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具身智能”概念持续升温的2025年,机器人赛道融资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日前刚宣布完成种子+轮融资的艨码科技,依旧在这波热浪中引发市场关注——此时距离其6月披露的种子轮不过短短四个月,这种加速跑式的融资显得格外扎眼。
在全球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艨码科技短期内连获资本青睐,凸显了市场对其技术路线与发展前景的认可。这也是2025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热潮的一个缩影——上半年该领域融资事件已超100起,披露融资金额近200亿元。
然而,在聚光灯之下,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惊叹,更是审视。
在轮足机器人这条赛道上,早已环伺着本末科技、逐际动力等实力派玩家。艨码科技究竟握有怎样的底牌,能让投资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连续下注?四轮足、双轮足概念层出不穷,技术路径之争背后,是真需求还是资本游戏?
四个月两轮融资:资本为何“抢跑”?
艨码科技此轮种子+轮融资由拓新界资本独家投资。尽管公司未披露具体金额,但从其公布的资金用途来看,重点集中在四大方向:持续攻坚通用机器人核心技术、完善研发测试体系、推进国际化布局、加速场景化落地验证。
图源:企查查
值得注意的是,其6月披露的种子轮资方阵容包括南慧创投、苏高新科创天使基金及产业资本,更偏向政府背景和产业资源,而种子+轮的拓新界资本则带有明确的海外产业背景。从投资方的切换来看,艨码科技似乎正从本地化扶持走向“全球化叙事”,资本故事升级。
成立于2023年的艨码科技,聚焦机器人本体设计和前沿控制技术。尽管还“年轻”,但核心团队阵容却相当亮眼,想必这也是资本押注的原因之一。
联合创始人兼CEO孙猛拥有日本熊本大学信息电气电子工程硕士和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兼任熊本大学研究员、日本青年创业联合会理事等职,拥有12年以上软硬件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经验。
联合创始人兼CTO蒋毅则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机器人专业,曾任职日本株式会社不二越机器人研发部,主持落地近百个机器人项目,对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及商业项目落地拥有深刻理解。
团队其他成员均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熊本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以及国内外头部机器人企业,累计拥有超过十二年的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实战经验。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团队架构,为公司的技术突破与产品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去年11月的进博会上,艨码科技首次展示其核心产品——工业级双轮足机器人“行影”。官方介绍,该机器人的核心卖点在于其轮足融合的设计,旨在兼顾轮式机器人的速度与低功耗,以及足式机器人的越障能力。
图源:艨码科技
在演示视频中,“行影”能够完成疾驰、下蹲蓄力跳跃等动作,可适应非结构化路面,主要面向安全巡检、短途配送等场景。
艨码科技方面宣称,该产品整合了日本先进的硬件结构与工艺技术,并搭载了自研的核心算法,具备耐冲击、低噪音、高稳定性等特点,设计标准可保障在每天8-10小时工作强度下无故障。
然而,华丽的演示参数背后,产品相关落地情况和市场反馈却鲜有披露。目前,公司披露的深度合作案例主要集中在与“信测标准”成立的合资公司,聚焦于检测领域的机器人应用。
尽管检测场景能够发挥机器人“替人”的价值,但其市场规模和能否支撑一个通用机器人平台的长远发展,仍有待观察。
强敌环伺的“轮足”赛道
艨码科技所面临的并非是一片蓝海。
轮足机器人因其兼顾灵活性与效率,一直是具身智能赛道的一个重要分支,市面上常见的轮足机器人多为两轮足和四轮足。
而在这一分支上,国内已聚集以云深处科技、逐际动力、本末科技等为代表的实力派玩家。它们或在技术上领先,或在商业化上先行,成为了艨码科技难以绕开的“参照物”。
云深处科技
云深处科技推出的轮足机器人主要是山猫M20系列,包括山猫M20和M20 Pro。该系列是云深处针对电力巡检、应急救援、森林消防等复杂地形和危险环境推出的产品。
据介绍,山猫M20系列有效负载15公斤,续航里程达12公里,可在-20°C到55°C温度范围内正常作业。该系列采用AI运控算法,可自主调整行进姿态,同时搭载360°×90°视野的96线激光雷达,具备极限移动、高台越障、双足站立、双足倒立等运动功能。
今年7月,云深处完成约5亿元的C轮融资,成立至今,该公司已完成8轮融资,资方阵容涵盖达晨财智、元禾原点、英诺天使基金等。创始人兼CEO朱秋国此前透露,2025年云深处的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目前已进入亚太、中东、欧美等市场。
图源:云深处科技
逐际动力
与艨码科技类似,逐际动力也拥有强大的学术背景,创始人张巍在普渡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并于2017年成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终身教授。
资本层面,逐际动力是阿里首次出手投资的人形企业,并获得了招商局创投、蔚来资本、联想创投、上汽集团等巨头的战略投资,半年内累计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资本实力不容小觑。
产品层面,逐际动力的路线更为多元。目前已推出了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四轮足机器人W1、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L-1、LimX Oli等。
其中,TRON 1采用“三合一”模块化足端设计,即配备了三种足端,分别是双点足、双足、双轮足,三种足端可随时拆卸更换。不同的足端更换后,TRON1可对实际足端自适应识别,进行运控模式自动切换。
在今年WRC上,TRON1现场挑战极限地形:连续行走30厘米高的楼梯、垂直跳落多个50厘米高的平台;展示机器人摔倒后自动爬起并恢复任务的能力;以及进行高速旋转并与观众进行互动等。
图源:逐际动力
本末科技
本末科技主要聚焦机器人本体和关节模组,现已成立机器人和核心部件两大事业部,拥有超150人的研发团队。目前,本末科技已推出刑天、TITA、D1等多款轮足式机器人,主要面向工业巡检、地形勘探、物流配送等场景。
其中,新开发的TITA系列,全身拥有8自由度,动态负载达10kg,移动速度可达3-5m/s,并内置多个相机与传感器等部件,加上具有实时边缘计算能力的芯片,具备拟人感知力和自主决策能力,还可集成机械臂或合体为四轮足机器人。
目前,本末科技的产品交付累计达数千台,并出口到欧盟、北美、澳洲、中东等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重要的是,在“烧钱”成为行业常态的背景下,本末科技已连续数年保持盈利。
图源:本末科技
除上述几家企业,国内的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魔法原子等同样推出了轮足机器人产品。和对手们相比,艨码科技的“快”显得尤为突出,但也略显单薄。它的产品刚刚起步,仍处于验证阶段,而对手们几乎已经构建起从技术、产品到市场的多层次护城河。
艨码科技的“高速融资”可以说是2025具身智能赛道“冷热并存”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资本加速向头部企业和前沿概念聚集,任何一家拥有“机器人+大模型”概念的企业,都有可能拿下巨额融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星动纪元、星海图、源络科技、千寻智能、智平方等均拿到了亿元或以上的大额融资。
但另一方面,商业化落地远未跟上资本的节奏。当前,轮足机器人乃至整个具身智能赛道仍旧面临应用场景有限、泛化能力不足、成本高昂等问题。
本末科技实现盈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直驱技术带来的成本优势,这是难以复制的特例。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包括艨码科技在内,前方道路依旧漫长。
艨码科技的闪电式融资,为其在轮足机器人赛道赢得了宝贵的入场券和时间窗口。但融资速度并不能等同于技术高度和商业成熟度。在它之前,本末科技已经用盈利证明了商业化的可能,逐际动力则通过多形态布局探索应用边界。
对于艨码科技而言,下一阶段的挑战才刚开始。它必须证明,“行影”不仅仅是一款在展会上表现亮眼的原型机,更是一款能在真实、复杂、恶劣的工业环境中稳定运行,并为客户创造实际价值的可靠产品。市场最终会用“慢”来检验其是否足够“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