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高工机器人专业行业群,加微信:13590381326,出示名片,仅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当前,海运、干线陆运、厂区AGV搬运虽已逐步智能化,但也仅覆盖30%-40%环节,‘最后200米’干线与厂区的衔接、‘最后20米’厂区内重载精细搬运,仍几乎100%依赖人工。”赛那德CTO王义山在接受高工机器人调研时如是说。
某种程度而言,这两个环节就像物流全链路的“毛细血管堵塞”,不仅推高人工成本,更让全流程自动化闭环的实现难度增加。为了打通这两大“断点”,赛那德在过去几年潜心打磨,成功开发出iLoabot全系列机器人。
9月23日,为期5天的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盛大启幕,赛那德携iLoabot全系列机器人重磅亮相。展台上,能自主驶入货车车厢装卸货物的iLoabot-M自主装卸机器人、灵活完成拆码垛的iLoabot-P自主拆码笼机器人、以双臂扛起40KG重物的iLoabot-X重载双臂自主作业机器人,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

值得注意的是,iLoabot全系列机器人此次亮相,并非单纯的技术展示,更是赛那德针对物流行业长期存在的“末端自动化断点”推出的全套解决方案落地。

“你能想象吗?夏季货车厢内温度能达到40℃,工人在里面装卸货物,不仅体力消耗大,还面临中暑风险。这样艰苦的作业条件,不仅让一线工人身心承压,更直接加剧了企业的招工难题,还连锁引发了企业的管理难题。”王义山的一番话,点出了物流“最后200米”的核心痛点。
而比恶劣环境更棘手的是,不同物流环节的“包装转换”壁垒,比如海运与干线运输常用集装箱,干线无人车装载的是标准车厢与小包裹,AGV环节则转为小码垛或笼车,不同环节的包装转换过程,普遍都需要人工参与,效率低且易出错。
iLoabot-M的问世,正是协助这部分高强度人工操作。
具体来看,iLoabot-M主要聚焦“最后200米”单臂单点作业,安装在干线无人车或货车上后,可自动完成车厢内货物拆垛,并将货物转移至滚轮输送装置,后续由AGV或无人叉车转运至厂区指定位置。

在设计上,iLoabot-M围绕“适配性、负载能力、识别精度、异常应对”四大核心维度,核心逻辑就是“让设备协助人工完成自主装卸货物”。具体如下:
第一,履带式结构设计,支持无高度差驶入带舱门货车,无需斜坡即可爬坡或抓取车厢深处货物,规避轮式设备在高低差场景的卡顿问题,适配仓库、厂区、社区等多场景。
第二,定制化机械手,2-100KG负载全覆盖,适配从小包裹到重型物料的各类货物,无需频繁更换设备。
第三,多传感器融合识别,借鉴自动驾驶技术思路,集成深度相机、激光雷达等,精准定位货物位置并识别SKU,甚至检测货物倾斜、堆叠异常,将错装漏装率降至极低。
第四,融入智能大模型的异常处理算法,赋予iLoabot-M自主判断与应对能力,遇到货物偏移可自动调整抓取路径,临时障碍可实时规划新路线,确保作业顺畅。
基于以上四大“杀手锏”,iLoabot-M已实现自主作业,从导航对接、自主装卸到数据同步。
当然,物流自动化闭环需多环节协同,比如海运到无人车的衔接环节,主要依赖港口设备;而iLoabot-M则聚焦于干线无人车、AGV与叉车之间的衔接工作;iLoabot-P则与iLoabot-M形成配合,主要负责处理AGV和叉车上的货物衔接。

作为物流链路中的“中间纽带”,iLoabot-P定位明确,即专门解决“AGV与叉车的衔接问题”。这款机器人体积小巧,可在狭窄仓库通道灵活移动,通过精准视觉定位与动作控制,将AGV上的货物按规格分类、整齐码入笼车,实现“散装-规整”的自动化转换,避免二次搬运,进一步补全末端效率短板。
以与某头部上市物流公司的合作为例,在引入iLoabot-M和iLoabot-P之前,该物流公司的末端装卸环节主要依赖人工,不仅面临“难以保障作业人员的工作尊严与安全”、“投资回报周期长”等问题,更因人工环节的掣肘,导致“干线无人车-AGV”的全流程自动化闭环无法打通。
在引入这两款设备后,该物流公司不仅解决了高温车厢作业难题,提升了装卸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更是打通了“干线无人车-AGV”的自动化链路,让全流程自动化逐渐从“口号”变成“现实”。除了该物流公司,iLoabot-M和iLoabot-P还批量落地于烟草、酒水、医药、服装等行业。
在国内市场快速铺开的同时,iLoabot-M在海外市场也已打开局面。公开信息显示,iLoabot-M已部署于日本某知名3C电子制造商,为其生产物流环节提供装卸支持。
接下来,赛那德将以日本市场为切入点,进一步辐射韩国、东南亚等亚洲高潜力市场。同时,凭借已获取的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认证、欧盟CE认证等资质,逐步推进欧美高端市场布局。
据高工机器人观察,当前市场上的装卸货末端设备,普遍仍停留在半自主作业阶段,赛那德是国内为数不多可公开查询到相关技术与产品信息,且专注全自主装卸货末端设备研发的企业,即使放眼国际,也仅有波士顿动力等极少数企业涉足该领域。
当前,iLoabot-M和iLoabot-P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功能已较为成熟,后续赛那德将重点拓展“大批量规模化铺货”。当然,赛那德也会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迭代,以切实解决客户实际应用中的核心刚需问题。

如果说iLoabot-M、iLoabot-P解决的是“常规场景”痛点,那么作为赛那德iLoabot系列的全新成员,iLoabot-X则瞄准了单臂机器人无法覆盖的“最后20米”重载、复杂场景。

这款重载双臂自主作业机器人,不仅是赛那德产品矩阵的全新升级,更是其切入人形机器人万亿市场的关键布局。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行业增长潜力巨大。
至于为什么要做类人形设计?核心逻辑是适配人类主导的现有场景。正如马斯克所言,“人类是世界的主要服务对象与执行者,当前社会上的基础设施、作业流程都是围绕人类形态设计的。”
以机场行李分拣为例,传统单六自由度臂因“臂轻爪重”难以适配22-32寸行李箱,而iLoabot-X的双臂设计(单臂20KG、总负载40KG)可轻松抓取1.5米宽货物,同时实时调整重心保持稳定,充分展现对大件、异形货物的适配能力。
当然,40KG的负载设定并非随意制定,这一数值是在人类平均搬运极限(25-30KG)基础上放大20%-30%,既能覆盖绝大多数工业、物流重载需求,又避免设备体积过大、成本飙升,真正实现“适配性+实用性”的平衡。
更核心的优势在于“自主决策能力”。iLoabot-X搭载了赛那德自主研发的多模态VLA垂直大模型,让机器人从“被动执行”升级为“主动理解”,能够解析场景、规划路径、保障安全,无需人工预喂数据即可自主适配不同货物与场景。
据赛那德透露,目前iLoabot-X已完成技术验证并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主要落地场景涵盖工业物流、商业物流、服务物流和实验室等。
随着技术迭代和规模化生产,iLoabot-X成本会逐步下降。赛那德预测,未来2-3年,iLoabot-X将在工业物流领域迎来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期,而在民用、商用场景则需3-5年培育,因为社区配送、商超补货这类场景,对成本控制、人机交互友好度的要求更高。

从iLoabot-M到iLoabot-P再到iLoabot-X,赛那德的产品迭代路径清晰指向“具身智能”。这一技术的核心是让机器人具备模拟人类作业的能力,不仅能“动”,更能“想”。围绕这一方向,赛那德构建了三条明确的产品线:
第1曲线——机器视觉产品,这是赛那德的业务根基,核心产品包括DWS、单件分离等,通过“多传感设备+视觉识别”实现单一环节的效率提升。
第2曲线——自主作业具身机器人,以iLoabot-M、iLoabot-P为核心,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解决物流末端专用场景问题,目前已规模化落地,成为核心增长极;
第2.5-3曲线——类人形具身机器人,以iLoabot-X为核心,实现从“场景专用”到“多场景适配”的跨越,向通用具身智能迈进。
高工机器人注意到,2025年5月至7月,赛那德接连获得两轮融资,资金将主要于研发(如VLA大模型优化、核心部件迭代)及国内外市场拓展。
赛那德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未来3-5年内,协助工人解决在物流“最后200米”和“最后20米”领域的难题,向数字蓝领工人迈进。
长远来看,赛那德的愿望是自主作业机器人在未来能够突破地球场景限制,进入火星建房子。但当下,赛那德的目标是力争“把地面作业做深做透”,先在物流、工业场景中验证具身智能的商业价值,再逐步拓展到更多场景。
此次工博会展台上,赛那德的iLoabot全系列机器人如工人般流畅的动作,恰似物流自动化打破“最后200米+20米”困局的缩影。当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灵活应对末端场景时,物流全链路无人化的未来,已不再遥远。
关注机器人的一切,欢迎来交流
作者(微信号):hyp08190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