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改版啦!想第一时间接收机器人行业最新资讯,请点击蓝字关注维科网机器人→并点击主页右上角→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近日,赛美特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美特”)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启动香港主板IPO进程。这家成立仅五年的企业,凭借硬核技术与爆发式增长,正成为资本市场紧盯的“香饽饽”。

根据招股书披露,本次IPO所募资金将重点投向三大方向:一是持续提升研发及创新能力;二是支持未来三年潜在的战略投资与收购,以实现长期增长战略;三是提升交付能力和商业化进程,并补充营运资金及满足其他一般公司用途,为业务扩张提供坚实保障。
在IPO启动前,赛美特早已收获一众“大佬级”股东。华为哈勃、比亚迪、立昂微等产业巨头,以及深创投、高瓴创投、经纬资本、G60科创集团、中国互联网投资、上海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均已提前布局。据官方信息显示,赛美特在完成C+轮融资后,投后估值飙至63.83亿元,手握近10亿元现金“弹药”,底气十足。


中国领先的智能工业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
撑起这份底气的,正是赛美特的“掌舵人”李钢江。这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霸”,不仅在学术领域一路深耕,产业履历更是亮眼:从微软、英特尔、谷歌等国际科技巨头,到搜狐视频、百度等国内互联网标杆的任职,他积累了横跨中外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更曾成功创立跟谁学(现更名为高途)、百家云两家上市企业,在企业孵化与资本化运作上具备成熟能力。
当时《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达1974亿元,同比增长14.77%,一片蓝海正在展开。
2020年,李钢江瞄准智能制造软件赛道,迅速出手,通过收购特劢丝、“固耀SEMIIntegration”、微迅三家企业,组建赛美特,直接切入AI智能制造软件的核心战场。

在他的带领下,赛美特快速搭建起一支“技术天团”:如今员工超1000人,80%是技术骨干,核心团队平均行业经验超20年。这样的配置,让赛美特一出道就自带“加速度”。
凭借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赛美特打造了业内首个且唯一的全栈式智能制造和经营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是少数实现盈利的中国本土先进工业智能制造软件企业之一,实力可见一斑。
财务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赛美特的成长潜力。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81亿元、2.87亿元、5.00亿元,呈现逐年翻倍的增长态势;2025年前六个月,营收已达2.83亿元,延续稳健增长。
盈利表现更为亮眼:2022年,该公司仍处于亏损阶段,净利润-8091.0万元,2023年便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2456.5万元,2024年净利润进一步增至7383.2万元,2025年前六个月净利润达3362.5万元,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灼识咨询的数据更给足了背书:2024年,按先进工业的工业软件收入计,赛美特是中国先进工业智能制造软件公司市场上最大的中国提供商;在行业前十中,2022-2024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领跑全场”。
而赛美特最“圈粉”的,莫过于其致力于成为开发先进工业智能制造软件“卡脖子”难题的攻克者。
如果把半导体工厂比作一座精密运转的“智能之城”,那CIM系统就是坐镇中枢的“生命级大脑”.
CIM系统不仅管着MES(制造执行系统)、EAP(设备自动化系统)、YMS(良率管理系统)等数十种软件,更直接掌控晶圆生产的核心环节。可长期以来,这颗“大脑”的话语权却不在我们手中:IBM、应材两大外资巨头牢牢垄断着全球市场,形成了技术与生态的双重壁垒,让国内半导体企业在关键系统上处处受制,成了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如今,随着晶圆制程生产良率的要求早已精确到“分毫之间”,想要在高端半导体领域站稳脚跟,打破外资垄断、实现CIM系统国产化替代,已迫在眉睫。
赛美特已克服生态系统封闭相关的技术壁垒与挑战,并实现了对半导体制造全流程的集成,成为国内首家且唯一一家全自动CIM解决方案已通过多家12英寸晶圆厂验证并投入量产的供货商,建成国内首座全面使用国产CIM系统的晶圆厂。
赛美特偏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已克服生态系统封闭相关的技术壁垒与挑战,并实现了对半导体制造全流程的集成,成为国内首家且唯一一家全自动CIM解决方案已通过多家12英寸晶圆厂验证并投入量产的供货商,建成国内首座全面使用国产CIM系统的晶圆厂。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前八大晶圆厂中,六家都用了赛美特的方案,前三大硅片厂、封测厂也被它收入囊中。
更值得一提的是,赛美特的专职AI团队,在调度算法、图形识别等关键领域练出“独门绝技”。其自研的PlantU系列解决方案已接入AI技术,通过将AI技术融入良率管理、缺陷管理、缺陷检测、自动代操、排产排程等环节,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
例如,AI+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融合了自然语言处理、视觉分析、多模态基础模型等技术,能够在复杂的生产场景中实现人机协同和智能执行,成功减少了90%以上的重复性影像审核任务,并将系统整体错误率控制在0.1%以下,让“机器比人更靠谱”成为现实。
如今的赛美特,其解决方案已延伸到电力、电子、汽车、面板、光伏、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十多个行业,从“半导体专家”变身“六边形智造伙伴”,市场版图越扩越大。
能有这样的硬实力,离不开持续的研发“输血”。2022-2024年,赛美特研发开支分别达5480万、5290万、6010万元,2025年上半年又投了3820万元,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丰硕成果:截至2025年6月,它已拿下49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54项软件著作权。这密密麻麻的知识产权,正是赛美特最坚实的“技术铠甲”。
写在最后
放眼全球制造业版图,中国已连续14年稳稳守住全球制造业规模第一的宝座,工业增加值轻松突破40万亿元大关,更构建起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
有如此庞大的制造“底盘”,自然催生出对工业软件的“海量刚需”。就像工厂要运转离不开精密仪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也缺不了工业软件的“智慧加持”。据灼识咨询的数据,中国工业软件市场正踩着稳健的步伐扩张,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一路攀升至4670亿元,2024到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9.7%。要知道,工业软件可不是简单的“工具”,它既能帮工厂提效率、省成本,更是破解技术“卡脖子”、让中国制造业从“规模大”迈向“实力强”的关键抓手。
眼下,智能制造的浪潮下,谁能在这场竞争中啃下核心技术的“硬骨头”,把工业软件的“根基”扎得更牢、扎得更深,真正扛起国产化替代的大旗?这样的“领军者”,无疑是整个行业都在期待的焦点。
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微信改版啦!想第一时间接收机器人行业最新资讯,请点击蓝字关注维科网机器人→并点击主页右上角→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近日,赛美特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美特”)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启动香港主板IPO进程。这家成立仅五年的企业,凭借硬核技术与爆发式增长,正成为资本市场紧盯的“香饽饽”。

根据招股书披露,本次IPO所募资金将重点投向三大方向:一是持续提升研发及创新能力;二是支持未来三年潜在的战略投资与收购,以实现长期增长战略;三是提升交付能力和商业化进程,并补充营运资金及满足其他一般公司用途,为业务扩张提供坚实保障。
在IPO启动前,赛美特早已收获一众“大佬级”股东。华为哈勃、比亚迪、立昂微等产业巨头,以及深创投、高瓴创投、经纬资本、G60科创集团、中国互联网投资、上海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均已提前布局。据官方信息显示,赛美特在完成C+轮融资后,投后估值飙至63.83亿元,手握近10亿元现金“弹药”,底气十足。


中国领先的智能工业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
撑起这份底气的,正是赛美特的“掌舵人”李钢江。这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霸”,不仅在学术领域一路深耕,产业履历更是亮眼:从微软、英特尔、谷歌等国际科技巨头,到搜狐视频、百度等国内互联网标杆的任职,他积累了横跨中外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更曾成功创立跟谁学(现更名为高途)、百家云两家上市企业,在企业孵化与资本化运作上具备成熟能力。
当时《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达1974亿元,同比增长14.77%,一片蓝海正在展开。
2020年,李钢江瞄准智能制造软件赛道,迅速出手,通过收购特劢丝、“固耀SEMIIntegration”、微迅三家企业,组建赛美特,直接切入AI智能制造软件的核心战场。

在他的带领下,赛美特快速搭建起一支“技术天团”:如今员工超1000人,80%是技术骨干,核心团队平均行业经验超20年。这样的配置,让赛美特一出道就自带“加速度”。
凭借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赛美特打造了业内首个且唯一的全栈式智能制造和经营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是少数实现盈利的中国本土先进工业智能制造软件企业之一,实力可见一斑。
财务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赛美特的成长潜力。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81亿元、2.87亿元、5.00亿元,呈现逐年翻倍的增长态势;2025年前六个月,营收已达2.83亿元,延续稳健增长。
盈利表现更为亮眼:2022年,该公司仍处于亏损阶段,净利润-8091.0万元,2023年便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2456.5万元,2024年净利润进一步增至7383.2万元,2025年前六个月净利润达3362.5万元,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灼识咨询的数据更给足了背书:2024年,按先进工业的工业软件收入计,赛美特是中国先进工业智能制造软件公司市场上最大的中国提供商;在行业前十中,2022-2024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领跑全场”。
而赛美特最“圈粉”的,莫过于其致力于成为开发先进工业智能制造软件“卡脖子”难题的攻克者。
如果把半导体工厂比作一座精密运转的“智能之城”,那CIM系统就是坐镇中枢的“生命级大脑”.
CIM系统不仅管着MES(制造执行系统)、EAP(设备自动化系统)、YMS(良率管理系统)等数十种软件,更直接掌控晶圆生产的核心环节。可长期以来,这颗“大脑”的话语权却不在我们手中:IBM、应材两大外资巨头牢牢垄断着全球市场,形成了技术与生态的双重壁垒,让国内半导体企业在关键系统上处处受制,成了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如今,随着晶圆制程生产良率的要求早已精确到“分毫之间”,想要在高端半导体领域站稳脚跟,打破外资垄断、实现CIM系统国产化替代,已迫在眉睫。
赛美特已克服生态系统封闭相关的技术壁垒与挑战,并实现了对半导体制造全流程的集成,成为国内首家且唯一一家全自动CIM解决方案已通过多家12英寸晶圆厂验证并投入量产的供货商,建成国内首座全面使用国产CIM系统的晶圆厂。
赛美特偏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已克服生态系统封闭相关的技术壁垒与挑战,并实现了对半导体制造全流程的集成,成为国内首家且唯一一家全自动CIM解决方案已通过多家12英寸晶圆厂验证并投入量产的供货商,建成国内首座全面使用国产CIM系统的晶圆厂。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前八大晶圆厂中,六家都用了赛美特的方案,前三大硅片厂、封测厂也被它收入囊中。
更值得一提的是,赛美特的专职AI团队,在调度算法、图形识别等关键领域练出“独门绝技”。其自研的PlantU系列解决方案已接入AI技术,通过将AI技术融入良率管理、缺陷管理、缺陷检测、自动代操、排产排程等环节,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
例如,AI+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融合了自然语言处理、视觉分析、多模态基础模型等技术,能够在复杂的生产场景中实现人机协同和智能执行,成功减少了90%以上的重复性影像审核任务,并将系统整体错误率控制在0.1%以下,让“机器比人更靠谱”成为现实。
如今的赛美特,其解决方案已延伸到电力、电子、汽车、面板、光伏、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十多个行业,从“半导体专家”变身“六边形智造伙伴”,市场版图越扩越大。
能有这样的硬实力,离不开持续的研发“输血”。2022-2024年,赛美特研发开支分别达5480万、5290万、6010万元,2025年上半年又投了3820万元,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丰硕成果:截至2025年6月,它已拿下49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54项软件著作权。这密密麻麻的知识产权,正是赛美特最坚实的“技术铠甲”。
写在最后
放眼全球制造业版图,中国已连续14年稳稳守住全球制造业规模第一的宝座,工业增加值轻松突破40万亿元大关,更构建起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
有如此庞大的制造“底盘”,自然催生出对工业软件的“海量刚需”。就像工厂要运转离不开精密仪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也缺不了工业软件的“智慧加持”。据灼识咨询的数据,中国工业软件市场正踩着稳健的步伐扩张,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一路攀升至4670亿元,2024到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9.7%。要知道,工业软件可不是简单的“工具”,它既能帮工厂提效率、省成本,更是破解技术“卡脖子”、让中国制造业从“规模大”迈向“实力强”的关键抓手。
眼下,智能制造的浪潮下,谁能在这场竞争中啃下核心技术的“硬骨头”,把工业软件的“根基”扎得更牢、扎得更深,真正扛起国产化替代的大旗?这样的“领军者”,无疑是整个行业都在期待的焦点。
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