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全球半导体产业最新资讯 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芯片作为电子设备的“大脑”,其制造过程犹如构建一座精密的城市,前道工艺、中道工艺和后道工艺三个阶段紧密协作,共同打造出这一现代科技奇迹。以下是各环节的详细展示:

前道工艺:构建晶体管基石
前道工艺是在纯净的硅晶圆上“雕刻”出数以亿计的晶体管,如同规划建造“楼房”的地基和主体结构。
- 晶圆制备(Wafer Preparation)
:将高纯度多晶硅拉制成单晶硅锭,再切片、抛光得到平整硅晶圆,为后续加工提供“画布”。 - 氧化(Oxidation)
:高温加热晶圆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层,用作栅极电介质、绝缘层和掩蔽层。 - 光刻(Photolithography)
:用EUV光刻机等将电路图形精确转移到晶圆,决定晶体管大小(制程节点)。 - 刻蚀(Etching)
: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去除未保护部分,在晶圆上留下三维精细结构。 - 离子注入(Ion Implantation)
:用高能离子束改变硅特定区域导电类型,形成晶体管源极和漏极。 - 薄膜沉积(Thin - Film Deposition)
:在晶圆表面生长或沉积导体、绝缘体等薄膜。 - 化学机械抛光(CMP)
:通过机械研磨和化学腐蚀使晶圆表面平坦化。
中道工艺:搭建晶体管连接桥梁

中道工艺核心是连接晶体管,为电极接上通往金属线的“入户线路”。
- 接触孔形成(Contact Formation)
:通过光刻和刻蚀,在覆盖晶体管的绝缘介质上刻蚀出通往晶体管源、漏、栅极的微小孔洞。 - 钨塞工艺(Tungsten Plug)
:用钨填充孔洞,先沉积粘附/阻挡层,再用CVD方法沉积钨,最后用CMP磨掉表面多余钨,形成“钨塞”,让晶体管电极有与外界连接的“接口”。
后道工艺:构建金属互连网络与封装

后道工艺构建多层金属互连网络,为芯片铺设“金属高速公路网”并封装。
- 互连层形成(Interconnect Formation)
:BEOL核心步骤,重复多次,包括: - 介质沉积(Dielectric Deposition)
:沉积绝缘层如SiO₂或低k介质。 - 通孔刻蚀(Via Etching)
:光刻并刻蚀连接上下金属层的小孔。 - 沟槽刻蚀(Trench Etching)
:光刻并刻蚀出走线的沟槽。 - 金属化(Metallization)
:用PVD沉积阻挡层和种子层,电镀填充铜,CMP抛光平坦化。 - 晶圆测试(Wafer Test / Probe Test)
:用探针卡接触焊盘,对每个晶粒进行电性测试,标记不合格芯片,即“Chip Sorting”。 - 封装(Packaging)
:切割晶圆成独立晶粒,粘贴到基板,用金线或铜线连接焊盘与基板引脚,环氧树脂封装保护。 - 最终测试(Final Test)
:对封装好的芯片进行全面功能和性能测试,合格后出厂交付。
芯片制造融合多学科知识,每个环节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对精度的极致追求让电子设备拥有强大性能,推动现代科技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