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执掌智驾业务 14 个月的李力耘正式离场,小鹏智驾全面迈入 “AI 原生” 时代。
李力耘:从接棒到卸任,只干了一年多
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业务先后由吴新宙、李力耘、刘先明三人带队。
早先谷俊丽(小鹏前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负责组建硅谷研发队伍。
2020 年谷离职,吴新宙接棒,期间小鹏的智能辅助系统实现了快速迭代。
2023 年 8 月,吴新宙离职加盟英伟达,李力耘临危受命,全面接管小鹏自动驾驶研发与量产落地。
李力耘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美国纽约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先后在百度硅谷、京东硅谷和小鹏汽车任职。
2019 年李力耘加入小鹏初期担任自动驾驶高级总监,负责决策规划算法和模拟器的研发,并主导了高速和城市 NGP(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开发。吴新宙离职后,他接任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团队负责人,因带队提前并超额完成了 XNGP(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开城目标,他在 2024 年 10 月被晋升为公司副总裁。
但高光并未持续太久,李力耘一年后的今天,便 “因身体原因暂时休息”。(并非离职)
官方口径温和,但业内普遍解读为:技术路线之争落幕,AI 大模型派全面上位。
刘先明:AI大模型的关键先生,掌舵智驾路线转型
接任者刘先明,背景鲜明 —— AI 算法出身,无传统汽车履历。
但其职业履历与技术专注度高度契合小鹏当下的智驾方向。
2016 年,刘先明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主攻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曾任职于 Facebook(Meta)、通用 Cruise,深耕 AI 与自动驾驶前沿研究。
2024 年 3 月,刘先明加入小鹏,主导世界基座大模型研发,直接向何小鹏汇报。
在今年 6 月的 CVPR 2025 上,刘代表小鹏首次公开其 “世界基座模型” 技术细节,展示模型在复杂城市路况下的实时控车能力,成为小鹏 AI 战略的技术门面。
此次人事调整意味着小鹏智驾路线全面转向:从过去依赖规则驱动的传统智驾模式,正式切换为以大模型为核心的 AI 驱动模式。
智驾路线之争暂落幕,何小鹏押注“AI原生”
多位接近小鹏人士透露,何小鹏近月频繁与刘先明就自动驾驶大模型展开深度交流,刘的研究成果也已开始为芯片、具身智能团队提供软件支持。
小鹏官方在人事公告中明确了刘先明的核心任务:“带领团队加速物理世界基座大模型在 AI 汽车领域的全面应用,目标是扩大智能驾驶的代际领先优势”。
从吴新宙(工程量产)到李力耘(系统落地),再到刘先明(AI 原生),小鹏智驾的三任掌舵者恰好对应了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如今,随着方向盘交到 AI 大模型派手中,小鹏智驾的目标已不再是 “能开”,而是向 “会思考” 的高阶智能迈进 —— 通过大模型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决策灵活性,实现更接近人类驾驶的智能体验。
新势力智驾人事地震:一月内17位高管变动
小鹏的换帅并非孤例。
据公开数据统计,过去一个月内,蔚来、理想、小鹏三家头部新势力的智驾相关部门已累计发生 17 位高管岗位变动。
蔚来:AI 平台负责人白宇利、世界模型负责人马宁宁、智驾产品负责人黄鑫相继离职; 理想:9 月对自动驾驶部门进行重大组织架构调整。
一系列人事变动背后,行业共识愈发清晰,智驾竞争进入 AI 大模型深水区,技术路线、组织形态、人才结构成为车企竞争的核心变量。未来,围绕大模型技术的研发能力、场景落地速度,将成为决定车企智驾竞争力的关键。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