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编辑部
近日,苏州一星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OneStar/一星机器人”)正式宣布完成数亿元种子轮融资。
本轮融资汇聚了多方资本力量:既有BV百度风投、同创伟业等市场化投资者,也有银河通用、蓝黛科技等产业资本,以及中新集团等“城市共进”投资方。
根据公司披露的信息,OneStar一星机器人由李星星发起成立,董事长由晶能微电子CEO潘运滨担任。
李星星毕业于牛津大学,是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之子,目前担任吉利集团监事,同时还是无锡星盛州的实际控制人。
OneStar的设立不仅意味着吉利在机器人赛道上的又一次落子,也标志着“李氏二代”以机器人公司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公开亮相。近年来,这位牛津毕业的“85后”企业家,正从幕后资本运作逐步走向科技创业的台前。
01
吉利转型全球最大机器人公司?
一星机器人的设立,也映射出吉利在机器人领域更清晰的战略意图。
就在不久前,吉利刚刚完成对人形机器人独角兽宇树科技的战略投资,这让外界更加确信:吉利正在加快向机器人赛道转型。
事实上,吉利在智能化上的谋划由来已久。早在 2021 年,公司就发布“智能吉利2025”战略,提出以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卫星星座等为核心的科技新基建,搭建坚实的“智能科技生态网”。
同年 4 月,吉利便成立吉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4 亿元,业务涵盖智能机器人研发、云计算装备、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摩托车及汽车零部件、家电等多个领域。可以说,从那时起,吉利已悄然开启了机器人相关探索。
此后几年,吉利持续通过收购、合作和战略投资来扩展产业链版图:
2022年,旗下多家公司入股青岛科捷机器人;
2024年,携手优必选、天奇股份,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场景落地;
2025年,晶能微电子与智平方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发面向精密制造场景的通用机器人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吉利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前瞻布局也与机器人发展形成呼应。
2025年1月,公司发布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 AI”技术体系,将AI深度应用到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成为全球唯一实现“全域AI”的汽车企业。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李传海更是直言:“吉利有望从一家汽车企业转型为中国乃至全球规模领先的机器人公司。”
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一星机器人的成立显得水到渠成。
2025年7月12日,一星机器人宣布完成数亿元“亲友轮”融资,并在苏州正式设立“苏州一星机器人公司”。投资方大多来自吉利生态体系,包括曹操出行、晶能微电子等熟悉的产业投资者。
与传统机器人企业不同,一星机器人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差异化路径。公司提出“倒做 AI”的核心策略:从真实任务和能力边界出发,倒推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和产线布局,让机器人在真实应用场景中持续迭代,不断提升 AI 的核心能力。
在研发团队构成上,一星机器人同样颇具实力。公司联合了复旦大学姜育刚教授团队、清华大学汪玉教授团队,以及国际知名的FastUMI数采团队,试图以“模型 + 数据 + 本体”三位一体的体系,建立核心竞争力。
2025年8月28 日,公司进一步宣布与复旦大学签约,共建“智能机器人校企联合实验室”。在签约仪式上,双方还联合推出了首款产品:“星轮 1 号”轮式双臂机器人。这款机器人针对多样化工业场景定制化开发,目前已进入量产工程化阶段。
一星机器人背后的团队阵容不容小觑,而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吉利集团的“太子”李星星。
作为吉利控股集团的股东、监事,李星星不仅在资本层面有着天然优势,还通过多家企业积累了产业经验。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他目前实际控制着包括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昂步投资、江苏耀宁新能源在内的37家公司,其中多数业务围绕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逐步形成覆盖新能源产业链的资本版图。
2025 年的最新动作显示,李星星已将战略重心转向机器人领域。一星机器人成为他新的创业平台,也意味着吉利体系在具身智能方向上打响了冲刺的第一枪。
不过,李星星并非孤例。事实上,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本就汇聚了大量“企二代”和“富二代”的身影。他们大多拥有资本、资源、产业关系上的先天优势,但在创业过程中往往保持低调。

这些年轻创业者呈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很多公司创始人明明是“95后”甚至“00后”,工作经验有限,却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额融资,背后正是家族资本和产业资源的加持。
相比那些从实验室或工程团队起家的创业者,他们更倾向于“从上而下”推动企业发展,直接将资本力量与产业网络嫁接到新兴赛道。
也因此,他们的起点往往更高:初创阶段就能组建豪华的科研团队,甚至与清华、复旦等顶尖高校共建实验室,让公司一开始就具备了强烈的“高配感”。
与此同时,他们的战略思路也更为激进,不拘泥于技术细节的长期打磨,而是强调产业化路径和落地速度,力求通过资本和资源的放大效应,快速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的机器人创业版图中,常能看到一些看似年轻稚嫩的面孔,却已经带领公司完成千万乃至数亿元融资的案例。背后不仅是家族背景的力量,更折射出资本市场对这一赛道的期待与热情。
03
写在最后
如今,从吉利、比亚迪,到长城、广汽,越来越多汽车产业巨头正将目光转向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背后不仅是对智能制造与柔性产线的迫切需求,更是汽车行业寻找下一增长曲线的集体共识。
而围绕这些主力产业资本,二代创业者们也正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他们手握资源、理解产业、熟悉资本语言,更愿意以创业者的姿态撬动下一代技术浪潮。
从一星机器人出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新公司的诞生,更是汽车产业全面进军具身智能时代的一个缩影。当产业资本持续涌入、创业者结构悄然变化,一个由技术、场景、资本三者交汇构成的人形机器人新时代,正在被加速写就。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交流群

推荐阅读
本体
供应链
场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