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芯片超人花姐,入行20年,有50W+芯片行业粉丝。有很多不方便公开发公众号的,关于芯片买卖、关于资源链接等,我会分享在朋友圈。
扫码加我本人微信👇

上周末一则重磅消息刷屏。据商务部官网公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商务部决定自2025年9月13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市场关注。本周一(9月15日),媒体报道A股模拟芯片板块大涨,圣邦股份、思瑞浦、纳芯微、上海贝岭等个股涨停,晶华微、芯朋微、富满微、英集芯高开超10%。与此同时,美股模拟芯片板块盘前集体走低,德州仪器、亚德诺盘前跌超2%,安森美跌超1%。
这起调查具体涉及哪些产品?相关芯片现货市场有什么变化?哪些国产厂商有望直接受益?
01
反倾销调查
有哪些关键信息?
根据商务部公告,早在今年7月23日,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就已代表国内相关模拟芯片产业,正式向商务部提交了反倾销调查申请,请求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进行反倾销调查。
据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模拟芯片产业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相关美国生产商包括四家,分别是德州仪器(TI)、亚德诺(ADI)、博通、安森美。
此次调查确定的倾销调查期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产业损害调查期则覆盖2022年至2024年。
涉及的产品类型主要有两大类:一是40nm及以上工艺制程的通用接口芯片,二是栅极驱动芯片。
通用接口芯片负责不同模块或系统之间的信号转换、电平匹配和数据通信,本身不直接参与运算或存储,而是确保器件间正常通信的“桥梁”。
栅极驱动芯片则用于驱动MOSFET、IGBT、SiC、GaN等功率器件,提供所需电压和电流,实现高效开关控制,从而完成电能的转换与调节。
来源:申请书
这两类芯片广泛应用于汽车和工业领域。例如在汽车系统中,通用接口芯片保证车内各电子模块的数据传输与通信,栅极驱动芯片则精确控制功率器件的开关,确保汽车动力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初步证据显示,申请调查期内,原产于美国的申请调查产品的价格持续大幅下降,对华出口的倾销幅度高达300%以上,申请调查产品占中国市场份额年均高达41%。
从绝对进口量来看,申请调查产品的合计进口数量呈持续大幅上升趋势,2022年至2024年,合计进口数量分别为11.59亿颗、12.99亿颗和15.90亿颗。2022至2024年,申请调查产品自美进口量累计增长37%,进口价格累计下降52%。
这种低单价、高数量的冲击,对国内模拟芯片企业带来了明显压力。
申请书指出,在申请调查产品进口数量持续大幅增长、所占中国市场份额处于较高水平、价格持续大幅下降且降幅明显高于国内同类产品价格降幅等综合背景下,国内产业只能被迫跟随申请调查产品下调价格。2023 年、2024 年与上年相比,与申请调查产品平均价格相对应的国内同类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分别下降了12.56%和 16.95%,2024 年相比2022 年累计下降27.38%。
价格被严重抑制,直接削弱了盈利能力,同时销售受阻也导致库存不断攀升。
国内产业同类产品的期末库存呈持续上升趋势,2024 年比2022 年累计大幅上升了 21.39%。
来源:申请书
尤为关键的是,申请书指出,2022 年至2024 年,国内相关模拟芯片的总体需求并未下滑,反而保持增长。2022 年至2024 年,国内相关模拟芯片的总需求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分别为 32.75 亿颗、30.40 亿颗和 35.35 亿颗,2023 年、2024 年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7.18%和增长16.28%,2024 年比 2022 年累计增长 7.94%。
由此,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认为,国内产业受到的损害并非源于市场需求萎缩,而是直接受到了低价倾销的冲击。
来源:申请书
此次反倾销调查受到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多家行业组织的呼应,凸显出在产业层面的广泛影响。
02
市场反应如何?
TI为什么这么受关注?
此次受调查的四家美国厂商中,德州仪器(TI)和亚德诺(ADI)均为全球模拟芯片排名前三的大厂,其中TI更是讨论的焦点。
2023年市场曾传出TI主动跟随国内厂商打价格战,换取市场份额。东吴证券近期指出,江苏大多数的模拟芯片在此前均受TI 价格战影响。
TI作为IDM,在自有产能十分充足的情况下,仍在扩充12英寸晶圆产能,近几年每年资本投入高达50亿美元,对国内模拟芯片企业形成了长期的潜在压力。相比之下,国内厂商大多为Fabless模式,在价格竞争中相对被动,难以与TI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正面抗衡。
TI以庞大的体量和丰富的产品线著称,拥有约8万个型号。2024年公司营收156.4亿美元,居全球模拟芯片企业首位;其中在中国市场的营收约30亿美元,占比19%,在中国市场深耕已久。
值得注意的是,TI今年6月-8月已出现三次涨价动作,尤其是8月初传覆盖约66,000个型号,被认为是近年最大规模的调价。表面上这些涨价动作与修复毛利率、应对资本支出相关。但连续的涨价,结合TI被列入倾销调查企业名单,或许与其敏锐的嗅觉和提前预知也有关系,而长远来看低价竞争不可持续。
另一家被调查的美国厂商ADI 提供广泛的接口IC,涵盖业界的现场总线和外设通信标准,以及专为 IGBT 和 SiC 打造的隔离栅极驱动器等。ADI产品主打高性能模拟/混合信号与电源,拥有75,000+型号。2024年中国市场营收约21亿美元,占比22%,对中国市场依赖程度也较高。
目前来看,这波反倾销调查对国内产能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国产芯片交期可能会出现拉长。我国2025年中报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模拟芯片板块存货166.33亿元,呈上升趋势,反映需求复苏之际企业备货增长。
在芯片现货市场上,反倾销调查目前整体对TI、ADI行情影响不大。
TI此前的三次涨价并未掀起太大波澜。针对这次反倾销调查,不少接触TI品牌的朋友表示,市场上暂未出现明显反应,更多人仍在观望。
从需求端来看,目前情况略显复杂。有人反馈8月底TI的通用料需求有所增加,有人观察到整体询价热度升温,“不少客户确实已经收到了涨价函”。还有人表示,没有看到起色,但需求也没有跌多少,整体平淡。
也有询价增多,但实际实单不多的情况。
一方面国产替代加速,对TI需求减少,有朋友表示,自己的客户“很多都替代掉了,有的样品用进口,批量全部改成国产”。
另一方面也有仍在用TI的客户,但目前成单并不容易,许多客户要求提前备货、明年年初才交货,分销商不得不承担账期压力,这些客户会对比订货价与现货价,有的在价格上涨过程中咬牙成交,但也有一些型号在现货市场依然倒挂,价格比拼激烈。
03
哪些国产厂商受益?
模拟芯片国产替代的趋势已经难以阻挡。在今年4月关税摩擦时,我们曾在文章《TI、ADI涨价,国产模拟芯片悄悄接单》中提到,加征关税后,寻求国产替代方案的客户明显增多。
如今国产厂商在电源管理、信号链基础器件、LED/电机驱动等领域实现了较大规模的替代。与此同时全球模拟芯片巨头TI、ADI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近几年呈现出逐步下滑的态势。
近年来,国内头部模拟芯片企业圣邦微、矽力杰、纳芯微、思瑞浦等正在加快产品布局,型号数量持续增长,替代进程明显提速。

数据来源:国信证券,芯片超人制图
纳芯微今年向港交所递交的上市申请资料显示,2024年模拟芯片国产化率方面,消费电子领域为40%-50%,通信领域为20%-25%,工业领域为10%-15%,汽车领域为5%左右。
此次涉及的通用接口芯片与栅极驱动芯片,目前深耕这两类产品的国内玩家不算多,主要包括纳芯微、思瑞浦等,相关的工业和汽车应用市场长期由海外厂商主导,这也意味着,这些领域将成为国内企业未来最具潜力的成长空间。
2024年,中国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已达1953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模拟芯片市场。市场份额方面,前15家企业中,前6位均为海外厂商,TI与ADI合计占据14.6%的市场份额,其中5家上榜的中国本土厂商市场份额合计不足10%。
WSTS报告显示,预计2025、2026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将分别增长3.3%和5.1%,规模达到822亿和864亿美元。我国模拟芯片自给率已提升至约16%,但仍有大量需求有待满足,如在高端精密ADC/DAC、高速接口、超低噪声放大器等高壁垒产品上仍依赖进口,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来源:华西证券
国内模拟芯片关键技术和工艺仍有待突破,同时国外厂商的倾销对我国本土企业发展带来一定掣肘。相信随着市场需求释放和国产替代进程的推进,在这些技术难度更高的赛道上,国产厂商将分到更多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