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号文发布以后,截至当前已有超22个省/市/地区发布相关细则,整体来看市场化程度深化,但各省节奏各异。根据其市场成熟度和新能源发展阶段采取了不同的过渡策略,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区域:
1)负荷中心及高电价省/市,如上海、山东、海南、广东、浙江等。电力需求旺盛,对电价的承受能力更强,机制电价或竞价上限相对较高。
2)新能源资源富集区,如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蒙西/蒙东)等。新能源资源好,面临较大的消纳压力,其机制电价或竞价上限被设置在较低水平,倒逼发电企业降本、优先就地消纳或外送,甚至明确对延期投产项目进行严惩。
机制电价方面,各省存量项目机制电价均挂钩当地煤电基准价,存量项目大多按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或20年执行,给予长期稳定的预期,增量项目的执行期限多在10-14年之间,海上风电普遍更长。蒙东、蒙西则对增量项目不设固定保障期限,完全由市场决定,贵州、海南针对风电(陆风/海风)、光伏机制电价设置区分。
各省/市机制电价上下限(仅针对增量项目,元/kWh)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整理,2025年9月
市场化建设程度方面,蒙西、蒙东等地区由于此前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比例已高达90%以上,因此其增量项目暂不安排机制电量,选择全量参与市场,市场化步伐最快。其他多数省份则对增量项目保留了一定比例的机制电量,在20%-80%不等,通过竞价方式确定此部分电量的价格,其余电量完全参与市场竞争。其中海南根据电源类型(海上风电、陆风、光伏)设定了不同比例进行精细化管理。
各省份机制电量比例(仅针对增量项目)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整理,2025年9月
一些省份在具体规则上进行了创新尝试,以更精细地适应本地电网运行特点,例如:
1)设立市场化淘汰机制。山东明确竞价申报充足率不低于125%,山西省明确机制电量申报总规模与核定总规模比率原则上不低于1.2,意味着分别将有至少25%/20%的项目参与淘汰。
2)动态调节机制电量比例。湖南尝试根据电力供需关系进行月度动态调节,在保供紧张月份(1、7、8、12月)按机制电量比例的1.2倍(96%)执行,在消纳困难月份(3-6月)按0.8倍(64%)执行,以此引导项目在不同时期优化运行。
136号文以后,新能源尤其是储能市场产生如下变化:
1)地方央国企及民营企业投资储能占比提升。“五大六小”发电集团仍是投资主力,但地方能源集团和地方城投公司投资占比提升,如蒙能、云南能投、河北建投等,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独立储能项目,如阳光新能源、远景能源、海博思创等。此外,央国企下场自投或者成立合资公司布局工商储也在增多。
GGII认为主要原因如下:①从产业链和行业发展周期来看,当前设备价格已处低点,下探空间不大,适合在低位布局优质资产;②对央国企而言,将资金投入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未来有望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实体资产,有助于改善其资产负债表;③部分省份在释放2025年风电光伏指标的时候采取竞配模式,将光储一体整体考虑,配置储能经济性反而可能更高,有助于风光并网。
2)多地陆续出台政策提升储能收益。①容量电价/容量补偿。甘肃、内蒙古等地陆续出台容量电价/补偿政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按装机功率给予固定补偿,如甘肃、河北、广东、山东,约260-330元/kW*年,另一类是按放电电量给予补偿,如内蒙古0.35元/kWh,其中甘肃、河北、广东由工商业用户侧分摊,内蒙古由发电侧分摊,最终成本均传导至电价。②独立储能充电价格政策进一步优惠。参考山东/内蒙政策,未来新型储能有望免除输配电价和基金附加,并免除作为用户缴纳的容量电价。
GGII认为主要是由于资源富集地区的新能源资源丰富,但本地电网脆弱、高度依赖外送,在取消强配后,配置储能的刚性需求仍然较强,是保障新能源电力能否被有效利用的必选项,预计未来更多地区会出台类似政策。
3)储能规划建设与招投标高增态势持续。136号文以后国内招投标及装机高增态势不减,GGII统计新型储能2025H1招标126.3GWh,同比增长100.8%,上半年中标合计189.8GWh,同比增长181.6%;能源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54GWh,同比增长67.8%。此外,2025年以来各地陆续发布储能项目清单,多数均为2025年重点建设,有明确并网时间要求,整体规模超87.7GW/265GWh。
2025年各地新型储能项目规划文件统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整理,2025年9月
GGII认为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政策对于储能影响小于预期,由于各省份的资源禀赋、消纳压力、负荷需求不同,政策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短期看,一省一策局面将持续。西北资源富集地区的储能刚性需求在政策出台背景下,规模进一步扩大,省间需求差异将会进一步拉大。国内预计全年储能装机增速仍将维持在20-30%增速,2026年后续储能市场走势将依赖于储能经济性相关政策的推广/出台情况,如容量电价/现货市场/充放电政策等。
报告订购咨询:
《2025年中国储能系统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0755-26835600
research1@gaogong123.com
版权说明:
本报告版权归高工产研所有,只限客户自身使用,不得扩散给任何第三方使用。
数据范围说明

关于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
高工产业研究院(简称GGII)是一家专注国内新兴产业市场研究与咨询的第三方机构,涉及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锂电池、储能、氢能与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LED照明与显示、机器人、新材料等。每年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调研500家以上产业链企业,积累大量的市场信息和行业数据,为企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GGII下属锂电研究所、储能研究所、氢电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政府服务组、金融服务组、数据组等部门。
行业数据服务:GGII走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进行详尽的行业调研,获取大量的一手数据,通过对供应关系交叉核对、上下游验证,形成聚焦生产与检查设备、锂电关键材料、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完整产业数据库体系,相关产业数据被IPO招股说明书、券商研报、第三方咨询机构、专业媒体等广泛采用。
定制化调研与咨询服务:GGII通过长年不间断地对产业链企业进行详尽跟踪调研,形成全面、深度、准确、权威的产业数据库,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单位等,提供战略咨询、市场调研、业务与技术尽调等专业咨询服务和行业报告。
政府产业发展顾问服务: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以专业的分析方法、深厚的产业研究基础、丰富的产业资源,已为全国70多家地方政府和园区提供产业规划、招商指引、企业对接、项目研判等咨询服务。
IPO与金融咨询服务:GGII金融咨询服务重点聚焦于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锂电池产业链、储能产业链、电动车产业链、氢能与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协助企业及券商撰写IPO募投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业务与技术分析;辅助券商针对招股书问询时进行行业问题回答及论证。为企业的再融资、并购重组、银行贷款等提供完整的尽调服务及可行性论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