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正在教育领域掀起一场深刻变革,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开启了全新篇章。
起初,AI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可能只是一个能够协助撰写教案、检索资料、提升工作效率的实用工具。但随着深入使用,我开始思考:当基础效率问题被解决后,我们是否能够借助AI优化教学中更核心、更复杂的环节?能否让这项技术真正融入课堂,重塑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开启了一段探索之旅,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认为,AI与教育的结合,是通过技术手段拓展传统教育的边界,实现更精准、公平且个性化的教学。同时,教育也为AI注入了灵魂。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通过优质教育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取代人的独特价值。
国庆假期已过大半,我想将在AI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与反思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希望能为各位的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一、创新课堂体验:
当AI成为教学催化剂

当AI拓展了教师的能力半径,它该如何与日常教学自然融合,而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
上学期,我在四年级语文课上进行了以下几项尝试:
实例1:古诗教学中的“人机验证”
在讲授《四时田园杂兴》时,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我首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诗中圈画关键语句——这个基础环节必不可少。

接着,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描述看到这些词语时脑海中想象的画面。
随后,AI登场。我将学生提供的描述作为提示词输入AI绘图工具,瞬间生成一幅图像。

根据孩子们第一版提示词生成的AI图
学生们发现,AI生成的画面与诗歌意境并不完全吻合。
我顺势引导:“怎样才能让AI画出我们心中的画面呢?”孩子们纷纷补充细节:“画面里应该有一位宋代诗人”、“他应该站在自家院门前”……
随着想象不断丰富,提示词也越来越精准。当第二幅图像生成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感叹:“就是这种感觉!”
这种将内心想象与AI生成结果相互比对的过程,我称之为“人机印证”,它为学生带来了独特的学习体验。

根据孩子们第二版提示词生成的AI图
课程还未结束。我展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对比发现:插图中并没有出现主人公。
通过层层引导和对比,学生们对诗中“无人打扰、豁达悠然”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实例2:当宋词遇见AI音乐创作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进行了一次更大胆的尝试——用AI为宋词配乐。
我让AI根据词作意境生成三段不同风格的配乐,让学生聆听并选择最契合词作情感的一段。
选定配乐后,我邀请学生担任“填词人”,为旋律创作新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自然地理解了主歌与副歌的区别。
最后,将学生创作的歌词输入AI,一首由全班共同完成的“原创”歌曲诞生了。
这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跨学科融合。


实例3:VR技术赋能情境写作
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文中有一段精彩的体验式描写:……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如何让学生真切体会这种“孔隙狭小”的感觉并进行仿写?仅靠想象显然不够。
我将VR设备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身体验在狭窄栈道上行走的压迫感和紧张感。
体验结束后,立即让学生将这种沉浸式感受转化为文字。效果远超以往单纯依靠想象的理解。
实例4:数字人技术让历史“开口说话”
在准备五年级《示儿》的教学设计时,我计划进行更多元化的尝试。
本单元同样侧重“结合资料体会情感”。我的设想是:将教材中关于陆游的第三人称资料,全部转化为第一人称叙述,让陆游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然后运用数字人技术,生成“陆游”形象,让他直接向学生讲述生平。
更进一步,这个“数字人陆游”还可以与学生实时互动。孩子们可以通过视频通话与“陆游”直接交流,询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我相信,在这种情感共鸣基础上进行的深度学习,将大大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个性化AI教学伙伴:
给予学生温暖陪伴

我继续思考:能否创建一个更符合互动需求的AI助手,成为学生主动交流的学习伙伴?
如果有一个实体设备,让学生无需手机就能随时对话,那该多有趣!当然,这绝非简单地将大模型植入玩具。
一个真正的AI智能体应具备以下特质:
具备人类般的记忆能力,能记住对话历史;拥有一定的决策与行动能力;能够完成复杂任务。
经过一番探索,我引入了科大讯飞推出的AI硬件“小飞8号”作为教学伙伴。它本身即是一款专为教育场景设计的AI机器人,具备强大的交互与编程功能,帮助孩子学习编程的同时,给予孩子温暖的陪伴。

三、重构教学评价:
用AI记录成长轨迹

以往对学生评价多依赖于期末试卷和分数,很难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成长。
为了优化传统评价方式,经过研究,我选用“飞书多维表格”工具,为学生构建了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命名为“描述性评价+科学量化指标”系统。
这套系统会为每个学生生成专属的“能力画像”,不仅包含各项能力的分数、班级平均分和排名,还收录了每次听写内容、优秀书法作品,甚至是一学期阅读书目的“词云图”。所有信息一目了然,让评价更直观、更精准。

“描述性评价+科学量化指标”系统可视化图像
以四年级下册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最关键的一步是基于课程标准构建评价模型,因为不同学段的评价指标各不相同。
一级指标是“核心领域”,即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维度: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二级指标是“关键能力项”,将每个核心领域细分为若干能力点。例如,“表达与交流”细分为转述、倾听、修改、架构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级指标是“典型观测点”,这是具体打分的依据。例如,“识字能力”可以通过记录每次听写成绩来量化评分。

模型建立后,我为每个能力观测点创建独立表格,并将所有表格动态关联至总表。
这样做的好处是:任何子表数据更新,总表都会自动同步,极大提高了日常定性定量评估的效率。

AI的强大在于不仅能汇总数据、多维度呈现,还能协助我们进行更客观准确的评价。
例如每学期的写字考核,以往评价书法作品主观性较强。现在,只需将学生作品拍照上传,“豆包”AI工具就能直接进行分析评价。
如图中示例,AI评价:“字体较为规范,笔画清晰……但在细节和笔画流畅度上还有提升空间”。评价中肯到位,如有不准确之处,我可手动微调。这套评价流程搭建完成后,后续工作变得轻松高效。



四、AI助力教师成长:
做高效终身学习者

AI不仅能辅助学生学习、互动,也能成为教师的强大“外脑”,促进专业成长。
在此推荐几款深刻改变我学习方式的专业AI工具:
首推“秘塔AI”,其新功能“今天学点啥”令人惊艳。比如最近研读俄罗斯专著《民间故事形态学》,我让它以“暴躁老哥”风格,用两分钟讲解这本书。它很快生成了一堂高质量的微课,不仅制作了PPT,讲解中的比喻也格外生动。这代表了一种全新的高效学习方式。
另一款是“天工超级智能体”。我只需下达指令:“解读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它立即像真人助手一样,自主列出待办清单:查找文章背景、分析内容主旨、赏析写作手法、撰写深度报告等。
接着,它按部就班地调用各种工具,从多个网络源进行搜索、比对和验证。约五分钟后,一份详尽全面、有深度的课文解读报告就完成了。

AI不会取代教师
但善用AI的教师必将开创未来
期待您在评论区分享教学心得
点击关注
与万千教育同行一起
探索教育新路径,共同成长
END
来源 | 2025一班一世界主题峰会
排版 | 吴小冉
☟☟☟
☝
精选报告推荐:
11份清华大学的DeepSeek教程,全都给你打包好了,直接领取:
10份北京大学的DeepSeek教程
8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专题系列教程
4份51CTO的《DeepSeek入门宝典》
5份厦门大学的DeepSeek教程
10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公开课第二季专题系列教程
6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公开课第三季专题系列教程
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高端社区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联系(微信号:913572853),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本订阅号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如需投稿请与小助理联系(微信号:AI480908961)
编辑:Ze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