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厂商自研高精度激光传感器,打破德、日垄断,进入比亚迪白名单|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9-13 09:15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当前高精度激光传感器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国内高端激光传感器市场国产化率不足5%。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张卓倩
编辑袁斯来
来源|硬氪(ID:south_36kr)

封面来源企业供图

硬氪获悉,绍兴聚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强智能”)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上海弘晖领投,老股东原子创投跟投。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绍兴生产基地建设、深圳分公司及全国办事处设立,以及新产品线开发。公司预计新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从目前的5000-6000套提升至1.5万套,实现三倍扩张。

“聚强智能”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远距离高精度激光传感器的研发与制造,其核心产品按距离分为15m近距离、20m/25m中距离及150m及以上远距离高精度激光传感器。目前产品已经批量应用于电梯、物流自动化、智能制造等领域,并向低空、航空航天、具身机器人、半导体制造等方向拓展。

资讯配图

聚强智能近距离激光测距仪LAS20在物流自动化穿梭车防碰撞应用(图源/企业)

在工业领域,激光传感器主要使用TOF技术。TOF技术分为iToF(Indirect Time-of-flight,间接飞行时间)与dToF(Direct Time-of-Flight,直接飞行时间)两种重要的技术类型。dToF激光测距技术的测量精度普遍为厘米级,这较难满足工业场景中毫米级高精度的要求。同时,dToF方案工艺复杂,集成难度高,因此在工业场景中,高精度激光测距领域几乎没有采用dToF方案的海外厂商。而iToF尽管存在成本高、测量速度慢、使用环境要求苛刻等缺点,但在测量精度上优势明显,因此目前新旧厂商采用的都是老一代的iToF技术路线。

“聚强智能”创始人杨雷告诉硬氪,当前高精度激光传感器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如德国西克(SICK)、日本基恩士(KEYENCE)等,国内高端激光传感器市场国产化率不足5%。进口品牌不仅价格高昂,且存在技术适配性差、交付周期长、售后服务响应慢等问题,也制约了国内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基于全球传感器市场的高速增长以及高端领域国产替代的强烈需求,“聚强智能”基于dToF技术方案,自研全自动化标定台、校准台等整套量产的工装,通过全分离式系统架构+自研算法,突破了dToF技术长期存在的精度不足问题。其产品将传统dToF方案的厘米级精度提升10倍至毫米级,刷新速度达每秒500次,是进口品牌的5-10倍,同时具备抗强光干扰能力,支持户外使用,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70%。

以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电梯行业为例,高精度远距离激光传感器被业内普遍定义为下一代方案。杨雷介绍,传统电梯定位采用磁栅尺接触式方案,施工成本高、后期维保频繁。而“聚强智能”的激光传感器采用非接触式安装,施工成本仅为传统方案的1/4,后期几乎免维护,适用于从2层到100层的所有楼层,成本一致,综合成本可降低40%。

在物流自动化领域,“聚强智能”的产品突破了德国SICK等品牌只能在室内使用的iToF方案限制,支持户外强光环境下的高速堆垛机、分拣机定位,刷新速度快、测量精准,在国内多个大型仓储项目中已批量替代进口产品。

资讯配图

聚强智能LD500远距离高精度传感器在智能物流堆垛机的应用

目前,“聚强智能”的激光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电梯、物流自动化、半导体制造、军工、光伏等多个行业。在电梯领域,公司已成为优迈、安驰、新时达等系统商的核心供应商,产品进入通力、西子、沃克斯迅达等头部整机厂,2025年预计列装数百套。在物流自动化领域,公司产品通过比亚迪测试并进入其白名单,同时批量出货给新松、仙工智能、凯乐士等头部集成商。今年“聚强智能”预计订单近5000万。

“聚强智能”现有团队约40余人,分为上海总部、绍兴制造基地、深圳分公司,在西安和杭州都有设立办事处。研发团队以博士、研究生为主,占比超过50%。核心成员来自禾赛、新时达、中科院、欧姆龙和西克等。创始人杨雷曾任职新时达主任工程师、禾赛高级系统架构师连续创业者,成功创办两家科技公司,其中一家占中国酒店智能家居系统30%份额。

未来,“聚强智能”将持续推进SOC集成化方案,进一步降低产品体积与功耗,预计下一代产品成本将再降20%,体积缩小50%。公司还将拓展至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新兴领域,已与中国航天、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等单位展开合作。

投资方观点:

上海弘晖表示:“聚强智能是国内高精度远距离测距传感器领域中,唯一实现规模化量产的企业。公司核心产品不仅突破了iToF技术的局限性,更基于dToF底层技术的自主创新,在性能上实现了对海外巨头的超越。凭借创始团队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与前瞻布局,公司已获得多家行业头部客户的高度认可。随着新工厂的正式投产,聚强智能有望依托电梯行业积累的宝贵经验,不断拓展至工业自动化、新能源、具身智能等对低成本与高精度要求并存的广阔市场,持续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与应用场景的革新。“

原子创投表示:“聚强智能是我们早期就坚定看好的项目,他们不仅技术硬核,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条从电梯、物流等刚需、高壁垒场景切入,逐步拓展至更广阔工业领域的清晰路径,实现平台化技术方案。这次扩产和融资,是他们从‘产品验证’走向‘规模交付’的关键节点,我们相信他们有能力成为国产高端传感器的代表企业。随着绍兴工厂的投产和全国市场网络的完善,聚强智能有望在2025年实现大规模交付,进一步打破高端激光传感器由进口品牌主导的市场格局。”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点击关键词,查看最近的早起看早期

消费:「翡翎芮」「两只兔子」馥郁满铺「Klook」

AI:无界矩阵「乐享科技」「基流科技」

科技:「超睿科技「傲意科技「不停科技」

医疗:诺美新创「吉美瑞生」「阶梯医疗」「糖吉医疗」

工业技术:「博华精密主轴」VLAI未来动力「忱芯科技」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传感器 比亚迪
more
Matter:原子硫键合碳化钛纳米片用于柔性压阻传感器监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思岚科技:Aurora面向具身智能空间感知的多模态仿生传感器
磁传感器迎「风口」,国内企业如何顺势起飞?
数说IT|赛迪顾问:物联网加速渗透推动传感器智能化进程  MEMS技术前景广阔(2025年第16期(总第55期))
2025年中国传感器产业链图谱及投资布局分析
Nat  Electron:一种用于监测疲劳水平的软磁弹性传感器
汉威科技:具身智能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2025年中国工业视觉CMOS图像传感器行业市场深度分析:相关政策、产业链、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
《计测技术》推荐文章|电子科技大学黄勇军教授团队:芯片级腔光力传感器谐振腔中的可控光机械耦合
4.1亿像素图像传感器,首次展示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