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Zeta Group Engineering
越疆机器人第10万台协作机器人成功下线
标志着中国协作机器人从技术追赶迈向了全球引领的新阶段
从深圳出发,走向全球
里程碑并非终点
而是协作机器人向“具身智能”跨越的全新起点
越疆:以全栈自研
押注具身智能未来
越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从硬件到 AI 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并率先撬开消费级市场,锚定具身智能的长期赛道。
三层自研技术架构,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双重掌控
上层 AI 算法:包括遥操作动作捕捉、模仿学习与深度学习等AI技术,碰撞检测、非接触预防等人机协作安全技术;
中层控制系统:搭建高性能实时控制平台与智能交互界面,既支持复杂连续轨迹的精准执行,又能简化操作降低使用门槛;
底层自研部件:自主攻克电机、编码器、一体化关节等关键部件,将驱动、传感、控制功能集成,大幅提升机器人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越疆协作机器人的技术体系
来源:越疆机器人招股书
破局消费级场景,解锁新零售增量
技术落地的最佳证明在于场景的突破:协作机器人跳出工业车间,走进新零售的“烟火气”中。越疆CR7 协作机器人能独立完成从取杯、研磨、萃取,到打奶泡、拉花的全流程操作。相比传统自动咖啡机,它的优势在于:
灵活可调:可根据不同配方,自主调整冲泡顺序和参数,兼顾 “标准化”与“个性化”。
高效协同:高峰时段能实现多工位并行作业,大幅提升门店运营效率。

越疆机器人-CR7制作咖啡
来源:越疆官网
这一突破,背后是对机器人运动精度(拉花误差<1mm)、视觉识别(精准定位原料与杯具)、人机交互(支持实时参数调整)的全方位考验,也为协作机器人在餐饮、零售等消费场景落地提供了可复制模板。
五年剑指具身智能,勾勒机器人进化路线
十万台只是起点,越疆早已锚定下一个目标——具身智能。根据其规划,未来五年将通过三大路径,让机器人具备“感知-理解-执行”的闭环能力:
2025年:完成具身智能感知系统及端到端控制框架研发,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为技术突破打基础。
2026-2027 年:升级并调试具身智能样机,完成功能验证、性能测试,同时优化结构设计,提升机器人的灵活度、精度与稳定性。
2028-2029 年:联合业务伙伴开展试运行,收集市场反馈迭代产品,最终实现量产,并推动其在复杂装配、线缆插拔等场景落地。
届时,机器人将能在非结构化环境中自主决策,逐步渗透到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更复杂的领域。

越疆机器人具身智能技术开发时间表
来源:越疆机器人招股说明书
行业:百亿市场爆发
技术与场景双重革命
越疆的10万台里程碑也是整个协作机器人行业高速增长的缩影。据 GGII《2025 年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 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达 88.22 亿元,全球市场 2028年将突破198亿元,行业正迎来 “技术迭代 + 场景扩容” 的双重爆发。

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及预测
来源:2025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
产业链:国产替代深化,降本空间打开
协作机器人产业链目前呈现 “上游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中游本体制造竞争加剧、下游集成应用场景多元” 的格局:
上游: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是主要成本来源(合计占比 79%)。过去外资主导,如今国内企业突破显著,已实现进口替代,推动整体成本逐年降低。
中游:国产厂商主导市场,2024 年国产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销量占比达 90.25%,法奥、越疆等企业成为主力,企业靠技术创新突围。
下游:集成商从“设备组装”转向“场景化方案”,例如为新能源工厂定制大负载码垛系统,让协作机器人成为解决方案核心。

协作机器人产业链结构
来源:2025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

协作机器人本体代表厂商
来源:2025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
与此同时,上游零部件的国产化比例不断提高,促使机器人的成本下降:2024 年中国市场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产品均价为 7.21 万元,同比下降 25.89%。市场与成本双重因素,促使行业竞争更激烈且加速市场渗透。

协作机器人成本结构
来源:2025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
产品:轻负载稳基本盘,大负载打开新空间
按负载划分,协作机器人分为轻负载(<7kg)、中负载(7-12kg)、大负载(12-20kg)、超大负载(≥20kg):
轻负载:当前主流,占比超 60%,适用于 3C 组装、科研教育、新零售等场景,凭借 “轻量化、易部署、低成本” 成为中小企业首选。
大 / 超大负载:需求爆发,这类“大力士”在码垛、焊接、物流等场景,开始替代传统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灵活。
随着超大负载协作机器人入局者的增加,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基于成本优势,将在部分场景对多关节机器人形成替代。

主要协作机器人厂商产品负载范围对比
来源:2025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
应用:从工业到生活,边界全面拓宽
协作机器人应用呈现 “工业深耕、服务拓展” 双轮驱动:
工业领域:新能源行业火热,推动比亚迪等企业批量导入,促使码垛、搬运、焊接等场景对中大负载协作机器人需求攀升。同时,力控与机器视觉技术进步,提升了其在复杂精细场景的作业能力。
非工业领域:协作机器人在医疗、教育、餐饮、新零售等场景需求显著增长。新兴厂商入局使价格下降,经济型机型需求持续上升。
据 GGII 数据,2024 年协作机器人在搬运 / 上下料、装配、码垛等场景应用占比超 50%,中大负载机型占比提升,焊接场景应用起量。应用正逐步实现替代人工、提升效率、保障安全。

协作机器人应用场景分布
来源:2025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
趋势:AI 赋能,“功能机”向“智能体”进化
当前协作机器人多按程序执行任务,而具身智能要求机器人具备自主感知环境、理解人类意图、灵活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未来,AI 将从三方面重塑协作机器人:
多模态感知(融合视觉、力觉、触觉),让机器人更精准理解环境。
自主决策(通过强化学习优化路径),应对突发状况。
群体智能(多机器人协同),提升大规模应用效率。
可以预见的,主导未来竞争的一定是掌握AI 与硬件融合能力的企业。
结语

无论是越疆机器人构建的“技术全栈+全球化业务”,还是整个行业的高速扩张,都在指向一个共同趋势:协作机器人正成为AI落地的关键载体。从工厂到医院,从零售到教育,具身智能驱动下的协作机器人,将不断拓展边界。对企业来说,这是新一轮红利;对社会而言,这意味着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的人机共生未来。
GGII《2025 年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领取方式👇

关注公众号后回复“协作 ”
添加作者微信加入读者群 👇

实习研究员 Hozier
微信:Hozierch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