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设备产业中,相信很多人都听过ASM、ASML和ASMPT这三家公司,它们都是上市公司且前两家公司总部都位于荷兰。事实上,这三家公司曾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荷兰企业家Arthur Del Prado身上,他甚至被誉为“欧洲半导体设备产业之父”。
目前我们最熟知的半导体设备龙头ASML,其实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ASMI(ASM International,即ASM国际)以及ASMPT(前身为ASM Pacific,即ASM太平洋)。

ASMI是荷兰半导体设备大厂,而刚刚提到的Arthur Del Prado,就是这家公司的创办人兼前执行长。ASMI于1968年在荷兰创立,当时正值半导体产业的起步阶段。
根据The Chip History Center网站介绍,Arthur Del Prado被誉为“欧洲半导体设备产业之父”,他拥有罕见的能力,能看到涵盖技术、市场、人员与商业模式的未来趋势,他在ASML的创立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其远见也促成了ASM Pacific的成立。

▲欧洲半导体设备产业之父Arthur Del Prado
Source:Hanarth Fonds
受美国创新精神鼓舞,Arthur Del Prado回荷兰创立ASMI
在Arthur Del Prado早期生活中,他与妻子游历美国各地,最终于1957年底来到硅谷。他受聘于Knapic Electro-Physics,以欧洲行销经理的身份负责将晶体销售给欧洲客户。当时半导体产业正蓬勃发展,当时的美国也拥有创新精神,这无形中在他心中种下创业的火苗。

Source:The Chip History Center
根据过去的媒体记载,Arthur曾回忆说,“1958年6月28日,我回到荷兰,一只手拿着硅,另一只手拿着500美元。”这也是他投入半导体设备产业的起点。
时间推进到1968年,Arthur在荷兰创立了ASM International(全名为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International),并从1971年开始生产第一批气相沉积设备,并通过杂志、展会频频曝光,积累公司的名气,并于1981年大胆赴美、在纳斯达克首次进行公开募股(IPO)。

Source:ASM
虽然ASMI在壮大途中遇到几次金融危机,但在1990年代初开始专注于沉积技术的发展,包括ALD(原子层沉积)技术,随后于1999年收购芬兰公司Microchemistry、2004年收购韩国公司Genitech,也奠定了公司在原子层沉积(ALD)领域的重要地位。
原是亚洲行销部门,二哥ASMPT成半导体封装巨头
至于ASMPT是何时成立的?我们要将时间调回1971年。
这一年,ASMI开始生产第一批气相沉积设备,而Arthur也认识了半导体封装业的材料制造商Fico Toolings。之后,ASMI成为Fico的全球代理,并于1974年获取部分股权,并改名为“ASM Fico”。
ASM Fico的产品主要是用于半导体零件的封装和组装,这一业务主要集中在亚洲,因此Arthur于1975年设立亚洲行销部门(即ASM太平洋,为ASMPT的前身),主要用来出售ASM Fico的产品,但随着时间推移,这家公司也延伸出自己的生产能力。

Source:科技新报
根据ASMPT官网介绍,ASM太平洋(ASM Pacific Technology)最早是1975年作为母公司ASMI的亚洲行销部门,到1989年在香港上市,随后成为半导体后段组装与封装设备的市场领导者。
ASMI于2013年出售了在ASMPT多数股权,至今仍保有少数股权。不过,为了避免与ASMI造成混淆,因而改为“ASMPT”(ASMPT Limited)。
差点被飞利浦抛弃!“小弟”ASML意外逆袭成半导体光刻机龙头
聊完两个“哥哥”的故事后,接着来谈“小弟”ASML的故事。相信谁也没想到最后一位小弟,原本是陷入资金短缺的部门,最后还演变成半导体供应链中非常关键的龙头角色。
ASML的发展跟飞利浦的物理实验室“Natlab”脱离不了关系。这间实验室类似美国AT&T贝尔实验室,除了进行工业研究外,也会同步进行大量基础研究。这间实验室开发了包括无线电等突破性技术,并创造许多改变世界的发明。

Source:ASML
1962年底,Natlab的考察团赴美参观贝尔实验室,看到了研究人员展示的半导体芯片,成为飞利浦研究光刻机的契机之一。虽然初步做出了能重复曝光的光刻机原型机,但未受到高层的重视,即使后续做出一些研究成果,但难以转化为实际产品。
自1978年起,飞利浦科学与工业(S&I)以一款自动步进机PAS2000的名义推动商业化工作。

▲自动步进机PAS2000
Source:The Chip History Center
与此同时,飞利浦在1980年间也陷入了财务困境,既要找到商业化机会,还要降低成本。在内外夹击下,飞利浦开始考虑出售光刻机等非核心业务,但几家大公司都没有兴趣。也因此,飞利浦科学与工业(S&I)部门经常寻求荷兰政府和欧盟委员会的额外资金支持。
事实上,因为半导体产业的兴起,许多政府机构以及感兴趣、但不熟悉的商业实体,也在不断找寻机会。在一次因缘际会下,荷兰经济事务部、飞利浦和ASMI展开了三方对话,而ASMI创办人Arthur提议将ASMI作为潜在的解决方案,因为他对飞利浦的光刻产品很感兴趣。
然而,对于老牌企业飞利浦来说,ASMI这种新公司根本是“暴发户”,因此没有马上答应提议。但在看到ASMI逐步成长壮大,甚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持续被财务困扰的飞利浦一改先前的态度,决定与ASMI成立合资事业,双方各占50%持股,并命名为ASM Lithography(ASML前身),于1984年正式成立。
只可惜,在合资公司成立不久,整个半导体市场陷入停滞,ASMI开始出现亏损,加上开发光刻机相当烧钱,而该公司在1986年仅售出12台光刻机。在这样的背景下,ASMI最终于1988年出售在ASML的股份,Arthur的光刻机梦碎,但也造就了一个龙头的崛起。(文章来源:科技新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