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在卡脖子的大背景下,国产半导体设备正迎来加速拐点。刻蚀、薄膜、清洗、检测……这些传统被洋厂垄断的高端环节,正在被国内厂商一点点撬动。2025年,机构预测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将突破2000亿元,国产化率有望从21.6% 提升到 30% 以上。
说到国产半导体设备的明星,“中微公司”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4年,是国内领先的微观加工高端设备厂商。 它最初以等离子体刻蚀设备起家,后来在化学薄膜、金属刻蚀/金属薄膜处理等方向拓展,覆盖微米级到纳米级工艺。
中微能走到今天,有几个关键因素:
技术积累与专利保护。中微在刻蚀领域的技术壁垒较高,曾与国际巨头就专利问题展开诉讼并达成共享协议。零部件国产化率逐步提升。目前,其刻蚀设备零部件国产化率据披露已达 60%;MOCVD/薄膜设备则更高。市场突破与客户验证。中微已进入若干国际大厂与国内头部晶圆厂供应链,在国产替代风口中获得订单与口碑。战略扩张与多元化。中微不仅在刻蚀、薄膜方向扩展,也在环保、配套零部件等领域发力,以丰富产品线、降低单一赛道风险。
可以说,中微在国产替代赛道中拥有先跑者的优势。但技术门槛高、客户验证周期长、资本和壁垒仍在。接下来,我们看看另一家还在追逐但已露出锋芒的公司——北方华创。
提起国内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全称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为北方华创集团下属)绝对绕不开。其主营业务涵盖刻蚀、PVD(物理气相沉积)、CVD、清洗、氧化/扩散炉、离子注入等多个工艺设备种类。
以下是它的潜力与挑战:产品线齐全、平台化优势明显。在国产替代阶段,客户倾向于寻找能够提供多类设备的供应商,减少协调成本。北方华创在基础工艺设备中的覆盖率使其在本地化部署中具备天然优势。市场规模与财务表现成长迅速。据公开资料,近年来营收与净利润都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公司被研报认为是国内领先的半导体设备平台化公司。技术突破与关键环节仍待加强。在刻蚀与薄膜等核心工艺领域,与中微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高端工艺向 7nm、5nm 方向延伸,对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供应链与零部件依赖。对一些高精密零部件,还可能受制于国外厂商。因此,北方华创要从“生产套件”逐步往“深设备关键技术”进攻。
总体来看,北方华创具备成为中微竞跑者的基础,如果能在核心技术突破上继续发力,其平台化优势很可能在国产替代浪潮中挣得一席之地。
相比于一骑绝尘式的巨头诞生,更有可能出现的是多个赛道的龙头“并驾齐驱”。中微在刻蚀/薄膜方向具备领先地位;北方华创凭借平台化与产品广度可能在基础设备上抢占更多份额,很有可能在细分赛道中成为下一个中微。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1.
2.
3.
4.
5.
6.
7.
8.
9.
10.
中国芯,我的心,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呗!


关注我获得
更多精彩
声明:本文素材引自官方媒体和网络新闻资料,如有错误,请以最新资料为准。本文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请审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