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主委单位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已具备扎实基础,不仅建成华南首个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临床研究病房,还开展多项相关研究并完成华南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治疗癫痫手术。专委会明确核心任务,将以解决神经系统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推动低成本惠民技术落地、突破核心技术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同时秉持 “安全与伦理先行” 原则,整合多方力量制定标准、推进技术临床应用。
成立大会后,专委会首任主委郭洪波主持了专题学术分享。深圳微灵医疗董事长李骁健阐述了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转化之路,上海阶梯医疗联合创始人李雪则分享了侵入式脑机接口前沿技术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

@广东省医学会
未来,该专委会将依托其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的独特平台优势,汇聚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基础研究及产业转化等领域的顶尖智慧,加速推进脑机接口技术从研发、临床转化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脑健康事业注入澎湃新动能,开拓崭新格局。
标准规范 & 专家共识
工业和信息化部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会暨一届一次全体会议成功召开
脑机标准化,9月8日
9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脑机接口标委会”)在京召开成立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科技司副司长姚佳出席会议并讲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教授、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姜洪朝、湖北省经信厅副厅长郭波、四川省经信厅总经济师袁冰、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杨旭东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范科峰主持,脑机接口标委会委员、企业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脑机标准化
会上,姚佳副司长宣读标委会成立公告,谢少锋、赵继宗、姚佳、杨旭东共同为标委会揭牌;谢少锋对标委会工作提出三点要求,强调领会产业创新发展意义、把握产业规律强化标准支撑、配强资源保障工作推进,赵继宗则通过《脑机接口临床研究进展》主旨报告,梳理发展态势、分析标准挑战并明确工作方向。
一届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标委会章程、标准体系、2025 年工作要点等文件,秘书长董建代表秘书处汇报工作,余云涛、李文宇分别围绕 “标准与技术产业融合”、“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 作报告,敖立、梁靓、范科峰还代表副主任委员单位发言,表态工作并提出建议。

@脑机标准化
未来,脑机接口标委会将落实工信部要求,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加快标准制定,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促进脑机接口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我国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脑卒中智能康复技术应用专家共识》发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9月
近日,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康复医学科等单位联合制定的《脑卒中智能康复技术应用专家共识》(下简称《共识》)发表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上。随着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康复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制定脑卒中智能康复技术应用专家共识,旨在为脑卒中患者的智能康复技术应用提供指导意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共识》由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3601100)项目组牵头制定,联合多家临床机构与科研单位,组建包括康复医学、神经病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采用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新五级证据标准,通过德尔菲法两轮匿名问卷收集专家意见,并经顾问组审阅与修改,形成最终共识文本。
最终共识纳入18项条目,包括智能康复评定技术4项、治疗技术14项,涵盖运动、认知、言语、感觉等功能障碍的康复评估与干预。主要技术包括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神经调控、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及数字疗法等,并分别明确其循证等级与推荐强度。 本共识为智能康复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循证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升康复质量与效率,推动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推广与发展。
《共识》中脑机接口技术包括:
面向运动功能康复的脑机接口技术,共识意见是推荐使用基于感觉运动节律的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证据等级:1b;推荐强度:中等推荐。
面向感觉功能康复的脑机接口技术,共识意见是在临床试验的条件下,推荐使用脑机接口技术结合外周神经电刺激的方式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感觉功能障碍。证据等级:2b;推荐强度:中等推荐。
面向言语功能康复的脑机接口技术和面向认知功能康复的脑机接口技术的证据等级为1b,不过推荐强度为弱推荐。
值得一提的是,在神经调控技术领域,《共识》在非侵入神经调控技术的共识意见1中,推荐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亚急性、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证据等级为1b,推荐强度为强推荐。
企业进展
Science Corp. (视觉脑机接口、视觉假体 | 患者登记)
Mass Device, Science Corp., 9月11日
Science公司由前Neuralink联合创始人Max Hodak创立,聚焦神经工程与视网膜疾病治疗领域。9月11日,Science公司宣布启动患者注册项目,旨在将其脑机接口(BCI)技术及配套的PRIMA视力恢复视网膜植入物推广至更多患者,同时筛选出最能获益的人群,为技术临床应用与市场落地铺路。
PRIMA @Science Corp.
PRIMA系统是该项目的核心技术产品,其原由Pixium Vision开发、现归Science所有,已获FDA “突破性设备认定”,今年6月还向美欧提交了商业上市申请。该系统针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斯塔加特病,通过视网膜下的小型光驱动植入物,搭配内置摄像头与红外投影仪的专用眼镜(传递光信号供能与传数据),直接激活视网膜恢复视力,且能让患者同时使用中央假体视觉与周边自然视觉。

PRIMA眼镜 @Science Corp.
为连接患者与前沿治疗技术,公司启动了视网膜疾病患者登记处,免费向患者开放且保障数据安全,不仅追踪传统视力临床指标,还关注阅读能力、面部识别等功能性指标,可为患者提供研究进展更新、临床试验优先参与机会,同时助力筛选治疗候选者、优化试验设计,搭建起患者与研发团队的沟通桥梁。
未来,公司将在推进PRIMA上市的同时,围绕视网膜疾病管理构建涵盖设备植入、康复服务、患者教育的完整生态,目前已建立18处临床合作点并优化患者服务流程,同时邀请相关疾病患者加入登记处,以期让突破性技术精准匹配患者需求,帮助更多人重获视力。
患者登记:https://patients.science.xyz/
声明:1.本文资讯及图片来自网络,首图由AI生成,详情可参考文末链接;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2.本公众号分享的医疗资讯仅供参考,不应被视为医疗建议。在做出任何与健康相关的决定或治疗计划之前,务必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所呈现的信息基于当前的研究和专家观点,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这些信息可能会有所变化。
来源/详情:
http://i9n.cn/JWIZC
http://i9n.cn/JHdjv
https://science.xyz/news/science-patient-registry-announcement/
https://www.massdevice.com/science-corp-launches-patient-registry-b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