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外卖15分钟送达,高空清洗效率提升15倍,低空经济正从概念爆发走向规模落地的关键阶段。

下单仅15分钟,通过无人机配送的外卖就送到了行驶在长江的船舶上——这是南京“长江汇”平台打造的“汇闪送”低空物流服务。今年1—7月,该服务已完成无人机物流配送203吨,同比增长115%,占长江江苏段的99%。
同样在济南,中健华夏低空公司推出的无人机高空幕墙清洗服务,较传统“蜘蛛人”效率提升15倍以上,综合成本降低超40%。
这些案例显示低空经济已从演示验证迈向商业探索,但规模化运营仍面临诸多挑战。数据显示,当前低空经济虽火爆,但真正实现商业闭环的场景仅限航空测绘、农业植保、电力巡检、无人机编队表演和航拍等五个领域。
01 行业现状:热潮下的规模化困境
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各地政府纷纷布局低空经济。湖南成为全域低空改革试点拓展省,深圳组建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启动立法,上海则依托eVTOL研发优势抢占低空经济高地。
然而繁荣背后存在隐忧。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专家伊佳指出:“如果只盯着航空器运行本身投入和产出,未来三到五年,无人机送货或者载人有可能都在亏本。”
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面临空域碎片化管理、中游基建滞后、商业闭环待解等深层次矛盾。这些因素制约着万亿级市场的真正腾飞。

02 基础设施:低空经济的“四张网”短板
“上游无人机制造能力领先,下游场景逐步突破,但中游基础设施短板制约规模效应。”中兴通讯通感产品总经理赵志勇点出了当前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物理起降点不足、通信标准缺失,导致产业链发展呈现 “两头强、中间弱” 的格局。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指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补好“四张网”——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这些基础设施包括通信导航、充电储能等新型专用设施,以及通用机场、起降点等配套服务。
江苏航空产业集团技术总监徐兆海以沪宁高速为例,直观展现了空域管理的现实困境:200公里航程需向5个地市分别申请空域,且高速公路限制空域的高度、宽度标准至今空白。
这种碎片化管理暴露出空域精细化体系的缺失。
03 安全与标准:规模化运营的基石
“保证空中安全的第一要素是飞行间隔。飞行间隔标准未明确是制约低空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伊佳一语道破行业痛点。不同动力、构型的航空器共用空域时,存在飞行冲突和飞行矛盾的可能。
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殷时军量化了安全要求:“整体上安全水平需达到10⁻⁶(百万小时)事故率,这要求建立动态识别管理系统。”低空安全需统筹网络安全、黑飞防控及系统兼容性风险。
标准体系的缺失同样制约产业长远发展。
“各地数字化平台因接口不一形成信息孤岛,阻碍跨区域飞行并带来安全隐患。”通号低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系统事业部主任于晓泉表示。
标准体系涵盖技术标准、安全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等各个方面,范围极为广泛。

04 商业应用:从示范到盈利的跨越
目前,低空经济已深度融入物流配送、文旅消费、应急救援等领域,无人机快递、“空中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但实现商业闭环的场景仍然有限。
深圳大漠大智控董事长刘汉斌指出,低空经济经过十年发展,目前仅航空测绘、农业植保、电力巡检、无人机编队表演和航拍五大场景实现商业闭环。
在成本方面,殷时军算了一笔账:无人驾驶航空器成本仅为直升机的1/10至1/5,杭州一家企业用无人机运输血液制品,10公里成本降至每公斤7元,接近陆运闪送价格。
多位专家呼吁参考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无论是在无人机研发制造阶段或者是基础设施投资阶段,都应通过初期补贴培育市场,设立合理的补贴机制,以此刺激需求。
05 地方实践:规模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各地正积极探索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路径。
南京低空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南京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由180家迅速增长至344家,同比增加91%。
更令人惊喜的是,南京原定的空域航线三年目标任务仅用一年即完成,空域和航线均实现市域范围全覆盖,空域开发利用率位居全国前列。
湖南作为全国首批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加速构建低空经济发展新生态。睿途低空公司采用“长沙运营总部+永州示范基地”模式,形成 “省会研发中枢+地市应用场景” 的双支点发展格局。
这一模式为低空技术赋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在永州战略合作示范基地,无人机单日作业面积达传统人工的15倍,每亩植保成本降低33%。
苏州则打造“一中心一平台”模式,构建城市级低空数字底座。苏州低空服务监管平台为飞行企业及个人提供专业的低空飞行服务,为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提供安全高效的监测及管理手段。

06 未来路径:从演示到商用的关键三步
中电信无人科技副总经理吴爱军预测:“2027年前是空域改革试点关键窗口,低空的相关标准和体制机制都会形成,2030年后将进入规模化应用期。”这一判断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时间表。
技术突破是规模化前提。赵志勇观察到,技术主线上正逐步引入5G-A技术,开始对低空进行覆盖。运营商正凭借400万座5G基站资源,以5G-A技术为支点向低空延伸通信覆盖。
江浙、珠三角已出现运营商主体牵头低空智联网总集项目趋势,通感一体化技术将重塑低空通信标准。
低空经济发展需遵循“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原则进行安全演进。这种渐进式路径可有效控制风险,积累经验,为规模化运营奠定基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建议,培育繁荣的低空经济市场,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可作为先行消费主体,将应急救援、医疗转运、巡检执法等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对开通低空物流配送新航线并实现常态化运营的企业给予奖补,可激励企业积极拓展业务。同时试点发放 “飞行券、体验券” ,撬动消费端需求,形成科技端到市场端的完整闭环。
南京低空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低空经济爆发式增长的缩影:空域由8个片区、671.56平方公里增长至120个片区、超2000平方公里,获批航线由25条增加至174条,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
未来三到五年是低空经济从演示到商用的关键窗口期。中电信无人科技副总经理吴爱军预测:“2027年前是空域改革试点关键窗口,低空的相关标准和体制机制都会形成,2030年后将进入规模化应用期。”
随着低空经济的“四张网”逐步完善,一个覆盖科研、制造、应用、服务的低空经济全产业链生态正在稳步成型,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本文结合网络公开内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