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
9月9日至14日,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在慕尼黑举行。本届展会以“It's All About Mobility”(“动”悉一切)为主题,聚焦创新技术、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软件开发及新兴出行趋势,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750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展商达116家,参展规模创历史新高,共有10余家中国整车企业以及产业供应链企业集体亮相。
参加本届慕尼黑车展的智能驾驶企业,覆盖从L2级辅助驾驶到L4级自动驾驶,产品覆盖芯片、解决方案、域控制器以至整车制造全产业链。相比2023年的德国车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震惊欧洲,本次车展更多展现了中国企业在智能化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智能驾驶“出海”现状与挑战
中东、欧洲和东南亚已成为国内自动驾驶企业“出海”重点区域。中东凭借资金与政策吸引力,正成为自动驾驶企业的“新热土”,国内企业通过与当地合作,计划落地包括数千辆Robotaxi。在欧洲,面对成熟的法规体系和欧盟借助单一市场推动产业话语权的趋势,企业多选择与本土车企、Tier 1或出行服务商合作,在辅助驾驶领域合作开发与上车应用,并开展自动驾驶小规模测试示范。在地缘与文化更接近的东南亚,我国企业与地方政府协作推进无人环卫车、无人小巴等场景的应用试点。
然而,我国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企业“出海”并非一帆风顺,海外市场环境带来多方面挑战。
首先,本地化适配与社会舆论的压力。“出海”不仅要应对目标市场独特的气候、交规、驾驶习惯乃至伦理观念,还须投入大量资源建设海外数据与算法团队。同时,欧美国家工会组织活跃,常以就业为由组织抗议活动,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形成舆论阻力。
其次,数据安全与合规要求复杂多样。全球已有超百个国家订立数据安全法规,标准不一。美国已以信息安全为由限制中国网联汽车及相关部件进口;欧盟数据隐私监管极为严格,强制要求本地数据中心建设;而中东与东南亚的相关法规则仍在建设中,为企业带来不确定的合规成本与风险。
最后,存在核心技术供应链与知识产权风险。目前国内方案多依赖英伟达芯片与QNX操作系统,地缘政治紧张背景下,关键部件供应稳定性存疑。同时,随着汽车出口激增,海外专利诉讼频发,技术迭代迅速的自动驾驶领域更易成为纠纷焦点。
完善国内生态,应对全球产业壁垒
面对复杂的出海环境,我国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产业与法规建设,为企业提供坚实支持。
一方面,应将辅助与自动驾驶全球竞争提升至人工智能战略高度,加大对企业资金与政策的扶持力度,加速推进国内L3、L4级别自动驾驶产品的立法准入与道路试点,为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创造有利环境。
另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鼓励企业与机构深入参与联合国WP.29等国际协调机制,将我国在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应用方面的先进经验转化为国际标准话语权。可借助上合组织、“一带一路”合作框架,推动数据对等互信与“白名单”机制建立,便利数据跨境流动。同时,必须强化关键技术的保护,实现“产品出海、技术可控”。
在企业层面,首先出海企业须高度重视目标市场关于个人信息与数据安全的法律要求,恪守本地合规底线,坚持“合规先行”。其次,应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关键软硬件供应链,推动国产车规芯片、操作系统等提升市场竞争力,服务国内与国际双市场,降低供应链风险。最后,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供应商应通过与海外客户、政府机构建立可持续的合作模式,借助本地化团队和敏捷响应机制,协同共建涵盖技术标准与应用场景的辅助与自动驾驶产业生态。
刘延
liuyan@chinaev100.org



车百智库
扫描客服二维码,加入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