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浙江省低空公共安全总指挥部内,由浙江移动与绍兴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合作建设的“绍兴低空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已投入试点运行。该平台集成了低空安全管理、警用无人机实战管控、警务低空数据融合分析、智能底座四大核心功能。 平台融合5G-A、RID(远程身份识别)、TDoA(到达时间差)、雷视联动等多源感知数据,构建覆盖绍兴全域的低空感知网络,实现对低空飞行目标的持续跟踪、身份匹配与行为判断。低空经济崛起,安全保障面临挑战 随着低空经济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已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无人机数量的快速增长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使得传统监管手段难以应对复杂的低空环境。此前,中国移动已经在多个领域探索低空网联应用,包括飞行监管、应急通信、物流配送、机场安防等十大场景。2024年6月,中国移动发布了这些低空网联应用场景,覆盖党政、交通、文旅、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展示了5G-A与低空经济融合应用的新成果。技术创新:多模态融合感知算法 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采用了多模态融合感知算法。浙江移动工作人员介绍,系统能够对来自不同设备的异构轨迹数据进行智能关联、去噪与AI轨迹归一化处理,形成统一、稳定、可靠的目标轨迹信息。5G-A技术具有通信与感知一体的特性。借助5G-A通感一体技术,再与光电追踪等技术结合,能精准获得无人机的轨迹、位置、高度、方向、速度等状态信息。再加载AI技术,能进一步对无人机进行自动识别和视觉跟踪。这使得平台在目标密集、飞行频次高、运动模式复杂的低空场景中,仍能保持高效可靠的管控能力。实战效能:从“肉眼追踪”到“数字制导”绍兴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低空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打通了职能部门和企业的数据壁垒,可实时监测飞行器的轨迹、高度、速度等关键数据”。平台提供飞手登记与飞行备案的“一站式”申请与管理,形成对“黑飞”行为从发现到处置的全流程闭环,实现了从“肉眼追踪”到“数字制导”的跨越式升级。相较于单一技术跟踪,平台对非无人机目标(如鸟类)剔除率超95%,起飞发现高度从50米压降至10米以下,雷视联动AI识别准确率95%以上,还能可靠发现穿越机等特种飞行器。应用示范:打造低空安全管控示范区据悉,浙江移动在绍兴同步建成了超30平方公里的低空安全管控示范区,覆盖绍兴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鉴水科技城、新昌万丰航空小镇等重点区域。示范区实现了600米高度的5G-A与多模态融合网络覆盖。通过多模态融合通感设备的综合部署,示范区已具备精准感知与高速通信的一体化服务能力,精度、时延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实用要求。这并不是浙江移动首次涉足低空安防领域。早在2019年,浙江移动就联合浙江警察学院等单位共同发布了“5G立体化指挥防控平台”,构建了水域防控、陆域防控、空域防控三域一体立体化数字安防体系。警务革新:无人机赋能公安实战低空安全管理平台的建设是浙江地区“无人机+”警务新模式的最新成果。近年来,浙江移动一直在助力公安机关探索无人机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在嘉善县公安局,嘉兴移动使用5G技术搭建了一张5G无人机专网,将全县固定无人机站和试点的移动无人机站,通过5G网络与原有公安专网网络打通。这一系统有效整合了无人机、“雪亮”工程、轻装PTU等力量,进一步打通“空、地、人、机”数据互通,构建起四层治安防控网,提升无人机的快速反应能力。2023年,嘉善县公安局利用无人机空中快速封控技术,累计抓获网上在逃人员20余名,其他现行嫌疑人170余名。前景展望:低空安全管理的未来浙江移动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协助绍兴公安,构建低空全域全息感知体系。这一体系将为低空空域有序运行积累实战经验,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安全可靠的空中交通管理环境。浙江移动打造的警民一体化低空安全管理平台,为全国低空安全治理提供了重要经验。指挥大屏上的光点不断移动,每条航线、每次起降都被精确追踪。在这套系统的守护下,绍兴600米以下的低空正变得秩序井然。从杭州奥体中心到绍兴鉴水科技城,从城市高空到乡村田野,低空安全管理平台正在重新定义无人机的监管方式。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样的系统将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天空与大地同样安全有序。搜集、整理、编辑:刘清漪,责任编辑:张璐商务推广、资讯发布、人物访谈、产品展示,请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