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全球半导体制造龙头台积电(TSMC)正式确认:将在未来两年内逐步退出氮化镓(GaN)晶圆代工业务,并关闭位于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6英寸Fab 2晶圆厂。与此同时,公司将整合其在新竹的三座8英寸晶圆厂——Fab 3、Fab 5与Fab 8,并将最多30%的相关员工重新部署至南部科学园区(STSP)及高雄工厂,以应对人力短缺、优化成本结构并提升资产利用率。
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台积电在成熟制程与先进技术研发之间,正进行一场深远的战略重构。
老厂新用:从GaN代工到EUV“护膜”自研
据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透露,台积电已为老旧晶圆厂制定明确转型路径:
6英寸Fab 2:停止GaN等功率器件生产后,预计将改建为CoPoS(Chip-on-Polymer Substrate)面板级封装工厂,服务于AI芯片、HPC(高性能计算)所需的先进封装需求。
8英寸晶圆厂群:其中,Fab 3将成为最关键的技术枢纽——启动EUV掩模保护膜(EUV Pellicle)的内部研发与试产,以减少对ASML及其供应链的依赖。
此举意义重大。当前,EUV光刻是7nm以下先进制程的核心技术,而ASML的EUV光刻机单台售价约1.5亿美元,最新High-NA EUV系统更超过3.5亿美元。然而,由于缺乏稳定、高透光率的保护膜,大多数晶圆厂在EUV制程中仍采用“无膜”运行模式,导致光罩频繁污染、需停机检测与更换,严重影响良率与生产效率。
台积电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已将EUV保护膜视为提升先进制程良率与成本效益的关键突破口。此次在Fab 3启动自研自产,不仅有望打破外部技术垄断,更将进一步巩固其在2nm及以下节点的领先优势。
战略收缩,早有端倪
台积电退出GaN代工的决定,早有端倪。2025年7月,美国氮化镓芯片厂商纳微半导体(Navitas)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文件并发布公告,确认其目前唯一的GaN晶圆供应商——台积电,计划于2027年7月停止相关产品生产。
尽管台积电曾在2020年与意法半导体、纳微等合作推进GaN制程开发,并在2023年占据全球GaN晶圆代工约40%的市场份额,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厂商加速布局8英寸GaN产线,凭借成本优势掀起激烈价格竞争,GaN代工业务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消息人士指出,台积电GaN产线月产能仅3000~4000片6英寸晶圆,营收贡献有限,难以匹配其高运营成本与战略优先级。相比之下,将资源集中于先进制程、CoWoS封装与EUV核心技术自主化,更能发挥其技术壁垒与规模优势。
此外,台积电自2025年初已启动旧厂精简计划,向世界先进(VIS)与恩智浦(NXP)在新加坡的合资企业VSMC出售价值7100万至7300万美元的设备,进一步推动产能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