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改版啦!想第一时间接收机器人行业最新资讯,请点击蓝字关注维科网机器人→并点击主页右上角→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现在的机器人早已不是工厂里的“专属打工人”,还悄悄走进了大银幕当起了“实力派演员”。像《流浪地球2》里更是随处可见机器人的身影:带有机械臂的巡检机器人自主监测各项指标,行星发动机机库里的移动机器人有条不紊地搬运物料,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不仅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更直观感受到了工业机器人的强大实力。

鲜为人知的是,《流浪地球2》里这些“抢镜”的机器人,都来自一家中国企业——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艾智合”)。
近日,优艾智合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计划通过18C章程挂牌上市,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

其实,早在去年5月,优艾智合冲刺上市的目标就已初露端倪。其总投资14亿元优艾智合总部及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正式落户安徽,这是优艾智合搬迁总部和未来上市的主体,按照规划,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能达到16亿元,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招股书显示,优艾智合计划将所募得资金用于推进具身智能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实力;建设和升级多功能中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及加强市场参与度;寻求国内外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的战略联盟、投资及收购机会,尤其是关键部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机器人设计研发商等。
如果这次上市能成功,优艾智合将拿下“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的头衔,不过这个“第一股”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全球最大的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公司
2017年5月,90后创业者张朝辉带着对机器人领域的热爱,成立了优艾智合,致力于通过移动操作机器人驱动全球工业客户智能化变革,实现稳定、柔性、高效的生产。

张朝辉是正儿八经的机器人专业科班生出身,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目前还在该校攻读机械工程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联合创始人兼CTO边旭也是他的“同门校友”,本科同样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并于2025年9月拿到了该校机械工程博士学位。
有消息称,这两位学霸都曾师从国家“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梅雪松,而梅雪松还担任了优艾智合的首席科学家兼顾问。有这样的“智囊团”坐镇,优艾智合从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
如今“具身智能”成了科技圈的热词,不少企业都想在这个赛道上分一杯羹。殊不知,优艾智合这位全球工业具身智能的先行者和领导者,早就在2017年即实现具身智能产品的销售,是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并实现规模应用的机器人厂商之一。
要在技术密集型行业站稳脚跟,“人才和研发”就是两大关键。优艾智合深知这一点,目前已经汇聚超过140名高精尖技术人才,围绕高精度、智能化机器人展开技术攻关。同样在研发投入上,优艾智合也毫不吝啬,近3年半累计研发投入达到2.53亿元,占收入的比例高达44.6%。
正是这份执着,让它在技术上不断突破。从初代激光自然导航技术,到高泛化工业具身智能模型技术架构构建,并在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机器人定位、端边协同的通用具身智能复杂操作模型、模块化和高安全性机器人设计、面向复杂柔性制造过程的全域物流管控技术等技术方向持续迭代升级,优艾智合正一步步构建自己护城河。
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优艾智合应用“一脑多态”工业具身智能系统打造出了具备感知、决策、交互能力的机器人产品,为半导体、能源化工、锂电池、3C制造等众多行业提供高泛化的解决方案。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累计落地超过600个工业具身智能场景项目,在工业物流和巡检运维两大核心场景实现了规模化应用,真正做到了“把技术变现,让产品说话”。
具体到不同场景,优艾智合的产品更是“精准踩中痛点”。
在工业物流场景,尤其是对环境要求极高的半导体行业,优艾智合研发的OW系列和ATS系列机器人,覆盖了从原材料制造、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生产流程。这些机器人能在ISOCLASS3级别的洁净度车间使用,搬运和作业时的震动值低至0.1g,既能保证晶圆物料的安全高效运输,又能降低物料不良率、提高周转效率,完美解决了半导体行业物流的痛点。

在巡检运维场景,优艾智合推出的ARIS系列机器人同样表现亮眼,涵盖了电力操作机器人、室内轮式机器人、轨道式机器人、室外轮式机器人等多种型号。这些机器人搭载了先进的AI识别技术,能在各种泛能源场景下稳定运行,不仅大幅提高了巡检作业的安全性,还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让“无人巡检”从概念变成了现实。
除了在传统优势领域深耕,优艾智合也没错过当下热门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可谓“两手抓,两手硬”。
优艾智合打造了人形机器人矩阵“天演”系列,具备高自由度与灵活性核心优势,旨在解决非结构化复杂环境中人机协同作业场景的关键痛点。今年3月,“天演”矩阵的首款产品“巡霄”正式面世。这是一款轮式人形机器人,专为大型复杂室内环境设计,续航长、灵活性高,并已实现商业化,主要用于对高价值材料执行精密操作。

8月,升级版的双足人形机器人“凌枢”又惊艳亮相。这款机器人身高1.66米,拥有33个关节自由度,不仅能执行复杂任务,还能在砾石路面、草地等不同地形上灵活移动,在各类工业环境的复杂场景中都能实现可靠、泛化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人形机器人的工业使用边界。

而这一切产品的背后,都离不开优艾智合自主研发的高泛化工业具身智能模型“MAIC”。这个模型构建了单体智能和群体智能相结合的混合架构,堪称机器人的“最强大脑”。它不仅要负责单个机器人的感知、决策与交互,还要协调机器人集群的运作,正是有了它,机器人才能实现通用化应用和精准高效的任务执行。
除此之外,优艾智合还开发了YOUITMS(工业物流管理模型)和YOUIINS(智能巡检运维模型)两大行业垂直模型,这两个模型就像“桥梁”,把工业场景里的物质流和信息流都连了起来,让机器人和行业需求贴得更紧。
从营收数据来看,2022年到2024年,优艾智合营收分别为7789.6万元、1.08亿元和2.55亿元,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到1.27亿元,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收入计算,优艾智合在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公司中排名全球第一;在中国半导体产业排名第一,在能源及化工产业排名第二。

虽然目前该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正在大幅收窄:2022年到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35亿元、2.60亿元、2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1.40亿元;从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的经调整EBITDA来看,更是从2022年的-1.50亿元收窄到2024年的-0.66亿元,盈利的曙光正在逐渐显现。

执着于工业移动机器人领域,优艾智合也早已“圈粉无数”,身后站着真格基金、软银亚洲、方广资本、海纳亚洲创投基金、蓝驰创投、熙诚金睿、IDG资本、松禾资本、英诺天使基金、合肥东城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吴兴人才产业集团等众多一线VC\PE。据悉,该公司累计融资9轮,估值为20.8亿元人民币。
当前,在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等30余个国家及地区都可以看到优艾智合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身影。而它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未来在机器人领域的表现,无疑更值得期待。
写在最后
“无接触经济”的东风,让无人化设备需求迎来新的阶段,而移动操作机器人恰似衔接需求与落地的“黄金桥梁”。它既能钻进高危车间替代人工、扛起重复精密的“苦差事”,又能凭借智能协同让生产效率“跑起来”,迅速成了市场争抢的“香饽饽”。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移动操作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34亿元,2030年预计飙升至6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2.3%,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具身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移动操作机器人从前只能按固定流程“机械干活”,如今能在复杂场景里自主调整动作,甚至组队完成多步骤任务。同时,移动操作机器人占据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的渗透率也随之水涨船高,招股书数据显示,从2024年的11.8%增至2030年的43.5%,“话语权”越来越重。
这条兼具热度与深度的赛道,藏着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也孕育着技术突破的无限可能。随着更多企业入局、更多场景落地,移动操作机器人不仅会成为工业“无人化转型”的关键推手,更有望在具身智能浪潮中,催生出颠覆行业的新应用形态。
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微信改版啦!想第一时间接收机器人行业最新资讯,请点击蓝字关注维科网机器人→并点击主页右上角→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现在的机器人早已不是工厂里的“专属打工人”,还悄悄走进了大银幕当起了“实力派演员”。像《流浪地球2》里更是随处可见机器人的身影:带有机械臂的巡检机器人自主监测各项指标,行星发动机机库里的移动机器人有条不紊地搬运物料,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不仅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更直观感受到了工业机器人的强大实力。

鲜为人知的是,《流浪地球2》里这些“抢镜”的机器人,都来自一家中国企业——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艾智合”)。
近日,优艾智合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计划通过18C章程挂牌上市,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

其实,早在去年5月,优艾智合冲刺上市的目标就已初露端倪。其总投资14亿元优艾智合总部及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正式落户安徽,这是优艾智合搬迁总部和未来上市的主体,按照规划,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能达到16亿元,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招股书显示,优艾智合计划将所募得资金用于推进具身智能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实力;建设和升级多功能中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及加强市场参与度;寻求国内外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的战略联盟、投资及收购机会,尤其是关键部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机器人设计研发商等。
如果这次上市能成功,优艾智合将拿下“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的头衔,不过这个“第一股”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全球最大的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公司
2017年5月,90后创业者张朝辉带着对机器人领域的热爱,成立了优艾智合,致力于通过移动操作机器人驱动全球工业客户智能化变革,实现稳定、柔性、高效的生产。

张朝辉是正儿八经的机器人专业科班生出身,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目前还在该校攻读机械工程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联合创始人兼CTO边旭也是他的“同门校友”,本科同样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并于2025年9月拿到了该校机械工程博士学位。
有消息称,这两位学霸都曾师从国家“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梅雪松,而梅雪松还担任了优艾智合的首席科学家兼顾问。有这样的“智囊团”坐镇,优艾智合从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
如今“具身智能”成了科技圈的热词,不少企业都想在这个赛道上分一杯羹。殊不知,优艾智合这位全球工业具身智能的先行者和领导者,早就在2017年即实现具身智能产品的销售,是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并实现规模应用的机器人厂商之一。
要在技术密集型行业站稳脚跟,“人才和研发”就是两大关键。优艾智合深知这一点,目前已经汇聚超过140名高精尖技术人才,围绕高精度、智能化机器人展开技术攻关。同样在研发投入上,优艾智合也毫不吝啬,近3年半累计研发投入达到2.53亿元,占收入的比例高达44.6%。
正是这份执着,让它在技术上不断突破。从初代激光自然导航技术,到高泛化工业具身智能模型技术架构构建,并在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机器人定位、端边协同的通用具身智能复杂操作模型、模块化和高安全性机器人设计、面向复杂柔性制造过程的全域物流管控技术等技术方向持续迭代升级,优艾智合正一步步构建自己护城河。
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优艾智合应用“一脑多态”工业具身智能系统打造出了具备感知、决策、交互能力的机器人产品,为半导体、能源化工、锂电池、3C制造等众多行业提供高泛化的解决方案。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累计落地超过600个工业具身智能场景项目,在工业物流和巡检运维两大核心场景实现了规模化应用,真正做到了“把技术变现,让产品说话”。
具体到不同场景,优艾智合的产品更是“精准踩中痛点”。
在工业物流场景,尤其是对环境要求极高的半导体行业,优艾智合研发的OW系列和ATS系列机器人,覆盖了从原材料制造、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生产流程。这些机器人能在ISOCLASS3级别的洁净度车间使用,搬运和作业时的震动值低至0.1g,既能保证晶圆物料的安全高效运输,又能降低物料不良率、提高周转效率,完美解决了半导体行业物流的痛点。

在巡检运维场景,优艾智合推出的ARIS系列机器人同样表现亮眼,涵盖了电力操作机器人、室内轮式机器人、轨道式机器人、室外轮式机器人等多种型号。这些机器人搭载了先进的AI识别技术,能在各种泛能源场景下稳定运行,不仅大幅提高了巡检作业的安全性,还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让“无人巡检”从概念变成了现实。
除了在传统优势领域深耕,优艾智合也没错过当下热门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可谓“两手抓,两手硬”。
优艾智合打造了人形机器人矩阵“天演”系列,具备高自由度与灵活性核心优势,旨在解决非结构化复杂环境中人机协同作业场景的关键痛点。今年3月,“天演”矩阵的首款产品“巡霄”正式面世。这是一款轮式人形机器人,专为大型复杂室内环境设计,续航长、灵活性高,并已实现商业化,主要用于对高价值材料执行精密操作。

8月,升级版的双足人形机器人“凌枢”又惊艳亮相。这款机器人身高1.66米,拥有33个关节自由度,不仅能执行复杂任务,还能在砾石路面、草地等不同地形上灵活移动,在各类工业环境的复杂场景中都能实现可靠、泛化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人形机器人的工业使用边界。

而这一切产品的背后,都离不开优艾智合自主研发的高泛化工业具身智能模型“MAIC”。这个模型构建了单体智能和群体智能相结合的混合架构,堪称机器人的“最强大脑”。它不仅要负责单个机器人的感知、决策与交互,还要协调机器人集群的运作,正是有了它,机器人才能实现通用化应用和精准高效的任务执行。
除此之外,优艾智合还开发了YOUITMS(工业物流管理模型)和YOUIINS(智能巡检运维模型)两大行业垂直模型,这两个模型就像“桥梁”,把工业场景里的物质流和信息流都连了起来,让机器人和行业需求贴得更紧。
从营收数据来看,2022年到2024年,优艾智合营收分别为7789.6万元、1.08亿元和2.55亿元,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到1.27亿元,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收入计算,优艾智合在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公司中排名全球第一;在中国半导体产业排名第一,在能源及化工产业排名第二。

虽然目前该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正在大幅收窄:2022年到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35亿元、2.60亿元、2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1.40亿元;从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的经调整EBITDA来看,更是从2022年的-1.50亿元收窄到2024年的-0.66亿元,盈利的曙光正在逐渐显现。

执着于工业移动机器人领域,优艾智合也早已“圈粉无数”,身后站着真格基金、软银亚洲、方广资本、海纳亚洲创投基金、蓝驰创投、熙诚金睿、IDG资本、松禾资本、英诺天使基金、合肥东城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吴兴人才产业集团等众多一线VC\PE。据悉,该公司累计融资9轮,估值为20.8亿元人民币。
当前,在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等30余个国家及地区都可以看到优艾智合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身影。而它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未来在机器人领域的表现,无疑更值得期待。
写在最后
“无接触经济”的东风,让无人化设备需求迎来新的阶段,而移动操作机器人恰似衔接需求与落地的“黄金桥梁”。它既能钻进高危车间替代人工、扛起重复精密的“苦差事”,又能凭借智能协同让生产效率“跑起来”,迅速成了市场争抢的“香饽饽”。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移动操作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34亿元,2030年预计飙升至6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2.3%,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具身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移动操作机器人从前只能按固定流程“机械干活”,如今能在复杂场景里自主调整动作,甚至组队完成多步骤任务。同时,移动操作机器人占据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的渗透率也随之水涨船高,招股书数据显示,从2024年的11.8%增至2030年的43.5%,“话语权”越来越重。
这条兼具热度与深度的赛道,藏着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也孕育着技术突破的无限可能。随着更多企业入局、更多场景落地,移动操作机器人不仅会成为工业“无人化转型”的关键推手,更有望在具身智能浪潮中,催生出颠覆行业的新应用形态。
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