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协和医院全国首创“医师+工程师”双查房制度
长江日报,9月10日
长江日报记者9月8日获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下简称“协和医院”)全国首创“医师+工程师”双查房制度,工程师驻点参与诊疗全流程,与医生共同坐诊、制定个性化方案,打破传统诊疗中医疗与技术脱节的壁垒。早在6月16日,协和医院在全国率先开设脑机接口医工融合门诊和病房,3个月来已累计收治近百名患者。
@长江日报
61岁的来自乌鲁木齐的仝女士此前因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瘫痪,且该瘫痪状态已持续3年。之后她在协和医院接受脑机接口治疗,治疗中主管护师唐艳为她戴上脑电帽,工程师周琰根据她的肌力进展调节“机械手”参数,双方协同指导仝女士完成脑机接口训练。医师、工程师默契配合,制定极具个体针对性、即时调整的训练计划,手把手帮助仝女士“想到”“做到”。
仅经过1个月的治疗,仝女士肢体运动能力便得到明显改善,右手能够完成抓药丸、举瓶喝水等精细动作,右腿也恢复了发力能力。脑机接口技术为她的肢体功能康复带来了显著成效。她说:“戴上脑电帽治疗1个月,胜过以往3年。”
另外一名46岁脑外伤患者徐亮(化名)则借助“脑—脊—机—复能”一体化方案,通过意念指挥外骨骼机器人实现自主行走,为瘫痪患者康复带来新希望。
协和医院创新构建“医工融合”诊疗模式,既解决了“医生有想法没办法、工程师有办法没想法”的行业痛点,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又能让工程师收集一线需求与数据反哺研发,最终为患者带来更高效的康复疗效。
2 同济医院完成国内首次256通道柔性皮层电极脑机接口短期植入
长江日报/微灵医疗,9月9日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下简称“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与深圳微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国内首次创新性地应用“短期植入256通道柔性皮层电极+多日持续高密度信号采集+关键功能区解析” 的创新技术方案,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基于硬膜下柔性高通量电极短期植入的脑机接口脑功能保护术,并顺利完成脑肿瘤精准切除。
此次手术的成功,是脑机接口技术在脑损伤患者的临床个性化精准治疗场景中的一次重要实践。
同济医院舒凯教授介绍,患者黄女士(化名)脑部肿瘤虽体积不大,却 “扎根” 于左侧额叶中央前回这一关键运动功能区,且已引发多次癫痫发作。传统手术面临两大核心痛点:依赖术前影像导航误差高达5-20毫米,极易损伤功能区;术中唤醒技术则受限于患者配合度、测试时间短等问题,评估准确性难以保障。
8月26日,在唐洲平教授的指导下,舒凯与胡峰医生团队为黄女士植入该电极。随后一周,医疗团队通过连续采集高密度脑电信号并结合AI解码,精确“绘制”出大脑功能图和致痫灶边界。9月2日,团队凭借这份“导航地图”成功切除肿瘤。术后当天黄女士即可自主活动,肢体功能良好,未再发生癫痫。

脑机接口植入后的评估 @长江日报
唐洲平教授表示,这项技术不仅实现了“功能保护”,未来还可应用于运动、语言甚至视觉解码,为脑卒中、脊髓损伤等患者带来康复可能。此次手术也为长期脑机接口植入积累了临床数据,未来有望实现从“保护功能”到“重塑功能”的跨越,为更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打开康复新通道。
3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注册脊髓损伤的脑机接口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9月8日
根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信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注册了一项名为“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技术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影响的脑功能研究”的临床研究,面向脊髓损伤患者。研究目的是探讨运动想象脑机接口(MI-BCI)技术改善脊髓损伤(SCI)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以及其对不同状态下皮质运动区功能的影响。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相关资讯可在ChiCTR官网查询:https://www.chictr.org.cn/showproj.html?proj=286742
4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脑机接口临床研究与转化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安徽日报 小叶医探,9月10日
9月9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脑机接口临床研究与转化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推进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病床旁,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更精准、创新的诊疗方案。该中心系全省首家聚焦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应用的研究中心,标志着安徽在脑科学与医疗智能融合领域进入新阶段。

@安徽日报 小叶医探
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汪业汉教授及王飞主任均表示,该中心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构建跨学科、跨单位的协同创新体系,也将成为推动脑机接口从理论研究走向临床实践的关键枢纽,为未来更多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帕金森、卒中、脊髓损伤等提供全新治疗思路和技术支撑。
企业进展
1 Alto Neuroscience(EEG生物标志物、精神疾病 | 临床里程碑)
Businesswire,9月9日 EDT
9月9日,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Alto Neuroscience(NYSE: ANRO)宣布一项独立前瞻性研究取得积极成果,其通过评估15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与272名健康对照者的脑电图(EEG)发现,θ波trial间相干性(theta-band ITC)和事件相关频谱扰动(ERSP)能强效区分两类人群,且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CIAS)的核心缺陷——处理速度显著相关,区分能力远超失匹配负波(MMN)等传统EEG标志物,为该领域提供了经验证的生物标志物。

@Alto Neuroscience
该研究成果意义重大,不仅推动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向更客观精准方向发展,还为药物研发提供关键支撑。Alto Neuroscience已将theta ITC作为核心指标,用于在研新型PDE4抑制剂ALTO-101治疗CIAS的2期临床试验,此前1期试验中健康受试者单次服药后theta ITC与认知功能均显著改善,此次结果进一步增强了该药物研发信心,而CIAS作为精神分裂症核心致残特征,目前尚无获批疗法,相关进展有望填补医疗需求空白。
Alto Neuroscience专注于通过精准精神病学平台开发神经精神疾病个性化疗法,管线涵盖双相抑郁、难治性抑郁症等多个领域。公司计划后续通过医学会议或期刊发布研究完整细节。
2 neurocare group(经颅磁刺激、重度抑郁症 | 监管获批)
GlobeNewswire,9月10日 ET
9月10日,深耕个性化心理健康领域的neurocare group AG公司宣布,其Apollo经颅磁刺激(TMS)治疗设备获美国FDA批准,可用于治疗青少年重度抑郁症(MDD)。该公司总部涉及德国慕尼黑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此前已在美国安装超300套Apollo系统,用于成人重度抑郁症和强迫症治疗,此次获批进一步拓展了设备的适用人群。

@neurocare
当前美国青少年重度抑郁症治疗面临显著困境,每年约500万青少年受此疾病影响,但仅两种口服抗抑郁药获FDA批准用于该群体,且均带 “黑框警告”(存在增加自杀风险的可能),药物缓解率仅35%,大量患者因副作用或疗效不足停药。而Apollo TMS设备凭借安全无创、无药物相关副作用的优势,临床缓解率达60%,其德国团队研发的先进技术还能提升磁场刺激效率,为青少年患者提供了更优治疗选择。
neurocare group AG拥有自主研发的心理健康平台,整合了TMS、脑电图设备、云端软件及在线学院等技术与工具,助力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业务覆盖美、英、荷、澳等国的自有及第三方诊所。目前多数保险公司已覆盖成人TMS治疗费用,且青少年群体的保险覆盖范围正逐步扩大。
声明:1.本文资讯及图片来自网络,首图由AI生成,详情可参考文末链接;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2.本公众号分享的医疗资讯仅供参考,不应被视为医疗建议。在做出任何与健康相关的决定或治疗计划之前,务必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所呈现的信息基于当前的研究和专家观点,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这些信息可能会有所变化。
来源/详情: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50909814928/en/Alto-Neuroscience-Announces-Robust-Replication-of-EEG-Biomarker-to-Objectively-Identify-Patients-with-Cognitive-Impairment-in-Schizophre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