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爆出 “ 神技术 ” ,失控 1 秒弹出汽车电池,是保护还是埋雷?

科技狐 2025-09-23 22:30
资讯配图
“ 电池弹射技术上车,热失控时 1 秒弹出!”
实话说,刷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老狐是震惊的。为了保护用户安全,研究点新技术没毛病,关键的是,这技术一上来,给人的第一反应是:车上人安全了,路过的呢?
不少网友看到这个消息都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有人说:本来车着火人跳车等保险就可以了,现在搞什么电池弹射下子成了恐怖袭击。
资讯配图
有网友表示,这纯粹是“ 死道友不死贫道 ”。更有网友直言:没有 30 年脑梗,憋不出这种方案。
可以理解车企已经被电池安全搞得头大了,但从网上流传的视频来看,网友们说的也没错,确实有种“ 不解决自燃问题,把自燃弹射给别人 ”的感觉。
资讯配图
那么,多家车企曝光的 “ 汽车电池弹射技术 ”,到底是给用户的“ 安全保障 ”,还是给路人的“ 随机炸弹 ”呢?
今天,老狐就和大家聊聊这个“ 神技术 ”!
资讯配图
“汽车电池弹射技术”的来龙去脉
新技术到底靠不靠谱,老狐和网友们说了都不算,咱还得看这项技术的来龙去脉。前两天有媒体报道,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均胜电子推出了电池弹射技术。
乍一看似乎还挺靠谱,虽然均胜电子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但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也算是权威机构了。
老狐也看了看相关视频和介绍,大概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其实,这项技术主要是用在电池起火的场景下,能够在电池热失控的时候,将电池在一秒内弹出车身,实现车电分离。
资讯配图
弹出车身的机构,采用和汽车安全气囊相同的气体发生器作为弹出动力,将电池抛出车身 3-6 米外的安全区域。
老狐看了一下演示视频,随着一声巨响,动力电池从车辆底盘下弹出,并从副驾侧抛出车身数米远。
资讯配图
估计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这技术其实就是通过高压气体驱动、电磁弹射等装置,将电池包从车底 “ 推 ” 出去。
该说不说,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也已经细思极恐了。虽然现在公开的测试视频里,车企大多选择在空旷场地演示,周围没行人、没其他车辆的情况下,电池弹出去后会落在空地上,看着很安全。
但问题是,现实场景下,谁能保证电池有自燃风险,或是已经自燃的时候恰好旁边没其他路人呢?
资讯配图
这回网友恐怕不是“杞人忧天”
以前每次行业内发布新技术,总是有人看好,有人唱衰。而这一次显然不一样,老狐刷了一下相关视频下面的评论区,基本上都是“ 辣评 ”,基本没人站“ 汽车电池弹射技术 ”这一边。
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从这个技术的演示视频来看,一旦上车,全员都得祈祷电池千万别出问题,否则谁知道自己哪天会不会成为被“ 鱼雷 ”击中的路人。就像网友说的:弥补了陆上没有鱼雷的遗憾。
都知道,如果不是真的一点都夸不了,老狐对新技术一向是鼓励态度。但该说不说,这一次,老狐也觉得网友们并不是“ 杞人忧天 ”。
资讯配图
至于原因,主要是它存在显而易见的风险。一方面,电池包不是手机、充电宝这种小物件,就算是小型电动车,电池重量也得上 50 公斤了,更何况现在大马路上随处可见的都是电池包能到 150 公斤的中大型 SUV 。
这么大重量的电池包,1 秒内弹出,有媒体猜测,这速度怎么也得有 10-15 米 / 秒(相当于 36-54 公里 / 小时)了。
如果这项技术成立,也就是说,如果电池自燃利用这项技术进行弹出,理论上来说确实能够保障车上人员不受电池自燃的伤害,但是,这速度万一撞上行人、电动车,或者遇上上下班、上学、放学高峰期,后果谁敢想?
资讯配图
另一方面,就算电池弹射的时候周边恰好没人也没车,那在电池已经开始冒烟、起火的情况下,弹出去的电池就是一个大 “ 火源 ”,杂物、绿化带、加油站……弹射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引发大火灾,这个隐患是车主承担,还是车企承担,谁又能有个清晰的界定呢?
最后,退一万步来说,假设没有“ 误伤 ”到任何人或设施,这项技术是否存在“误触”风险,也值得大家担忧。
比如过个减速带、轻微剐蹭,传感器误判成 “ 严重碰撞 ”,直接把电池弹出去怎么办?毕竟,就算是现在几乎家家都在宣扬的“高灵敏度传感器,也有判断失误导致追尾的情况出现。
资讯配图
老狐觉得,一上来就让人立马想到技术带来的风险,说明这项技术可行性并没有那么高。至少,目前来看,电池弹射这事,很难让人产生“ 靠谱 ”的感觉。
资讯配图
靠不靠谱在于核心问题能否解决
这届网友虽然“ 辣评 ”多,但大家都不是坐井观天、不接受新技术的人。老狐觉得,这项新技术最终能不能应用,后续靠不靠谱,关键还是得看其背后的核心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三个方面:技术成不成熟?责任如何划分?监管严不严格?
技术方面好理解,虽然现在电池弹射技术看上去完全不靠谱,但凡是技术总能优化。只要初衷是好的,把安全风险解决掉,说不定也会像以前备受争议的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成为未来新能源车上的一项重要的安全配置。
资讯配图
另一个问题是,任何一项技术都很难说自己万无一失,那么,出现事故以后怎么办?老狐觉得,技术上车之前,车企就应该参与进来明确责任。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传感器故障误触发、弹射装置失控、电池包没做防火处理“ 技术缺陷 ” 导致了事故发生或是车企夸大宣传,没有在车主手册、购车时明确告知 “ 弹射技术的风险 ”,理论上来说,车企必须承担主要责任。
如果是用户自己私自改装电池系统、弹射装置,或是明知电池系统有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导致的事故,那么,用户就应该是主要责任方。
资讯配图
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监管部门必须给力。行业发展越快,监管部门就越要给大家“ 立规矩 ”。
特别是电池弹射技术这种“ 新兴技术 ”,一旦行业里对弹射速度、弹射场景、预警装置、如何宣传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就很容易出现车企“ 自由发挥 ”,出事推卸责任等“ 扯皮 ”的情况。
资讯配图
结语
汽车行业要发展,各个机构和车企都需要在安全方面敢于探索。老狐觉得,网友担忧的并非是这项技术本身,而是其背后隐藏着的技术成熟度、责任划分、监管能力等多重风险。所以,新技术能否推行,就看准备工作做的是否充足了。你们觉得,1 秒弹射的汽车电池弹射技术靠不靠谱呢?
参考资料:
新浪微博其他网络信息
编辑:MR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电池
more
韩国电池在美遭遇“咯噔”一刻
300mA输出电流+550mV压差, 成就40V高压电池救星– 芯源MPQ2019
1.5T、225牛·米,配大电池组,增加激光雷达,百公里才3个多油,14.98万起就能买!
曝荣耀将首发10000mAh巨无霸电池,史无前例!
热计划丨小牛爆品:4320W功率,极速80km/h,续航近100km,电池质保5年
小米17全系电池容量曝光 | 华为新款小折叠现身
20+全球知名固态电池厂商技术路线及规划进展揭秘
新款本田,全新车标!雅阁同级,比亚迪电池,只要8.98万
一周前沿科技盘点丨从概念到点亮LED,氢负离子电池首次实现充放电;告别盲目替换,AI智能优化基因表达效率
续航1200公里!宁德电池+华为智驾+双零重力座椅全系标配!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