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占据AI先机?“AI+制造业”的实战方法论

数字化企业 2025-09-22 20:17

资讯配图

本文将梳理AI技术发展脉络,深入剖析AI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核心挑战,并结合制造业具体场景的典型案例,揭示人工智能助力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的实践路径。

内容提要/OVERVIEW
 - 文章信息 - 


本文由e-works编辑部吴婕原创发布。


9月16日,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如期而至,一场聚焦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科技风暴就此掀起。在大会诸多热点议题中,人工智能(AI)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尤为亮眼——从算力底座对制造场景的适配方案,到工业智能体的实际落地案例,其展现的技术应用深度与产业变革潜力,不仅引发行业广泛共鸣,更直观折射出全球制造业向“智造”转型的核心趋势。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基石,长期以来是推动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但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制造业正面临成本攀升、效率短板与创新动能不足等多重压力。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其在制造业全流程的深度应用,不仅助力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更推动我国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梳理AI技术发展脉络,深入剖析AI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核心挑战,并结合制造业具体场景的典型案例,揭示人工智能助力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的实践路径。

Part 01

资讯配图

从“热潮”到“国策”

“AI+制造”乘势而来


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AI技术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浪潮,一度成为最火热的创新符号,从理解图像、文字与声音的分析式AI;到可创造文本、图像与声音的生成式AI;再到感知、交互、记忆、工具调用的代理式AI,AI技术正以空前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的格局。根据Gartner对2025年人工智能领域的分析,AI市场的焦点已从对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的热潮追捧,显著转向构建基础创新并实现规模化应用。“AI-ready数据”和“AI智能体”成为新的热点,正孕育着下一波智能化浪潮的巨大潜力。

资讯配图
图1 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来源:Gartner)

纵观AI技术的演进历程,其核心驱动力始终是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需求。AI从通用领域转向专业化、垂直化时,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复杂性、对效率精度的极致追求及海量工业数据,为AI落地提供了广阔试验场与迫切需求。AI通过与制造业融合后,全面赋能研、产、供、销、服等关键环节,成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为构建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核心支撑。

在此背景下,我国近年来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如表1所示。

表1 国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相关支持政策(部分)
资讯配图

在产业政策的支持引导下,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市场规模不断提升。根据相关研究数据,人工智能在中国制造业的市场规模从2019年开始每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率,并预计有望在2025年超过140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企业的AI应用率相对较低,在11%左右。Gartner预测,到2027年,中国制造业的AI使用渗透率将以10%的年复合增长率上升。

资讯配图
2 人工智能在中国制造业应用市场规模(资料来源:Bizwit,德勤)

Part 02

资讯配图

为何AI很火,落地工业却很难?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虽然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呈现火热态势,但也需清醒看到,当前AI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其大规模推广应用还受多重因素制约,亟待产业各方协同发力解决。

01

核心要素难协同

数据算法、算力是公认的AI三大核心要素。但工业领域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使这三大要素在落地应用中均面临显著梗阻,难以形成协同支撑,成为AI规模化落地的关键障碍

🔷 数据层面,工业数据往往承载着企业核心的生产运营机密和知识产权,并涉及复杂的合规性问题。这不仅使得数据在企业间共享困难重重,即便在同一集团内部的不同分公司之间,也常因保密壁垒而“泾渭分明”。

🔷 算法层面,工业领域的知识密集属性,决定了AI算法必须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否则就难以挖掘出工业数据的内在联系和潜在价值。单纯依靠数据建模往往难以奏效,必须将专业的行业知识和经验转化为算法约束条件,模型才能贴近实际业务需求。

🔷 算力层面,制造业中实时质检、大规模生产仿真等AI应用,对算力的实时性、规模性需求极高,但企业自建算力成本高,部分算力平台又存在适配难题,叠加外部芯片出口限制对算力硬件供给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制造业的算力供需矛盾。

02

场景碎片难适配

对于制造业,“场景”是AI价值落地的核心载体,与数据算法、算力共同构成了驱动落地的“四维支柱”。场景碎片化成为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落地的阻碍。制造业的细分领域极其丰富,每个领域甚至每个工厂都有独特的生产环境、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这种碎片化意味着AI解决方案需要高度定制,无法像消费互联网那样“一个模型走天下”。

在制造业,不同产线因光照条件、传送带速度等差异也可能导致模型失效。例如,两个不同的汽车配件厂实施AI计数项目:A厂要求计数螺丝钉,背景整洁、光照稳定、摄像头角度固定;B厂也需要计数螺丝钉,但背景嘈杂、光线变化大、摄像头必须斜放。同样的“计数”需求,但数据特征、环境变量、实施条件截然不同。这导致为A厂开发的模型无法直接用于B厂,需要重新收集数据、重新标注、重新训练,即便是相同需求,也需针对环境变量(光照、角度)定制模型,导致AI方案难以“规模化复制”,提高了企业应用成本。

03

能力知识难沉淀

AI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涉及研发、生产、供应链和质量控制等多个部门,需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跨部门的协作团队,并对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重塑,而且企业需要既懂业务又具备专业AI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然而,目前在制造业中这类人才较为稀缺,普遍面临“认知不足”与“技能缺乏”的双重困境

制造企业的老师傅大多熟悉传统的生产流程、工艺和设备操作,对AI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缺乏科学且清晰的AI战略,难以将AI技术与自身的业务需求相结合;而AI技术专家可能对制造业的复杂业务场景、生产规范和质量要求缺乏深入了解,不利于AI在制造业的大规模推广应用。e-works Research于2024年开展并发布的《人工智能(AI)在制造业的应用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在收到的来自全国26个省份的364份有效制造企业问卷中,高达74%的调研企业认为专业人才和技能缺乏是制造企业推进AI应用的最大挑战,60%的调研企业认为是对技术的理解和认知缺乏。

资讯配图
图3 制造企业AI应用面临的挑战(来源:e-works Research《人工智能(AI)在制造业的应用现状调研报告》)

此外,对制造企业而言,部署和维护AI系统通常需要较高的初始投资和持续的运营成本,包括硬件设施的购置、软件系统的开发、员工的培训,以及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维护、技术支持服务等成本,这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是不小的开支,由此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推广应用。

Part 03

资讯配图

AI怎么真正落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制造业应用AI,目的在于将通用的AI技术与具体的制造业场景相结合,让整个制造系统具备自感知、自学习、自执行、自决策、自适应的智能能力,最终帮助企业提质降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破解制造业AI落地的难题,需多方协同合作,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逻辑,不只是提供现成的AI产品或单一解决方案,更要配套输出技术服务与能力支持,通过构建技术底座支撑、场景方法输出、产业生态协同三位一体的赋能体系,实现从“被动应用”到“自主掌控”的能力跃迁。

01

筑牢根基,夯实技术底座

技术底座是AI在制造业落地的支撑体系,其核心价值并非提供固化的硬件或系统,而是整合算力、算法(模型、数据工具和开发平台,让制造企业不用从零开始,就能轻松用起AI。以腾讯云的AI技术底座为例,它不是一堆零散的技术而是一套“全链路打通”的解决方案精准对应制造业的需求

例如,在算力方面,腾讯斥资1.5亿美元在沙特建设首个中东数据中心在日本大阪新建第三个数据中心和办公室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落地上海,是目前国内最大的GPU智算中心腾讯青浦数据中心、仪征数据中心作为腾讯重要数据中心,持续为长三角企业提供算力支撑。同时,腾讯云依托异构计算平台整合多类芯片资源,目前已对国产芯片实现全面兼容与适配,可向行业提供高性价比的AI算力服务。

在算法(模型)层面腾讯坚持自研和拥抱开源模型策略,打造最靠近产业的AI产品过去一年,腾讯混元密集发布了30多个模型,重点突破“低成本部署+高推理性能”关键需求加速模型在产业中的落地例如混元3D 3.0模型建模精度较前代提升3倍,能更精准处理三维场景,适用于工业设计、数字孪生等领域同时还通过与各领域企业深度合作,开发适配具体业务的场景化AI算法,让技术真正服务产业痛点。

在数据治理层面,TCLake多模态智能数据湖可高效处理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类型数据,为制造业提供高质量“数据燃料”,避免企业陷入“数据杂乱难用”的困境。

在此基础上,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ADP依托治理后的高质量数据提供低代码开发工具与数据调用接口企业无需复杂编程,即可快速开发智能体应用覆盖科研、生产、供应链、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场景,沉淀标准化的行业智能体模板,加速零售、医疗、金融、教育、工业等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对制造企业而言,这种“现成可用”的底座模式,意味着无需投入大量资源自建基础设施,可直接调用成熟技术能力,将精力聚焦于业务逻辑设计与场景创新。

02

场景共创,深化行业应用

当前,制造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单一技术已难以满足行业系统性升级需求,只有推动AI技术与实际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才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价值。无论是工业物料搬运中的效率提升,还是充换电运营中的风险防控,亦或是工业知识管理中的经验传承,数智化转型要落地,AI必须走进具体场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正不断向3C电子、汽车及零配件、半导体、新能源、化工等多个垂直领域渗透,并带来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

其中,知识管理作为工业领域的核心环节,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影响整体项目效率。中国化学五环公司作为深耕化工工程领域的大型央企,虽积累了海量项目方案、技术图纸等知识资料,但长期面临“知识分散难复用、经验传承易断层”的行业级难题,严重影响项目效率与技术沉淀。

基于腾讯乐享知识库,五环公司打造了一套真正能“落地”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双方联合构建基于乐享平台的智能知识管理系统,通过OCR技术自动解析技术图纸、报告文档,大幅降低知识整理的人工成本;更关键的是,系统创新采用“社交化学习社区+AI个性化推荐”模式,鼓励内部专家分享经验,AI算法则根据员工岗位(如工艺工程师、设备运维员)精准推送知识内容,既提升了员工学习积极性,更让企业自主完成了技术知识的沉淀与传承。接下来,五环公司将深化系统应用,将知识库的应用范围扩展到全公司三十多个部门。未来,五环公司还计划结合腾讯AI助手的迭代能力,探索内容生成场景,如标书/方案编写及多人协作会议纪要等,进一步挖掘知识库的提质增效潜力。

资讯配图
4 五环公司智能知识管理系统(图片来源:腾讯云)

03

生态协同,推动AI规模化落地

AI在制造业的规模化落地,无法依赖单一企业或单一技术,需通过生态协同整合技术方、制造方、服务方等多方资源,既解决企业短期应用难题,又培育长期自主能力。

腾讯在AI生态建设方面采取了开源开放策略,混元大模型已实现图像、视频、3D、文本等在内的全模态开源,在此基础上,腾讯通过全面开放AI能力、适配国产芯片及构建全球基础设施,在提升自身运营效率的同时,也为多行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参考路径在机器人领域,与宇树、帕西尼等企业合作,推进模型在训练部署、触觉控制、人机交互等方向的实际接入;在新能源领域,与锂电企业共同搭建模型平台,聚焦电池检测与水分预测等关键环节;在工业能源领域,与中国五环、云达能源围绕制造问答、文档梳理以及投标文件审核等场景构建知识管理体系

Part 04

资讯配图

回归价值本质

让AI有用、好用


从行业实践来看,无论是技术底座搭建、场景深度共创,还是生态协同合作,AI与制造业融合的核心价值本质,始终围绕“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创新发展”等目标展开。

正如腾讯云副总裁、智能制造与智慧能源解决方案负责人蔡毅所言:“实体企业的智能化转型,离不开广泛的用户连接、海量的企业数据和好用的算力。这一切的核心,在于AI技术的场景落地和生态协同。”随着中国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变革,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我们深信,在多方合力浇灌下,扎根于中国深厚工业沃土的AI,必将积蓄起颠覆未来产业图景的强大能量,最终成为点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擎的燎原星火,持续释放澎湃的光与热。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AI重塑交互,元服务成为服务精准触达的新解法
2026中国AIoT图谱共创征集:万物智联新画卷,邀你共绘AIoT未来
演讲实录丨CAAI名誉理事长李德毅院士:百年之大变局——智创未来,未来已来
英伟达 GB10 与 DGX Spark 开启 AI 战略新阶段
Credo:刷新高速互连极限,为AI引擎铺设实时“光”跑道
小鹏汽车百万年薪抢AI人才,何小鹏亲赴母校现场收简历
英伟达RTX 50显卡被删除AI相关宣传
E周视界:中望新LOGO正式发布;Figure AI估值达390亿美元;英伟达入股英特尔...
洞见 AI 未来,NVIDIA 即将亮相 2025 云栖大会
AI智能机器人独角兽,100%控股宝马子公司!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