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总结
《机器人学基础》作为国家级教学团队配套教材,系统构建了机器人学的知识体系,既涵盖核心理论,又兼具实践指导与前沿展望,全方位展现了这一高度交叉学科的发展脉络与应用图景。
一、学科基石:定义、起源与数理支撑
机器人学是融合多学科的前沿领域,其定义虽因国际标准与应用场景存在差异,但核心均指向 “可编程、能执行任务的多功能机械装置”。从 1920 年 “机器人” 名词诞生,到 1954 年第一台可编程工业机器人问世,再到阿西摩夫提出 “机器人三守则” 奠定伦理基础,机器人从幻想走向现实仅用数十年。
数理基础是机器人学的核心支撑。书中详细阐述了空间描述与变换方法:通过位置矢量表示点的空间位置,用旋转矩阵描述物体方位,二者结合形成位姿描述体系;坐标变换涵盖平移、旋转及复合变换,而齐次坐标变换则将线性与非线性变换统一为 4×4 矩阵运算,为运动学分析提供了简洁工具。通用旋转变换公式更实现了绕任意轴旋转的数学表达,解决了复杂姿态的量化问题。
二、核心技术:运动学与动力学解析
运动学聚焦机器人运动的几何特性,分为正向与逆向问题。正向运动学通过连杆参数与关节变量求解末端执行器位姿,书中采用 D-H 参数法建立连杆坐标系,推导通用连杆变换矩阵,以 PUMA560 机器人为例完成运动方程构建。逆向运动学则通过末端期望位姿反求关节变量,针对欧拉变换、滚 - 仰 - 偏变换等不同姿态表示法,给出基于双变量反正切函数的显式求解方案,同时分析了奇异形位等特殊情况。
动力学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重点介绍两种建模方法:拉格朗日功能平衡法通过动能与位能差构建方程,无需考虑内作用力,适用于多连杆系统;牛顿 - 欧拉动态平衡法则从力的平衡出发,需逐步求解加速度并消去内力。书中以二连杆机械手为例,推导动力学方程的通用形式,剖析有效惯量、耦合惯量、向心力与哥氏力等关键影响因素,为高速运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三、控制体系:从基础策略到智能进阶
机器人控制遵循三级层次结构:人工智能级负责任务规划与自然语言理解,控制模式级建立运动与动力学模型,伺服系统级实现底层驱动。位置控制作为基础,分为关节空间与直角坐标空间两种结构,通过 PID 控制、速度反馈等技术保证定位精度,多关节控制需额外补偿耦合惯量与重力矩。
力 / 位置混合控制针对装配等复杂作业,提出主动刚性控制、R-C 控制器等方案,通过适从选择矩阵实现不同方向的力与位置解耦控制。智能控制是当前发展重点,涵盖递阶控制、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控制等多种形式:模糊控制通过隶属函数与规则库处理不确定性,神经控制利用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与学习能力适配非线性系统,书中以自适应模糊控制与多指灵巧手神经控制为例,展示了智能技术的工程应用效果。
四、感知与规划:机器人的 “感官” 与 “路径”
传感器是机器人感知环境的核心,分为内传感器与外传感器。内传感器监测机器人自身状态,包括位移位置传感器(如光电编码器、电位计)、速度加速度传感器(如测速发电机、压电式加速度计)及力觉传感器(如应变片式腕力传感器);外传感器感知外部环境,触觉传感器通过微开关或矩阵阵列检测接触状态,接近度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或红外线测量距离,视觉系统则通过摄像机与数字变换器实现图像采集与处理,激光雷达更能提供高精度三维环境信息。
轨迹规划是连接控制与执行的桥梁,分为关节空间与笛卡儿空间规划。关节空间通过三次多项式、抛物线过渡线性插值等方法生成平滑轨迹,保证位置、速度与加速度连续;笛卡儿空间则需将位姿约束转化为关节变量,通过驱动变换实现直线或圆弧运动,同时解决路径过渡与避障问题。轨迹的实时生成需根据规划结果动态计算运动参数,适配控制系统的更新速率。
五、编程与应用:从代码实现到产业落地
机器人编程需满足建模、作业描述、运动控制等需求,编程语言按作业水平分为三级:动作级以 VAL 语言为代表,指令简洁,适用于简单运动控制;对象级如 AML 语言,以操作物体关系为中心,支持复杂装配任务;任务级尚处于研发阶段,可自动生成动作序列。离线编程系统结合计算机图形学,实现机器人与 CAD/CAM 一体化,通过三维建模、碰撞检测与轨迹仿真,降低现场编程风险,提高开发效率。
机器人应用已渗透多领域: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电子工业中承担焊接、搬运等任务,2012 年全球销量达 15.9 万台;探索机器人在深海与太空领域突破人类极限,我国 “蛟龙号” 与 “玉兔号” 分别实现深海深潜与月球探测;服务机器人涵盖家用、医疗、娱乐等场景,预计 2015 年总产值达 2500 亿元;军事机器人则向地面、海洋、空中多维度发展,成为现代国防的重要力量。
六、现状与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机器人产业呈快速增长态势,2012 年主要工业国家中,日本、中国、美国占据 70% 的市场份额,中国因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产业升级需求,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我国机器人学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但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市场占有率不足 3%。
未来发展趋势聚焦智能化、模块化与多元化:传感型智能机器人将实现多传感器融合,新型智能技术如虚拟现实、形状记忆合金不断涌现;模块化设计简化开发与维护,微型机器人与重型机器人分别瞄准特殊环境与重载作业;应用领域向非制造业拓展,服务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成为新增长点。同时,机器人发展也带来社会问题,如就业结构变化、心理威胁等,需通过技术规范与社会调适实现人机和谐共处。
作为机器人学的导论性著作,本书既夯实理论基础,又展现技术前沿,为读者构建了从原理到应用的完整知识框架,也为学科发展指明了创新方向。




本书免费下载地址
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产业链union”回复关键字“机器人设计18”获取下载地址。
往期推荐:
【AI加油站】机器人设计系列一:《IBM Robocode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从Java编程到智能战斗系统指南(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