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正成为新的经济疆域,低空经济浪潮已至。如何在万亿级新赛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每个相关企业必须思考的战略课题。
随着国家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定位为“新增长引擎”,这个万亿级市场正在快速崛起。
据赛迪智库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达5059.5亿元,2024年预计达到6702.5亿元,到2026年将直接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644.6亿元。

低空经济是以1000米以下空域(部分地区可延伸至4000米)为核心,以有人机、无人机等航空器的低空飞行为牵引,辐射物流、农业、旅游、应急救援等多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面对这一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企业如何精准定位,才能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01 产业链全景:三大层级与价值分布
低空经济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整机与运营服务、下游基础设施与应用场景三大环节。
上游核心零部件是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包括电池、动力系统、导航通信等关键模块。电池领域,宁德时代研发的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500Wh/kg,并成功装机4吨级电动飞机。
动力系统方面,宗申动力200hp以下活塞发动机拿下多家无人机厂商订单;卧龙电驱百千瓦级航空电机则进入商飞供应链。
中游整机与运营服务是产业链的价值实现环节。亿航智能的EH216-S已成为全球首个完成“适航三证+运营证”全流程认证的eVTOL产品,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中信海直获得运营合格证后,开通了深圳-珠海等5条低空旅游航线。顺丰旗下丰翼科技已实现全场景覆盖,截至2023年底累计运输货物近300万件。
下游基础设施与空管系统是产业落地的保障,目前占比不足5%,被认为是下一轮投资洼地。莱斯信息的“天牧”系统已接入20余省市低空飞行服务站;中国卫通17颗卫星、500Gbps高通量容量为低空通信提供支撑。
02 区域布局:三极引领与集群分化
从区域发展看,低空经济已形成“三极引领、多元协同”的格局。
中国科学院《2025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显示,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四川位列第一梯队,山东、安徽等9省位列第二梯队。资金、园区和场景资源正在向这些地区集中。
深圳和西安构成“非常完备”的第一梯队,形成了低空经济闭环。深圳以5597家低空经济企业总量和全面的产业链表现,成为规模与结构双重领跑的标杆。
西安则发挥航空工业集群效应,形成辐射西北的区域中心。
长三角地区,上海计划2027年前布局400条低空航线,打造跨省“空中通勤走廊”。珠三角的深圳率先立法管理600米以下空域,亿航EH216-S获全球首张运营合格证。
成渝地区联手打造跨省低空经济带,依托宗申航发、山河星航等200余家上下游企业,聚焦山地物流、应急消防场景。
03 企业定位策略:四维参考模型
企业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中寻找定位,需综合考虑四个方面:
技术积累与转化能力。企业需评估自身技术储备与低空经济的匹配度。传统制造企业可向航空器材料、部件领域转型,如东莞在低空飞行器材料领域具备技术优势。
资源禀赋与区域优势。企业应结合所在区域的产业特点制定发展策略。成都依托1671家物理基础设施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率先构建起“基础设施—制造—服务”的三角支撑体系。
应用场景深度挖掘。找准细分场景需求是成功关键。镇江产发集团旗下公司打造的“心湖景区无人机智慧巡检项目”实现超视距自主作业,覆盖火情监测、水域安防等多元场景。
政策导向与合规能力。企业需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如国家发改委2024年12月新设低空经济发展司,负责编制中长期规划、统筹空域改革。
04 成功案例:细分市场的精准卡位
低空经济领域已涌现出一批成功卡位的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圣翔航空专注于低空基础设施装备,研发了全铝多层直升机停机坪系统,拥有60余项技术专利包括10余项发明专利。该产品得到钱七虎院士带领的技术团队认可,被鉴定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六分科技针对低空监管痛点,研发了软硬一体的数智化低空监管运营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监测-预警-响应”闭环管理体系。该平台以飞行器电子牌照为抓手,构建低空飞行器可信身份体系,精确识别每一架飞行器的唯一身份信息。
镇江产发集团则探索“低空+”多元化应用场景。该公司与南京中建八局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无人机幕墙清洁项目,在南京浦口人民医院完成首秀,清洁效率为传统人工清洗效率的20倍,成本压降50%。

05 挑战与机遇:如何规避产业风险
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企业在定位时需警惕三类风险:
产业链断裂风险。超六成城市存在产业链断裂困境。主要表现为“有场景无产业”型(如三亚)、“有产业无场景”型(如东莞)和“整体薄弱型”(如济宁与芜湖)。
核心制造能力不足。超六成城市在低空飞行器材料、低空飞行器部件、低空飞行器制造三大核心环节发展水平偏低。这反映出多数城市的低空经济核心制造能力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空域管理与适航认证壁垒。空域管理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我国通过三阶段改革逐步扩大低空空域开放范围,2023年发布的《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将空域划分为7类,其中G、W类为非管制空域,简化了商业飞行的审批流程。
随着技术持续迭代、政策不断完善、场景日益丰富,这片“离地面最近的天空”,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技术储备、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在产业链全景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在万亿级新赛道中赢得先机。
文章内容来源参考:
2025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搜狐。2025-09-05
圣翔航空:低空经济的创新实践者与行业引领者。网易。2025-09-05
界面智库发布城市低空经济产业完备度报告。网易。2025-09-05
六分科技软硬一体化平台破解低空监管痛点。四维图新。2025-09-05
镇江产发集团:加快“低空+”设施建设 多元发展产业生态圈。中国网。2025-09-05
2025低空经济行业深度报告:五方齐心通力合作,共助产业加速发展。搜狐。2025-09-07

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暨“一带一路”低空经济产业链博览会
考证指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全流程解析,低空经济从业者必看
2025 低空经济 50 个「搞钱」方向曝光:资本锁定的万亿新蓝海
社会资本入场时机已至:低空经济从“制造端”向“运营端”迁移的战略机遇
从产业培育到消费拉动!低空消费纳入国家提振方案,这三大场景将爆发(解读《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政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