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胡敏
最近,几乎每位出差的人都会有同感:“北上广的机场核心位置,几乎被各大 AI 云厂商占满了!”
在云计算的赛道上,AI 云已经成为新一轮的入场券。它不仅关乎算力,更决定厂商能否摆脱价格战泥潭、重建护城河,以及在全球科技牌桌上争得一席之地。因此,过去两年里,国内云厂商在战略、组织等各个环节都全力投入,争夺市场领先地位的竞争愈发激烈,“第一”的争夺成为行业关注的核心。
对于大厂来说,“AI 云第一”不仅是数字排名,更是一种行业认可和市场号召力。谁能贴上这个标签,谁就更容易吸引客户、赢得市场份额。
但如果把眼光放宽点,在全球范围内,AI云的竞争格局更激烈,如今只剩4朵超级AI云:美国的AWS、微软和谷歌,以及中国的阿里云。
AI云不等于模型调用
谁是 AI 云 “第一”?取决于评判标准。不同群体基于不同视角,答案也各不相同。
有部分人认为,模型是评判AI云第一的核心要素。
理由也很简单,企业最终是要用模型来解决问题的,客户会用脚投票。尤其是在当下,很多公司都陷入了“AI焦虑”,迫切希望模型能真正帮上忙。谁的模型能不断迭代升级,在不同场景里都能答得准、算得快、还能带来新思路,谁就更容易在AI云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火山引擎所强调的“调用量”,其实也是这一逻辑的延伸——通过高频调用,来侧面证明其模型的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
如果从市场规模上看,以模型调用为主的MaaS市场,远比不上千亿级别的云计算市场。更重要的是,如果从长远来看,随着AI应用进入更深层次的产业化阶段,要构建一朵真正的超级AI云,仅靠模型表现远远不够。
这就像一座大厦,地基坚实、结构完整,才能在风雨中稳固屹立,并为未来扩建和升级提供可靠支撑。因此,未来要真正评估谁才是AI 云第一,必须经历这四大硬核拷问:
第一,每年是否有千亿级的基础设施投入?
AI云真正的门槛不是宣传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资金实力。今年头部云厂商如 AWS、微软 Azure 和谷歌云均加大资本支出,谷歌将年度目标上调至 850 亿美元,微软和 AWS 也分别宣布 800 亿和超 1000 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以应对 AI 基础设施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云厂商公布资本支出后,公司股价也闻声上涨。这表明,在二级市场的认知中,充足的基础设施投入是 AI 云发展的关键,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重要因素。
第二,是否有百万级的大规模计算集群和云计算调度能力?
光有算力并不够,因为对客户来说,最大的痛点不是买不到GPU,而是能不能随时调用、按需扩展。百万级集群和调度能力,决定了一家云厂商能否真正承载产业级的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
第三,是否有顶级的大模型能力?
“顶级”不仅仅是单项评测拿高分,更在于模型能否跨场景、跨行业稳定发挥。比如在金融、制造、医疗等专业场景中,既能保持精准性,又能展现创造性;在国际化环境中,还要能支持多语言、多文化的复杂任务。
第四,是否有AI芯片算力布局?
如果说算力是AI云的发动机,那么芯片就是发动机的核心零部件,如果完全依赖外部供应,算力扩展和成本控制都会受制于人,尤其在当前海外对华供应高端 GPU受限的情况下,国内 AI 芯片的自主研发和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具备这四大能力,云厂商才能在激烈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真正成为支撑未来AI生态的核心力量。
如果以这四条硬核标准来评估,目前正在争夺第一的这几家云厂商。百度在全栈能力上表现不错,但是在财力上不太占优势。
从已经披露的阶段性数据来看,百度在资本支出规模上与字节和阿里存在一定差距。2024 年,百度资本开支总额为 81.34 亿元人民币,阿里则高达767 亿,百度仅约为阿里的10%。进入 2025 年,百度也大幅增加投入,全年预计资本开支在在300亿至500亿,但从量级上看,依旧难以与前两者相提并论。
火山引擎家底充足,市场估计,字节2024年资本开支800亿元,2025年预计将达到1500亿至1600亿元,但掣肘其发展的还是在技术积累,比如算力调度并不是单纯靠砸钱就能堆出来,它需要十几年在分布式系统、云操作系统以及资源调度算法上的深厚积累。
如果放眼全球来看,具备这四大能力,仅仅有四家,微软、亚马逊、谷歌,以及阿里。
一个方向,两种模式

微软、亚马逊、谷歌、阿里在AI云的发展路径上,目前来看也有所不同,四朵云形成了两种发展模式,第一种是“云+生态”的模式,典型代表是AWS 和微软。
这种模式的核心特点是,云厂商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和算力平台,同时允许客户调用外部合作伙伴的大模型。
比如说AWS,其目前拥有庞大的云基础设施和算力调度能力,同时通过SageMaker、Bedrock等平台开放多家大模型,OpenAI、Anthropic、DeepMind 和 Mistral 等AI公司的多款模型都已经接入其平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9 月19 日,AWS 又上架了两家中国模型公司的新模型,分别是阿里巴巴Qwen3系列四款模型、DeepSeek-V3.1。
而微软云也是类似AWS,通过OpenAI绑定实现大模型能力,算力强,模型依赖合作伙伴。
对厂商来说,“云+生态”模式的好处是,一来不必在每个大模型上投入巨额研发,避免了把所有心血押注某一块产品的技术和商业风险,二来因为接入的模型越多,客户在选择模型时有更多自由度,这也能增加平台的吸引度。就好比一家商店,物品越丰富,就越能吸引顾客的购买。
不过近来微软云与 OpenAI 的合作,也暴露出对外部模型和合作伙伴的高度依赖的风险。
微软与OpenAI的合作,此前被誉为“科技圈最成功的联姻”,双方在这场合作中都极为受益。
于微软云而言,Azure 成为 GPT-3、GPT-4 等模型训练和托管的基础设施。这让Azure 成为“AI 就绪云平台”的代名词,为所有想训练大模型的公司提供高端 AI Infra,强势对抗 AWS。此外,微软获得 OpenAI 模型的独家 API 商业部署权,这就进一步拉动营收爆发。
微软2025财年第四季度的财报显示,Azure的年收入已超过750亿美元,同比增长34%。然而,2024年开始,微软与 OpenAI 之间关系变得紧张,合作关系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 OpenAI 开始与 Google Cloud、Oracle、CoreWeave 等其他云服务商展开合作。2025年7月,OpenAI 被披露已将部分训练和推理任务迁至 Google Cloud 和 Oracle。
另一方面,据外媒报道, OpenAI计划将其与商业合作伙伴(包括微软)的收入分成比例从20%降低至8%。
OpenAI 种种操作后,也让微软在模型上有了巨大危机,今年微软重新加强自身 AI 模型的研发,并引入 Meta、Mistral 等多模型进入 Azure AI Studio,以求减少对 OpenAI 的技术依赖。
第二种模式是“全栈自研”,谷歌云和阿里云是典型代表。
相比“云+生态”模式那种轻装上阵、风险较低的做法,全栈自研前期投入巨大,风险也更高。但一旦跑通,它就能形成极深的护城河,带来指数级的增长空间,长期价值远超“轻模式”,具体体现在:
第一,技术协同更强。从芯片、算力到模型都自己做,可以做到深度优化。比如谷歌的TPU就是为PaLM模型量身定制,阿里云的通义千问也能和自研芯片高度适配。
第二,战略自主权更稳。全栈自研意味着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用担心合作伙伴翻脸、分成拉扯,或者在关键技术上被别人卡脖子。
第三,赚钱能力更强。从芯片到模型全都自己做,不用和别人分账,厂商的盈利空间更高。
此前一度被低估的谷歌云,如今全栈自研的战略正为其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其在竞争激烈的云市场中加速前进。
据谷歌云首席执行官 Thomas Kurian 透露,谷歌云目前已经在AI领域实现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并拥有超过 1060 亿美元的订单积压。
与谷歌云同台竞技,
阿里云如何走出独特的全栈自研之路?
与谷歌云相似,阿里云也选择了全栈自研的发展路径,目前,二者同属全球云服务的第一梯队。不过两者也有一些不同。
第一,过往的成长路径,以及成长中所经历的挑战还是有些不同。
谷歌云出身就是全球化的一朵云,而阿里云一诞生就长在中国这片全球最复杂的互联网土壤中,这里有独一无二的“压力测试场”——全球规模最庞大、业务并发最高、场景最多元的互联网客户。
正是这种极端场景,倒逼阿里云的算力调度体系变得极为坚韧与高效。阿里云的技术底盘,可说是历经“双十一”洪峰与海量日常交易淬炼而成。凭借该技术底座,过去也让阿里云成为唯一一个挤进全球云计算厂商前四的中国厂商。
而在 AI 云时代,这套坚实的技术底座继续发挥作用,再次为阿里云赢得竞争,打下坚实基础。前不久,国际调研机构Omdia的最新报告,阿里云能在中国AI云市场中占比35.8%,位居第一,其份额甚至超过第二至第四名的总和。
第二,相比于谷歌云,阿里云所处的竞争环境可能要比其更为的激烈,面对的市场环境也更为复杂,尤其是芯片供应,中美贸易战之下,高端芯片的供给紧缺一直在掣肘着国内云厂商的发展。
困境越大,反而越发激发出阿里云的战略耐性与攻坚决心。在高端芯片持续受限的背景下,阿里云并未放慢脚步,而是以更强的自主意识和投入力度,坚定走向全栈自研的深水区。
一方面,它持续加码算力基础设施。早在2025年2月,阿里巴巴就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年均资本开支约1300亿元。2025年Q2资本开支同比激增220%,彰显出在AI竞争关键窗口期绝不退缩的坚决态度。
另一方面,阿里云将芯片困境转化为研发动力,有传闻称,阿里自研AI芯片已经落地,留给市场更大遐想空间。
这种“越压越强”的韧性,不仅体现在硬件层面,也贯穿于其软件与生态策略中。面对封闭与开源的技术路线之争,阿里云选择拥抱开放,通义千问开源模型衍生数量突破17万,形成全球最大的AI模型社区。它正通过软件生态的广泛渗透,逐步抵消硬件层面的短期制约,在全球AI竞争中构建起独特的“东方壁垒”。
阿里云的存在不仅是中国云厂商的代表,也是“全栈自研”模式在东方语境下的一种验证,它和谷歌云一起,构成了对 AWS 和微软“云+生态”模式的有力对照。当然,眼下阿里云也仍处于成长阶段,要真正打造一朵超级AI云,未来还需持续在算力、模型、芯片与生态上深化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