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叶创始人顾捷谈具身智能:从康复机器人到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25-09-22 17:31

在2025年5月上海张江的一场人形机器人展示会上,GR-1双足机器人随着观众指令灵活挥动机械臂,Fourier N1开源机器人(该机器人的技术资料公开、代码共享)则安静地在会场边缘踱步。

这一幕看似平常,却标志着傅利叶智能创始人顾捷十年创业历程的重要节点——从康复机器人到具身智能的跨越。

作为中国康复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人物,顾捷对具身智能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他的思考既源于二十余年机器人研发的实践积淀,也来自于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前瞻洞察。

资讯配图

图片来源自企业官方网站

以下内容综合自顾捷接受澎湃新闻、虎嗅、机器家等媒体与自媒体专访内容:

一、具身智能的缘起:从康复需求到技术觉醒

顾捷对具身智能的思考始于一次汶川地震后的深刻触动。

2008年,当电视画面中展现大量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时,这位年轻的工程师萌生了开发外骨骼机器人的想法。

"当时国外的康复机器人价格高达数百万,完全脱离普通患者的承受能力。"顾捷回忆道。这种源自现实需求的观察,成为他后来坚持机器人必须"以人为本"的技术理念的源头。

在顾捷看来,具身智能并非突然出现的技术概念,而是机器人发展历程中的必然阶段。

"从早期的工业机械臂到康复外骨骼,再到如今的人形机器人,本质上都是机器人'身体'与'智能'结合程度的深化。"他解释道。

傅利叶早期开发的Flexbot外骨骼原型机虽然笨重且功能有限,却为团队积累了关于人体运动意图识别、力反馈控制等关键技术,这些成为后来具身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石。

2015年创立傅利叶智能时,顾捷将目标明确锁定在"小型化、智能化、低成本"的康复机器人上。这种聚焦不是技术上的妥协,而是对机器人如何真正"融入"人类生活这一根本问题的早期探索。

"我们当时拆解市面上的每一个电机和传感器,连续72小时测试减速器寿命,甚至烧毁了三个电机。"顾捷回忆创业初期的艰苦研发过程。

这些看似"笨拙"的实践,实则是顾捷对机器人"身体"与"智能"如何协同工作的早期实验。

二、技术路径:康复场景孕育的具身智能基因

顾捷对具身智能的独特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傅利叶在康复机器人领域的深耕。他认为,医疗康复场景对机器人的交互性、适应性和安全性要求,恰恰是具身智能最核心的特征。

"康复机器人必须能够感知患者的微妙动作变化,理解他们的意图和情绪,这种'人性化'的交互能力正是具身智能的基础。"

在傅利叶的技术发展路径中,从FourierX1下肢外骨骼到最新推出的GR-3人形机器人,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

通过机器人的"身体"——传感器、执行器等物理组件,与"智能"——算法、决策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具身"。

资讯配图
傅利叶最新推出的GR-3人形机器人,图片来源自企业官方网站

顾捷特别强调:"我们最早从力反馈技术入手,研发出高集成度、实时响应的核心零部件,这些技术后来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重要基础。"

2017年诞生的FourierX1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通过多维力传感器实时捕捉患者运动意图,实现了"人机合一"的行走体验。

顾捷团队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技术实现,更在于如何让冰冷的机器具备"感知"和"适应"能力。

"我们尝试了几十种传感器布局方案,最终将误差控制在0.1牛以内。"这种对精度和适应性的追求,正是具身智能区别于传统自动化技术的关键特征。

在顾捷看来,康复机器人之所以能成为具身智能的理想试验场,是因为它要求机器人同时具备"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

"康复过程本质上是机器人与人类的协同学习过程,机器人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个体差异,这种自适应能力正是具身智能的核心。"他分析道。

傅利叶产品在全球40多个国家服务超百万患者的实践,为团队积累了大量关于人类运动模式和交互需求的数据,这些成为后来GR-1人形机器人开发的重要资源。

三、商业实践: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具身智能探索

2023年,傅利叶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GR-1,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军具身智能通用领域。

这款身高1.65米、拥有44个自由度的机器人,整合了傅利叶在康复领域积累的力反馈算法和生物力学数据,可通过AI学习患者的运动模式,提供个性化康复方案。

顾捷将其描述为"能感知情绪、理解需求的伙伴",而非简单的"会走路的大玩具"。

在商业实践中,顾捷对具身智能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知,"很多人认为具身智能的爆发只需要等待大模型技术的成熟,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涉及硬件、软件、传感器、算法等全栈技术的复杂系统工程。"

傅利叶选择与商汤等AI公司合作,同时坚持自主研发关键执行器和运动控制算法,体现了顾捷对技术自主性的重视。

对于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路径,顾捷有着务实的判断。"制造业常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首个落地场景,但医疗康养场景有其独特要求——它需要更高层次的交互性、温度感和适应性。"他分析道。

傅利叶选择继续深耕康养场景,正是基于对具身智能应用特性的深刻理解。"从康复到陪伴,再到家庭场景,这些应用虽然形态各异,但共享着交互、感知、决策等核心技术要素。"

在技术研发策略上,顾捷提出了"小脑模型"的概念,旨在赋予机器人更强的自主决策能力。"未来的机器人不仅要执行指令,更要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动态调整行为策略,这种'身体智能'与'认知智能'的结合才是具身智能的完整体现。"

傅利叶正在开发的下一代机器人将整合多模态交互系统,融合语音识别、表情捕捉和触觉反馈等技术,目标是创造真正"有温度"的人机交互体验。

四、未来展望:人机共生的技术哲学思考

站在具身智能发展的关键节点,顾捷对这一技术的未来有着超越单纯商业价值的思考。他认为,具身智能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创造更强大的工具,而在于探索人机共生的可能性。

"想象一下,当机器人能够感知你的情绪低落,轻轻拍拍你的肩膀给予安慰,这才是科技应有的温度。"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使顾捷对具身智能的思考超越了大多数技术专家的范畴。

对于行业发展,顾捷提出了"全栈技术整合"的理念。他认为,具身智能涉及的技术领域过于广泛,任何单一企业都难以独立完成所有环节。

"从AI算法到本体硬件,从传感器到执行器,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傅利叶建立的FourierNexus通用机器人生态网络,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载体。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顾捷希望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协同创新。

在技术演进方向上,顾捷特别关注机器人的"小脑"发育。

"如果说大模型提供了'大脑'般的认知能力,那么具身智能更需要发达的'小脑'来实现流畅的身体控制。"他透露,傅利叶正在研发新一代执行器,目标是将体积缩小30%的同时提升50%的扭矩输出。

这种对机器人"身体能力"的极致追求,反映了顾捷对具身智能本质的深刻理解——智能必须通过身体与环境互动才能真正体现价值。

今年9月8日,傅利叶宣布首款搭载全感交互系统的“Carebot”人形机器人GR-3正式开启预售,其身高165cm,体重71kg,全身配备多达55个自由度。据悉,这一拥有温暖外形的人形机器人将于10月正式上市并交付。

回顾二十余年的机器人研发历程,顾捷对具身智能的未来保持谨慎乐观。

"我们可能还处在具身智能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像当年初代手机的诞生一样,虽然功能有限,但可能性无限。"他总结道。

从汶川地震后的康复需求,到张江孵化器里的创业初心,再到如今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探索,顾捷的技术之路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信念:真正的智能必须能够"具身"于世界之中,与人类共同进化。

在具身智能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兴领域,顾捷的思考与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技术的终极价值在于对人类生活的改善能力;创新的真正突破在于多领域知识的系统整合;而最具前瞻性的技术路线,往往植根于对人性需求最深刻的理解。

这或许就是顾捷和傅利叶智能在具身智能浪潮中保持领先的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具身智能观察室
资讯配图

如需咨询商务合作、宣传推广、转载开白等事宜,请联系:18355423366 (微信同号)对接。


END



资讯配图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总结:营收5829亿,盈利300亿,传统巨头与AI新锐谁能最终胜出?
一文看懂机器人概念75家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
脊髓断了还能动?鳗鱼的逆天运动能力!机器人:拿来吧你
从港股机器人概念公司透视产业盈利现状:高速增长背后的分化与曙光
孙立宁院士: 微纳感知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
浙江大学熊蓉教授: 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挑战与进展
打响机器人概念股退市第一枪的为什么是它?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25年第1期(总第223期)
董凯处长: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趋势研判
北京工业大学石照耀教授:《灵动之枢:具身智能机器人关节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仿生机器人技术新突破:向松鼠学习跨越复杂地形的智慧
从“破格上市”到市值翻三倍,越疆科技领跑港股机器人赛道
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价格战火爆来袭,科技革命下的产业重构与社会想象
看点: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机器人与AI打通迎机遇
5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年报看点:喜忧参半,洗牌加剧
一文说透中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
人形机器人炙热之下,突进与阻力的较量
谁是最靓的仔?53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中报看点
53家机器人上市企业财报半年报下载(附PDF)
对话清华大学赵明国:加速进化复现波士顿动力动作,我们需要的是信心和创新!
2023年国家科技奖初评结果公布!9所985光头!西交华科前三!(附全名单)
史无前例!美国工程师与ChatGPT4合作设计人工智能芯片
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新版《2030年人工智能发展国家战略》
人口不足20万!丹麦小镇欧登塞如何成为全球机器人中心?
“商业化元年”开启,人形机器人再添实力新玩家
瑞士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人造肌肉,更轻巧、更安全、更坚固!
欧盟终止亚马逊并购iRobot,昔日扫地机器人巨头何去何从
肌肉组织驱动的双足机器人问世,生物混合机器人突破性进展!
专业人士浅谈机器人即服务模式——自动化的未来
院士报告|潘云鹤:人工智能的行为智能和产品智能
院士谈推动机器人协同智能制造的新动能
院士谈机器人创新设计的六大关键技术
西木科技拓宽人形机器人研究新角度
院士谈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双驱动模型
院士谈机构智能让“变形金刚”从屏幕走进现实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more
大咖齐聚!2025具身智能移动机器人产业峰会即将开启!
机器人圈的「新卷王」是谁?原力无限用一颗AI大脑给出答案
【机器人】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可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纳米标记机器人”
PhysicalAgent:迈向通用认知机器人的基础世界模型框架
谋变!海康机器人释放战略转型新信号!
缓解小孩恐惧焦虑的 AI 机器人,已经走进美国几十家医院|AI新大陆
【报告】智能养老专题三:养老机器人研究:近万亿级机器人市场,生态搭建是关键(附PDF下载)
《金刚狼》《权游》供应商分拆机器人数据业务,腾讯、字节大牛加入 | 智能涌现独家
100%控股!思灵机器人收购宝马旗下移动机器人公司;人形机器人巨头Figure再融10亿美金!
国华智能发布全栈式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 引领国产关节技术自主化进程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