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的推动下,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正迎来高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其融合了低空飞行器、卫星定位、5G通信与精密导航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农业植保、城市治理、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带动能力与社会服务效能。
2024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新增长引擎,凸显国家层面对该领域的高度重视。从《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到《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旨在推动航空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预计到2030年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2024年4月,中国民航局向亿航智能颁发全球首张eVTOL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生产许可证,标志着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取得全球领先的技术突破,也为行业树立了新的发展标杆。
本白皮书系统梳理低空经济的发展脉络、产业格局、政策环境与未来趋势,从概念界定、市场规模、产业链结构、区域布局、投融资动向等多维度展开分析,旨在为相关企业、投资机构、地方政府及产业园区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实操价值的战略参考,共同助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低空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依托先进技术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新兴经济形态。与通用航空相比,其具备管理更高效、市场空间更广、基础设施更灵活等优势。

发展历程与技术演进

从竹蜻蜓、热气球到无人机与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低空经济的发展史本质上是空天技术持续创新的历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级无人机与载人级飞行器逐步从概念走向实践。

市场规模与前景

预计到2030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覆盖三大产业,并催生农田监测、城市物流、智慧管理等全新应用场景。

国际竞争格局

目前全球形成中美欧“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中国在无人机与eVTOL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依托成熟通航市场持续发力;欧洲则侧重绿色低碳技术路线。

空域管理与安全体系

安全是低空开放的核心前提。我国通过设立G类与W类非管制空域,逐步简化飞行审批流程,并持续加强通信、导航、监视等空管能力建设。

适航认证体系

我国已构建涵盖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与适航证的全周期适航管理体系。适航取证过程技术门槛高、周期长、投入大,是行业关键挑战之一。

产业链结构分析

产业链涵盖上游材料与零部件、中游飞行器制造、下游运营服务等环节。其中,中游系统集成与整机制造环节附加值最高,亟需加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协同。

关键子系统与技术路线

动力系统以电动化为主,混合动力、氢能源等多元技术并行发展;航电系统作为“中枢神经”实现飞行控制与通信导航;任务载荷则依场景灵活配置。

应用场景与基础设施
低空经济下游应用覆盖巡检、物流、救援、城市交通等百余细分场景。起降场、通信网络、无人机反制等基础设施是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支撑。

区域发展格局

全国已建成约69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湖南、浙江、山东等地,形成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等集聚区。

投融资趋势

投资活动集中于无人机与eVTOL领域,专业投资机构聚焦无人机赛道,综合型资本则更多布局eVTOL等载人航空项目。

项目落地特征

智造类大项目优先在长三角、广东和成渝地区落地,体现出市场需求与政策引导的双轮驱动效应。

结语
本白皮书深入剖析了低空经济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局脉络。它为各方主体把握历史机遇、应对现实挑战提供了关键的战略指引,对于推动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低空经济不仅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领域。面对广阔前景与诸多挑战,需从顶层设计、产业协同、区域布局等多层面系统推进,加强技术攻关、完善法规标准、优化基础设施、深化开放合作。唯有凝聚政府、企业与社会各方力量,方能共同推动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的空中篇章。
免责声明: 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编写于此只是为了传递行业资讯,如有误差欢迎指正,如有侵权请添加作者微信删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