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亮剑!国产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再发力,破局制造业关键难题

中国机器人网 2025-09-23 09:19
资讯配图


前言:这场关于工业具身智能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在当今飞速迭代的科技浪潮中,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从未停歇。从大语言模型掀起的文本交互革命,到计算机视觉在安防、医疗等领域的广泛渗透,各类AI 技术持续突破边界,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未来的想象。


不过,当视线转向更贴近物理世界、更强调深度交互的领域时,“具身智能”正迅速成为全球科技圈的新焦点。与局限于虚拟空间的信息处理不同,具身智能凭借感知、学习、决策与执行的综合能力,试图打破数字与物理世界的壁垒,真正朝着“走进千家万户”的未来迈进。


眼下,具身智能正处于从技术突破向产业应用跨越的关键阶段。而实现这一跨越的核心,在于让前沿技术跳出理论框架,真正对接制造业的实际需求——这既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技术落地的核心命题。


去年9月,上海工博会上,微亿智造与捷勃特就率先踩准了这一节奏:全球首发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创TRON”,将具身智能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这一突破不仅让业界眼前一亮,更提前为具身智能的产业化落地,探出了一条清晰可行的路径。


时间来到当下,微亿智造与捷勃特再度联手,动作更进一步:此次不再局限于单一产品发布,而是以“创TRON”系列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为核心,通过实景演绎多场景实战应用,为制造业面临的“经济、柔性、智能”三大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最优解。


资讯配图



01.

行业深耕:制造业转型下,
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困局与破局


当技术走出实验室,最先迎来的考验往往是产业一线。当下,全球制造业正加速从刚性生产转向柔性制造,但传统工业机器人却跟不上转型节奏,深陷“部署难、柔性差、智能化水平低”的泥潭。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


其一,部署调试的高成本与长周期,直接拉高了企业转型门槛。传统工业机器人上岗前,必须由专业团队完成编程、示教、安装标定等复杂流程,且流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以汽车零部件产线为例,一条新产线的机器人调试往往需要2-4周,期间投入的人力与时间成本,占整条产线总投入的30%以上,对追求效率的制造企业而言,无疑是沉重负担。


其次,柔性不足导致场景受限,进一步加剧企业负担。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固定程序运行,当生产品类或工艺需要切换时,需重新进行编程、校准与验证,部分复杂工件的换产甚至需要重新设计夹具。这种“刚性”特征与当前制造业“小批量、多品种、快迭代”的需求严重脱节,就像新能源电池行业,电芯型号每季度都在更新;医疗器械生产中,还需兼顾不同规格的耗材加工,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慢适应”,早已无法匹配市场快速变化的节奏。


其三,智能化水平低是更深层的根本性短板。目前,工业制造虽被公认为具身智能落地的核心场景,但国内多数工业机器人厂商还在扎堆拼成本、拼营销,真正的核心技术创新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工业机器人技术长期停滞,难以应对复杂作业场景,用途没能有效拓宽,需求端却早早陷入饱和,最终形成“技术不进步→市场难拓展→厂商难盈利”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一困局,最核心的突破口便是提升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而这,恰恰是具身智能的核心优势所在。



02.

技术破局:为机器人赋予聪明“大脑”,
重构柔性智造新革命


具身智能的核心优势正在于,通过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其能赋予机器“人”般的感知、学习、决策与执行能力——这恰好需要“智能大脑”与“高效躯体”的协同,而这正是微亿智造与捷勃特合作的核心逻辑。


那么,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为何能快速获得行业青睐?关键就在于它补上了传统工业机器人缺失的“智能大脑”。微亿智造自主研发的“感知-学习-决策-执行”核心技术,正是这一“大脑”的核心支撑;而捷勃特在工业机器人硬件及磁驱输送系统领域的深厚积淀,为“大脑”提供了稳定、高效的“躯体”。


基于此,双方联合打造的“创 TRON”系列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正实现了机器人从“机械工具”到“智能工匠”的关键跨越,让“AI 与机器人深度融合”从技术概念落地为具备实际价值的工业产品。


资讯配图


支撑“创TRON”系列突破的核心,是微亿智造创新的“端-边-云”一体化架构。这一架构巧妙平衡了工业场景中“实时性”与“智能化”的核心矛盾。在端边侧,系统以机器人硬件为基础,深度融合运控算法、工艺执行算法及中控系统,构建出高速响应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确保机器人能精准应对生产中的实时需求。


云端侧的“快慢双系统”,不仅为机器人赋予了持续进化的能力,更从根本上破解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冷启动”难题,让其从部署第一天起就能创造价值并持续迭代升级。


“快思考”为实时响应模块,打破“无数据难工作、不工作无数据”悖论,跳过冗长编程调试,通过快思考与高效的人机交互系统,快速将人类专家的工艺经验无缝注入,确保设备从部署第一天起便能创造价值,相比行业平均需要数周的调试周期,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安装后最快当天即可上线运行。“慢思考”负责经验转化,将“快思考”的瞬时操作、人类反馈等碎片化信息,结合生产数据与仿真场景,转化为可复用的“工业知识”。机器人工作越久,AI模型与算法越优,实现“越用越熟、越用越聪明”,减少人类干预,完成从“工具”到“伙伴”的进阶。


“工业AI没有魔法,只有算得过来的成本。”微亿智造与捷勃特本次在工博会现场的展示,恰恰戳中了制造业企业的核心诉求。通过“端-边-云”架构与“快慢双系统”的结合,“创TRON”系列既解决了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智能水平缺失问题,又通过降本提效让柔性制造具备了经济可行性,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智能机器人方案的关键竞争力。



03.

新品发布:
让“智能柔性制造”成为可能


TRON|新产线


工业具身智能柔性生产线“一条产线搞定多品类生产”的创新模式,颠覆了传统产线的刚性逻辑。该柔性生产线以全局智能调度算法与“全能工站”为核心,配合捷勃特的智能磁驱输送系统,可实现多品类混线生产不停歇。


资讯配图


在现场演示中,每个工业具身智能工站能根据实时生产需求“秒切换”上下料、检测、组装等技能,相邻设备间可通过双臂协同工作,还可以将物料通过磁驱输送系统直接流转其他工位。更关键的是,当某一工站出现突发状况或者忙碌时,其他工站能自动“接力”承接任务,确保生产零中断。这种模式完美适配了3C电子、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将工厂换产成本降到最低,效益最大化。


本届工博会现场,微亿智造与捷勃特还带来了其他具身智能工业场景的精彩应用,9月23-27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机器人展区8.1H E016,您可零距离体验未来工业的无限可能。



04.

写在最后


谈及具身智能,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人形机器人,仿佛只有这类形态,才是该技术概念的“标准答案”。


但事实上,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原理一脉相通,二者同样集合了感知、学习、决策、执行四大关键能力,只不过工业场景下的具身智能,多以工业机械臂的形态落地呈现。


就目前行业发展状况来看,相较于仍在探索阶段的人形机器人,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更具性价比,稳定性更高,更适合工业场景应用。


现在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产业落地的赛道也愈发清晰。未来机器人行业的竞争焦点,早就不只是某一项技术参数能不能突破,而是要打通从技术适配场景、控制成本,到大规模应用的全流程。这场关于工业具身智能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免责声明

章来源:中国机器人网‍‍‍‍‍‍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请联系原出处。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后台小编联系,平台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注明本公司原创内容,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慕老师159 0176 7989(微信同号)。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工业 机器人
more
金砖潮涌 低空向新 | 云圣智能闪耀2025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中国低空科技获国际赞誉
世界工厂的第二曲线!工业AI步入高速增长与重塑窗口
何光远:为中国汽车工业立传,为奋斗者画像 | 《我心深处是汽车:付于武八十自述》
10月15日南京开班!「工业AI核心技术与应用实践高级研修班」欢迎报名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荣膺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多个奖项
定“翼”空天 “智”胜未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携百余项展品登陆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
线上逛展,惊喜有礼 |  感受工业未来新图景
【工业强县 向“新”而行】“链”上发力 “新”上突破——蓬安实施“工业大跨越”攻坚行动纪实
发泡材料行业盛会来袭!2025上海国际发泡材料技术工业展览会11月上海开幕 主题展区+同期活动安排一键Get!
警务四足机器人企业获小批量订单;工业级双轮足机器人企业完成种子+轮融资 | 本周要闻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