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应用商店、AgentKit、API 中的 Sora 2 等重磅发布。
作者:CHARLIE GUO
日期:2025 年 10 月 7 日
今年的OpenAI DevDay大会在旧金山梅森堡举办,一如既往地干练、时髦。
两年前,DevDay 的主题是围绕 API 和 Assistants 框架,让开发者的工作更轻松。
从某些方面看,OpenAI 仍在深化这些主题;但从另一些方面看,它的目光显然已不再局限于开发者群体。
下面,我们来逐一剖析此次发布会的重磅内容及其深层含义。

ChatGPT 应用 (第三次尝试)
还记得曾经的插件吗?还记得后来的 GPTs 吗?如今,OpenAI 带着 ChatGPT 应用卷土重来。
事不过三,这次能成吗?
这次的新意在于:
应用是一种对话式界面,能在聊天中根据场景智能浮现,也能通过名字直接调用。
它构建于模型上下文协议(MCP)之上,该协议在开发者圈已形成强大势头。
地图、播放列表、设计稿等交互式界面元素,可以直接在对话流中呈现和操作。
应用与 ChatGPT 对话间的上下文可以双向流通,信息传递再无障碍。
应用能够连接到企业后端的私有数据源和服务,潜力巨大。
早期的合作伙伴阵容豪华,包括 Booking.com、Canva、Figma、Spotify 等知名公司。

以 MCP 为基础无疑是明智之举。OpenAI 没有选择对抗社区潮流,而是顺势而为,并加上了自己的一层:实现更丰富界面的 OAuth 流程和 HTML 脚手架。
这比 2023 年那个封闭的插件架构务实太多。从现场演示来看,这确实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来增强交互体验,但我相信,我们很快也会触及其 API 的能力天花板。
然而,那个价值连城的核心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开发者真的会蜂拥而至,大规模地构建应用吗?
这本质上是一场交易:你交出一个“无头”的数据和能力接口,换取 ChatGPT 庞大的用户分发。
如果分发是真实有效的,且利益分配是公平的,这笔交易将极具吸引力。但这两点,目前都还是未知数。
此外,还有几个现实的顾虑:
如何防止开发者用通用词汇抢占应用名称,导致市场混乱?
官方提到的所谓更高的设计标准能带来更好的曝光,在实践中究竟如何落地?
商业模式是成败的关键。OpenAI 提到了用于即时付款的「代理商业协议」,但细节模糊。GPTs 备受期待的商业化条款,最终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

AgentKit:零代码的智能体技术栈
OpenAI 将构建、部署和优化“代理式”工作流的全套工具,打包成一个名为 AgentKit 的产品。
它就像一个全家桶,里面包含了:
智能体构建器(测试版):一个可视化的画布,无需代码就能搭建智能体。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自带版本控制、预览、评估和护栏配置的工作流引擎。
ChatKit(正式版):一个可嵌入的聊天组件,堪称对话式 AI 领域的 Stripe Checkout。它帮你搞定了流式传输、多轮对话等复杂问题,你只需简单地把它嵌入自己的应用即可。
评估(正式版):一套内置的可观测性工具,集成了数据集、追踪、提示词自动优化等功能,甚至出人意料地支持通过 OpenRouter 调用第三方模型。
连接器注册表(测试版):一个集中管理数据连接的后台,打通了 ChatGPT 和 API。它不仅支持 Google Drive、Teams 等,也支持第三方的 MCP 连接器。
护栏:一个开源的模块化安全层,用于屏蔽个人信息、防止黑客攻击等。
可以预见,马上会有无数文章惊呼 OpenAI 扼杀了数百家初创公司。
这或许不假——智能体构建器看起来确实很像一个轻量版的 n8n 或 Zapier。
但要真正与这些成熟工具竞争,它还需要大量的工程和产品投入。所以,这些初创公司虽未猝死,但也无疑是给他们敲响了警钟。

令人欣慰的是,OpenAI 也意识到,拖拽式的界面并非万能。
ChatKit 的想法非常聪明,它让企业不必重造轮子,就能轻松为产品加上一个经过实战检验的 AI 对话界面,对 B2B 软件公司而言,这几乎是必选项。
而评估工具的完善,也有望推动行业风气,让更多人开始严肃地测试自己的大语言模型应用,而不是每次更新提示词都只凭感觉。
Codex:现已集成 Slack 并提供 SDK
Codex,作为 OpenAI 的云端编码智能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预览后,终于正式发布,并带来了一系列对开发者极具吸引力的新特性。
最新亮点包括:
Slack 集成:现在可以在 Slack 对话中直接呼叫 Codex。它会自动理解上下文,选择开发环境,并在云端完成后将任务链接发回,整个流程无缝衔接。
Codex SDK:你可以将 Codex 的能力嵌入到自己的工具和工作流中。目前已提供 TypeScript 版本,未来还将推出用于持续集成的 GitHub Action。
管理功能:为企业提供了环境控制、配置管理、用量分析和质量监控等一系列后台功能。(企业版、商业版和教育版专属。)
Codex 的快速迭代有目共睹。Slack 集成极大地降低了非技术人员使用它的门槛。
对于那些产品经理技术背景不强的团队,现在他们可以直接在 Slack 中分配开发任务,坐等任务完成链接即可。
我目前还无法评判 Codex 模型本身与 Claude 或 Cursor 相比的优劣。
但很显然,OpenAI 正在开发者体验和企业级管控上投入重注。这些管理后台和环境控制功能,正是说服大公司在内部全面推广它的关键所在。

不过,其中最引人深思的或许是 SDK。
它让 Codex 从一个工具,蜕变为一个可以被集成的平台组件。在演示中,应用甚至可以通过 Codex SDK 实现自我修复,实时加载代码变更。
究竟什么样的产品能从这种“自进化”的能力中获得最大收益?我仍在思考这个问题。
新模型:压轴登场的重磅炸弹
在主题演讲的最后十分钟,OpenAI 一口气发布了四款新模型,并全部加入了 API。
Sora 2:下一代视频生成模型,效果惊人。
GPT-5 Pro:迄今为止最强大的智能推理模型。
gpt-realtime-mini:一款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实时对话模型。
gpt-image-1-mini:一款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图像生成模型。

这或许是整场发布会最让我兴奋的部分。从社交媒体的反应来看,Sora 2 无疑将主导未来一周的热点话题。
最后的思考
OpenAI 是真的、真的想做成一个应用商店。这是它的第三次冲锋,而且一次比一次投入更大。以 MCP 为基础虽有帮助,但平台的成败,最终完全取决于开发者是否相信这里的经济回报。
AgentKit 很可能会成为许多初创公司的终结者。从评估工具到聊天组件,OpenAI 将过去需要多家供应商才能拼凑出的功能,整合进了自己的平台。如今,任何大语言模型生态的创业者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 OpenAI 自己做了这个功能,我该怎么办?”
关于“智能体”的术语之战还在继续。这个词的定义本就模糊,OpenAI 将其用于工作流自动化,可能会让那些持更严格定义的研究者感到困惑。我们才刚刚对“智能体”的定义达成些许共识,OpenAI 的入场又让这潭水变得更浑了。
两年前的 DevDay,焦点几乎全在开发者身上。而今年,它的目标受众显然更广了——无论是 Slack 集成,还是零代码工具,都同样在吸引着产品经理和业务管理者。OpenAI 追逐的是一个远比开发者群体更广阔的市场。
这一战略能否奏效,取决于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应用商店这次能起死回生吗?企业客户会信赖这样一个大包大揽的一体化平台吗?以及,它能避免重蹈 GPT 商店那样悄无声息、无人问津的覆辙吗?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