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编辑部
2025年被称作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如今,这一预言已然成真。
根据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的数据,当前国内市场披露的人形机器人订单数量已突破3万台,订单金额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延伸阅读:)
就在近日,又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加入量产大军:开普勒机器人宣布旗下 K2“大黄蜂” 正式量产,并已锁定数千台框架协议订单,成交金额累计达数亿元。
据悉,该机器人是全球首款商业可售的特斯拉同款混动架构人形机器人,基础版售价仅为24.8万元。在马斯克不断鼓吹“人形机器人革命”的当下,一家中国公司率先把特斯拉“同款”落地到商用量产,成为行业新的爆点。
01
对标特斯拉,走出中国特色路径
特斯拉的Optimus点燃了全球对人形机器人的想象,而开普勒的K2“大黄蜂”则将这份想象快速拉回了现实。开普勒选择在硬件架构上完全对标特斯拉,并在供应链、成本控制和产品化路径上形成了鲜明的“国产解法”。
1. 混动架构,同款不同价
K2“大黄蜂”采用“直线执行器+旋转执行器”的混动架构,这是特斯拉力推的技术路线。由于研发难度较高,全球目前仅有三家机器人公司在尝试:特斯拉、小鹏、开普勒。
这一架构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其一,能效利用率可达81.3%,实现“充电1小时,连干8小时”,更适配工厂、物流等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业作业;其二,凭借行星滚柱丝杠的负载优势,K2“大黄蜂”双臂可实现最高30公斤的负重能力。
而在售价上,开普勒给出了仅24.8万元的“国产价格”,比特斯拉的内部成本价还低,直接打出了性价比优势。
2.硬件先行,强大供应链背景
开普勒之所以能在价格上形成碾压式优势,关键在于其背后的强大的产业链资源与工程协同能力。
近期,马斯克在播客中声称要“从零打造供应链”,而开普勒从一开始就选择与产业链头部上市公司深度绑定,共同研发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核心部件,构建起可直接复用的产业生态。
目前,K2“大黄蜂”的自研率已达80%,这不仅确保了产品性能和可控性,也显著压缩了成本,使其具备大规模量产和交付的条件。
3. 真机实测,工业级稳定性
在开普勒发布的视频中,展示的直膝步态行走、部件测试、高低温耐久测试、整机老化与避障测试,凸显开普勒的工业化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其单机已实现数千小时的无故障运行,这意味着其在耐用性和稳定性上,已不只是“实验室样机”,而是真正具备投入生产线的可能性。
4. 智能化能力,“软硬件一体”落地思路
在控制层面,开普勒引入了分层模型VLA+,通过仿真数据与海量真机数据结合训练,实现了从语义识别到动作执行的自然过渡。
与传统基于脚本的控制方式不同,这一模型强调“理解-决策-执行”的闭环,让机器人在执行复杂语义指令时展现出更贴近人类的流畅性。
这使得K2“大黄蜂”的动作衔接更加丝滑,指令响应更贴近人类操作体验。其在交互过程中的反馈流畅度,已可比肩特斯拉Optimus,且具备“软硬件协同迭代”的系统化演进能力,为后续算法持续升级和任务泛化奠定基础。
整体来看,K2“大黄蜂”不仅在架构上正面对标特斯拉,更以自研率、工程效率和交付节奏抢跑全球同赛道选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国产替代”,而是一种更贴近落地、更追求成本性能平衡的产业化尝试。
02
从展厅到工厂,需求爆发的前夜
量产之外,更能体现市场认可度的,是实打实的订单。开普勒在宣布K2“大黄蜂”量产的同时,也公布了已经落地的市场成果:在框架协议下,明确订单数已达数千台,交易金额累计数亿元。
这些订单覆盖了海外工业贸易、数据采集、政府展厅、智能制造、仓储物流以及特种作业等多个领域。
对比之下,许多人形机器人仍停留在“演示机”阶段,而K2“大黄蜂”已进入实际采购与部署环节,说明其技术和价格不仅能“吸睛”,更能满足场景端的真实需求。尤其在海外市场的订单出现,意味着中国人形机器人产品已经具备跨出本土的竞争力。
从订单构成可以看出,工业场景是最核心的落脚点。K2“大黄蜂”强调的高负载能力(双臂可达30kg)、长续航(充电1小时,连续运行8小时)以及稳定性,恰好贴合了工厂“连续作业、重复劳动”的刚性需求。
根据开普勒提供的成本估算模型,如果在工厂场景替代两班人工,约1.5至1.8年即可收回成本,之后则能持续释放人力替代带来的成本红利。
目前,开普勒的 K2“大黄蜂”已经走进了多家工厂进行实际测试。与之对比,特斯拉Optimus的定价区间仍高达20-50万美元,且尚未进入商业化交付环节。
除了工厂,其他场景也正在被快速验证。政企展厅订单意味着K2“大黄蜂”成为展示先进制造与智能科技的“形象代表”;数据采集和特种作业场景则凸显了其在危险、极端环境下替代人力的潜力;仓储物流中,它可以承担中短距离的搬运和上下料任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场景被逐渐验证,这也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正从“展会上的明星”走向“企业里的员工”,从技术演示迈入订单兑现,从工程样机真正踏入产业周期。
对于这个刚刚起势的行业来说,场景落地的确定性,正在成为资本、供应链乃至政策资源重新分配的重要信号。
03
没有VC,只有产业派
从融资的角度看,开普勒走出了一条与大多数具身智能创业公司截然不同的道路。
过去两年,行业里的初创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争抢财务投资人的关注,资本市场的热钱一度让“人形机器人”成为最受追逐的赛道之一。
然而,开普勒今年以来的新投资方里,没有一家风险资本,除了少数地方国资平台,其余全部是“清一色”的A股上市公司。
7月9日,开普勒宣布完成A+轮融资,引入涛涛车业和福然德;而在此前6月和4月完成的A轮与Pre-A轮中,兆丰股份、汉威科技、乔锋智能、伟创电气、柯力传感等产业链公司悉数入局。
这七家上市企业无一例外都深耕在汽车及机器人产业链之中。
具体来看,Pre-A轮的股东中,伟创电气在伺服系统、空心杯电机、无框电机等方面有深厚积累,能够帮助开普勒提升关节运动控制的精度与响应速度;柯力传感则将机器人传感器纳入主营业务板块,为大黄蜂的感知与反馈提供保障。
进入A轮,兆丰股份带来了在轴承及精密传动领域的经验,确保机器人动作的稳定性与精准性;汉威科技则在具身智能传感器方向拥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和产业基础;乔锋智能的数控机床制造能力,能为关键零部件的加工提供高精度支持。
A+轮的投资方则更具战略色彩。福然德作为金属板材供应商,具备汽车材料轻量化方面的产能优势,正在拓展机器人材料的轻量化方向;涛涛车业不仅有智能电动车制造经验,还在北美建立了工厂与仓储基地,并拥有渠道营销网络。借助涛涛车业,开普勒计划在美国市场推出独立品牌,实现大黄蜂的本土化制造和首发落地。
除了股权投资,开普勒还通过合资公司进一步绑定产业链。
6月11日,伟创电气、科达利、银轮股份与开普勒共同宣布投资设立苏州依智灵巧驱动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于机器人灵巧手供应商,集中力量攻关灵巧手等关键部件。
紧接着在6月23日,福然德又与开普勒合资设立上海德普智擎机器人有限公司,把原本由开普勒推进的汽车产业机器人项目整体平移至新公司实施。
与其说开普勒在融资,不如说它在“织网”。这张由产业链企业共同参与的股东网络,不仅解决了研发与制造中的关键环节,也直接提升了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拓展的确定性。
04
结语:明年将迎来产业大“洗牌”
2025年,人形机器人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量产元年。开普勒K2“大黄蜂”的出现,证明了这一赛道已从“展示肌肉”进入“兑现订单”的新阶段:技术架构走向成熟,场景应用开始验证,产业链资本深度绑定。
但当市场热度逐渐转化为交付能力与回本周期的现实考题,行业也将面临残酷的优胜劣汰。谁能在工厂、仓储等核心场景中证明ROI,谁能依托稳定的产业链形成规模化交付,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反之,停留在实验室演示、没有商业逻辑支撑的玩家,将很快被淘汰出局。
因此,明年对整个行业来说,注定不是“百花齐放”的温和扩张,而是一轮以交付能力、产业协同与经济性为核心的激烈洗牌。开普勒的路径,或许是先行者的样本,但真正的答案,还要由市场来给出。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交流群

推荐阅读
本体
供应链
||||
场景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