在多种先进封装技术中,硅中介层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台积电CoWoS封装中,硅中介层是高密度互连的核心,是实现多芯片集成和高性能的关键。不过最近有消息称,英伟达决定在下一代Rubin GPU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将用碳化硅中介层替代第一代Rubin GPU上采用的硅中介层,并最晚在2027年广泛应用。而Rubin GPU正是采用了台积电CoWoS封装,因此,台积电目前正在与主要合作伙伴联合开发SiC中介层制造技术。如果未来SiC中介层能够被广泛应用,那么将打开SiC衬底在功率芯片、光波导等场景之外的新动能。CoWoS和中介层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的核心是通过中介层(Interposer)将多个芯片集成在同一封装内,实现超高带宽,低延迟的芯片间通信。从名字就能看出,CoWoS是由三层结构组成的,分别是芯片层、硅中介层和基板。芯片层是包括GPU、CPU、HBM在内的芯片,这些芯片通过中介层上的微凸块,即直径约 20μm 的锡铜焊点,将芯片与中介层焊接,机械固定的同时实现电气连接。中介层此前是采用硅材料制造,在硅片上利用垂直贯穿硅片的铜填充孔,即所谓的硅通孔来连接上下层芯片的信号和电源,缩短传输路径以降低延迟。再通过由多层铜和低介电材料组成的高密度布线层,利用低至1μm的线宽和线距,实现超高密度的互连,以及TB/s级别的传输速率。实际上,在CoWoS封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硅中介层的工艺复杂,成本高,所以后续也延展出RDL中介层和混合中介层等不同形式,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以及量产难度。比如RDL中介层用聚合物和铜布线替代硅,成本降低30%,带宽稍低,可以应用于边缘计算和网络设备。基板层则是传统常见的有机封装基板,是承载中介层的基础,为中介层提供机械支撑和电气接口,通过悍球阵列与PCB主板连接,提供I/O接口和电源分配、信号传输的功能。碳化硅中介层,一把双刃剑将中介层的硅材料,换成碳化硅,从材料的角度来看,最显著的提升是热管理能力上带来了质的飞跃,碳化硅的热导率是硅的3倍以上。目前AI芯片中,中介层的散热能力成为了瓶颈,尤其是Rubin系列芯片中,集成HBM4的多芯片产品功率已经接近2000W,传统硅中介层的散热能力已接近物理极限。碳化硅的高热导率特性,可以令整体的封装热密度相比采用硅中介层的芯片大幅提高,以满足未来AI芯片的高功率需求。除了散热,碳化硅材料由于硬度更高,高温稳定性更好,在集成密度和互连性能上相比硅中介层更有优势。去年4月,杨百翰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通孔深宽比达到109:1的碳化硅通孔方案,相比之下硅中介层通孔深宽比一般小于17:1。这意味着互连密度提升超过5倍,能大幅提高带宽,为AI芯片带来更高的数据吞吐性能。不过,碳化硅中介层在制造加工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是碳化硅材料硬度极高,在切割和表面平整阶段就面临加工时间长,切割平整度差的问题。在硅通孔制造的过程中往往会用到干法刻蚀设备,但对于碳化硅而言,同样干法刻蚀所需的时间是硅的20倍。另外,碳化硅与铜的界面结合能仅为硅的 1/3,需引入钛、镍过渡层,但会使接触电阻增加 2-3 倍。石墨烯过渡层虽可将肖特基势垒降低 0.3-0.5 eV,但需在 1200℃以上的高温下原位生长,与 CoWoS 的低温封装工艺(<250℃)不兼容。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点是,目前先进制程采用的大硅片都是12英寸,而碳化硅衬底目前主要还是6英寸或8英寸。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衬底厂商研发出12英寸碳化硅衬底,包括天岳先进、天科合达、晶盛机电、烁科晶体、南砂晶圆等厂商都已经展出了相关产品,产业链上,12英寸碳化硅的激光剥离、多线切割等设备也已经就绪。最大的问题在于,12英寸碳化硅衬底的量产节点目前仍未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引,所以如果英伟达和台积电希望在2027年实现碳化硅中介层的量产,就需要积极去推动上游衬底、设备等厂商的量产进展。小结随着AI芯片的功率和性能需求不断提高,封装技术的迭代已经不仅限于结构上的三维堆叠,高集成、高速互连等的瓶颈,需要利用材料去突破性能的限制。对于碳化硅中介层来说,短期内,工艺上还存在非常多难点,但随着碳化硅材料价格的不断下降,12英寸衬底未来量产后,将会为产业带来更多新的可能。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更多热点文章阅读11家半导体设备企业H1:刻蚀设备狂卖50亿,最高净利润暴涨73%阿里放大招:自研AI芯片100%国产,不用台积电代工小米入局,又一存储风口!Labubu 带火!消费级 3D 打印产业链起飞工信部:2030年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产业链起飞?点击关注 星标我们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喜欢就奖励一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