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AI围剿的外语系学生:毕业了,我的专业也没了

虎嗅app 2025-09-28 21:21
被AI围剿的外语系学生:毕业了,我的专业也没了图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猛犸工作室 (ID:MENGMASHENDU),作者:阿力米热,头图来自:AI生成

九月初的深圳,湿热仍未散去。

会展中心人潮涌动,张婧握着一叠跨境电商宣传册站在人群中,耳边传来“海外仓”“供应链”这些陌生词汇。她有些恍惚——两个月前,她还在讲台上教日语,两个月后她已经不是老师了。

高考铃声响起时,她还在办公室将学生的照片做成视频。视频最后,她用日语的“剧终”为这段时光收尾。

一个月后,她的教师生涯因为日语考生的生源不足而结束。

在另一个城市,莉至的社交媒体账号不断收到新留言:“学姐,日语毕业还能做什么?”“好多学校撤销日语专业,会不会一毕业就失业?”“求指条明路……”

9月4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宣布,自2026年起停招外国文学(韩语类)研究方向学生。七月,河北大学表示拟停招英语和日语口译硕士。

莉至平静地翻看这些留言,仿佛看到几年前同样迷茫的自己。

她和张婧一样,都被推到了教育转型与行业变迁的交叉口。她们曾经笃信,“语言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但现实打破了这份确信:技术迭代的脚步远比想象中的快。

当AI全面进入翻译场景,不仅是沟通的形态被重构,市场对语言人才的需求逻辑也被改变。

一、光学语言不够

在过去七年里,90后张婧接连经历现实的三次“重击”:刚毕业在家乡找不到工作;辗转武汉、深圳漂泊求职;后来,连工作也没了。

说起与日语的结缘,实属偶然。起初,张婧想报考重庆某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因调剂阴差阳错进入外国语学院的日语专业。

2015年入学时,张婧所在的日语专业规模较小,全年级仅有两个班,共40名学生。但课程体系完整,从五十音图入门,逐步接受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并学习日本文化、商务日语等拓展课程。“其他院系同学听到我是学日语的,都很惊讶于我们学校还有这个专业?”

本科毕业后,张婧进入一家k12教培机构(小初高全年龄段全科辅导)担任课程顾问。但这份工作与她的理想相差甚远,仅半个月试用期后就选择了离职。在找工作期间,她发现本地日企较少,机会多集中于沿海地区。

恰在此时,她了解到湖北需要很多高中日语教师,于是毅然决定往外走。

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日语就被纳入高考外语语种之一。随着社会对英语的普遍重视,日语逐渐被边缘化。直至人们开始意识到高考日语的难度相对较低。

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013号(教育类006号)提案答复的函”提到,充分照顾小语种的实际情况,高考命题时小语种试卷的难度比英语容易5至10个百分点,这一政策已执行多年。

《南方周末》引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有940万人参加高考,但日语考生不到一万人。到2020年,已猛增至12.35万人,考生规模四年增长超12倍。

考生规模的急剧扩张,带动了对日语教师的巨大需求。而张婧选择湖北,既因毗邻老家的地缘之便,也看中其深厚的对日合作基础。

数据显示,2017年日本成为湖北第三大贸易伙伴和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同年,双方进出口总额达34亿美元,吸引了包括本田、日产和伊藤忠在内的493个日资项目落户,武汉至东京开通直航。

这些数字意味着,日语人才在这里有更多元的发展机会。来到武汉后,她做了三年外派日语教师,之后又南下深圳,进入一所公办学校担任临聘日语教师。“我以为踏进了‘稳定期’,却没想到,风向已经变了。”

第一个信号是高考日语难度大幅提高。据张婧回忆,2024年高考日语迎来新题型的首次考试,听力部分增加考题,原本的单选题改成了完形填空题,作文增加了一篇应用型小作文。

这意味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需要基础更牢固,短期教学提分的难度变大。

随之而来的是,选择日语作为高考外语科目的人数逐年下降。2018年张婧只教30多个学生,后来一度超过120人,之后又回落到40人左右。用她的话来说,是经历了整个行业从扩张到收缩的全过程。

今年七月底,暑假刚过半,张婧就收到通知称因生源不足,班级无法开设,合同期满后不再续聘。七年教师身份的光环,一夜黯淡。

她打开招聘网站,却不知道该输入什么关键词,脑海里只有一个问题反复浮现:“除了教书,我还能做什么?”

不愿放弃多年积累,又想抓住新风口,张婧选择尝试跨境电商主播。

面试时,企业老板给她一份AI写的试播稿,翻译准确却生硬,缺乏口语的连贯性和思维习惯。经她修改后,文稿自然流畅得多。

她突然清醒:AI已经承担了大量翻译任务。“光会语言不够,要想靠它谋生,还必须具备更多附加技能。”

例如要做跨境直播,除了外语,还得了解海关政策,懂外贸流程、税务规定、汇率变化等相关知识,“而语言,不过是人与人的交流方式”。

二、技能比学历重要

2017年,莉至考入北京一所外语院校读日语,那时候没有AI,她满怀憧憬:学好语言,考研,做外交或翻译。她曾单纯地相信,只要进入顶尖语言院校读研,就能离梦想更近一步。

那段时间,她每天苦练听力、口语,不断拓宽表达,试图让说外语成为一种张口即来的习惯。

大三下学期,她成功获得推免资格,进入日语口译方向——这是一个让她既欣喜又畏惧的领域。欣喜是因为离目标更进一步,而畏惧不仅来自于口译本身对语言精准度、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的高要求,更源于她开始察觉:外部的世界,在她埋头苦学之时发生剧变。

莉至考上大学那一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人工智能第三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提出拓展“智能+”战略,发展智慧经济,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2020年,人工智能被纳入新基建范畴,人工智能迅速成为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在高校层面上,也在推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升级:从过去强调“单一语言技能”,到后来提倡“语言+专业”的复合模式。

然而,莉至的大学时光恰逢外部环境变化,也因此,纯语言就业难、竞争压力大已成为同学们之间的共识。“外语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文科背景,很多同学已辅修了会计、金融,转向看似更热门也容易上手的财经领域,但我没有,我还要专攻口译……可光靠口译,我能做什么?”

于是,莉至开始重新规划职业方向,列出了教师、互联网运营等多个选项。

推免结束后,莉至开始实习,岗位是日语教师,但发现教学不仅靠专业,也要懂学生心理。“课堂沉闷、学生目光呆滞,反应平淡的时候,老师再努力也感到无力。”短暂尝试后,她选择了离开。

随后她把目光投向了别的行业。经过几轮笔试和面试,她幸运地收到两份录用通知:一份是商务翻译岗,一份是海外运营岗。想到翻译可能被AI替代,她选择了后者。

尽管与日语无直接关联,但她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到了某种确定性:“有工作,就已经很好了。”

后来的工作经历让她意识到:许多自学日语的人,也活跃在相关岗位;“语言只是工具,能用就行。在求职市场上,垂直经验和技能远比学历更受青睐。”莉至说。

工作两年后,她看到母校发布2025年硕士招生调整公告,取消包括日语笔译、口译在内的七个专业。她百感交集:“学完了,专业却没了。”但也庆幸自己转行得早。

三、被重构的外语

事实上,在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小语种曾一度站上风口,全国高校纷纷增设相关专业。

然而,快速扩张带来布局重复、质量参差等问题。叠加人工智能对沟通方式的重构,传统外语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调整已成必然。

据2018-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五年间共有101所本科院校撤销了外语类专业,其中被撤数量最多的是日语(26所),其次是英语(20所)。

随着高校宣布撤销语言类专业,社交平台上不断产生讨论。

“日语自学一年也能考出N2,何必非要选这个专业?”“光学语言真的不够,必须搭配其他技能才实用”......这些声音既反映了公众对传统语言专业价值的怀疑,也凸显了AI发展带来的普遍焦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AI的出现确实正在全球范围内重构翻译职业的面貌。

“除了极少数高规格场合仍需人工翻译,大多数普通场景下的工作将被AI替代,这是一个必然趋势。”高校的专业调整,正是对现实的响应,“这不代表翻译会消失,但需求规模将大幅收缩。”

更直观的数据是,据新华网消息,截至2024年底,国内主营“机器翻译”或“人工智能翻译”的企业数量增至1545家,同比增长706家;使用AI翻译的项目占比达31.8%。

但这不代表外语专业会消失,而是被重新定义。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打了个比方:“就像计算器没有让数学消失一样,AI也不会取代对语言作为文化、思想和学术载体的学习。”

他认为,外语教育不等于翻译训练,它更承载着跨文化理解、思维转换和价值观见解。

与此同时,就业路径也在转向,不再是只懂外语就能吃香,而是“外语+”复合模式:例如“外语+人工智能”可从事自然语言处理与跨语言数据标注;“外语+教育”服务国际交流;“外语+国际传播”关乎国家话语建设。

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翻译从业人员规模为680.8万人,翻译服务的外延正在由语言服务向内容服务扩展,国际传播、国际市场营销等内容逐渐被纳入翻译企业的业务领域。

为应对变化,外语院校也在谋求变革。202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语种涵盖183个与中国建交国的官方用语。其中,小语种招生将重点放在复合型专业设置上,包括“语种+语种”“语种+专业方向”两种形式;上海外国语大学建立“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推出通识课、微专业和辅修专业,开发多语种大规模语料库和数据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阿里云发布“AI云帆译”平台,将AI深度融入口译教学。

“专业撤销、调整,不等于否定外语学习的价值。正相反,外语作为一个基础工具,应当被更多人掌握,而不应仅限于专业学习者。”储朝晖强调。

(为尊重受访者意愿,文中张婧、莉至为化名)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云与 AI,如何托举 Z 世代的创新野心
AI显卡市场,围攻英伟达?
为MCU加入AI,安谋科技Arm China发布新IP
「理想同学」的进化史:从AI助手到智能体的自研之路
庆祝“AI云第一”,字节阿里分蛋糕
【报告】金融专题五:基于AIGC的金融信息系统运维应用研究报告(附PDF下载)
骁龙峰会北京·夏威夷同步举办,高通要用硬件加速AI发展
ChatGPT付费版也「变笨」了,OpenAI被曝「偷换模型」,用户炸锅|Hunt Good周报
MetaConnect2025-AI智能眼镜市场分析报告
Open AI 最新研究|GDPval:评估 AI 模型在真实经济价值任务中的表现【AI产业观察】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