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eVTOL市场角逐日趋激烈,而适航认证已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赛道。中美欧三大航空监管体系正以不同方式加速推进新型航空器的认证进程,谁能率先建立起安全与创新平衡的监管框架,谁就能引领全球低空经济新时代。
当前,全球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业正从技术研发迈向商业化运营的关键阶段,而适航认证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和市场格局的关键因素。
作为全球三大航空监管机构,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和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正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推进eVTOL适航认证工作,形成了三条特色鲜明的技术路径。

01 三大监管体系,三种审治理念
全球eVTOL适航认证呈现出“三足鼎立”格局。FAA、EASA和CAAC基于各自航空工业发展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监管哲学和审定体系。
FAA采用“Powered-lift”(动力升力) 新航空器类别,将eVTOL纳入现有法规体系,旨在提供标准化、可预测的认证路径。2024年3月,FAA公布了针对Joby公司旗下eVTOL机型JAS4-1的正式适航准则,这是FAA正式颁布实施的首款eVTOL适航准则。
EASA则发布了“特殊条件-VTOL”(SC-VTOL) 框架,这是一套基于安全和设计目标的监管方式,不限制技术创新,通过持续发布的“符合性方法”(MOC)文件来细化和指导。
CAAC采用 “一事一议”的“专用条件” 模式,为每个具体项目量身定制审定基础。这种模式在缺乏普适性标准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推动项目取证,为企业带来“先行者”优势。
02 认证进程加速,全球角逐正酣
全球主流eVTOL公司正积极推进适航认证进程,海内外头部厂商展开了运营竞速。
美国Joby Aviation已完成FAA认证流程五个阶段中的第三阶段,成为全球首家达到此阶段的eVTOL厂商。在第三阶段,Joby提交了涵盖飞机所有结构、机械和电气系统的认证计划,以及公司在网络安全、人为因素和噪音方面的预期认证方法。
2025年,Joby还宣布参与白宫eVTOL集成试点计划(eIPP),测试eVTOL在客运、货运和应急响应等场景的应用潜力。
中国eVTOL企业也在适航认证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亿航智能旗下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已获颁全球eVTOL行业内首张生产许可证(PC),此前该机型已取得型号合格证(TC)和标准适航证(AC)。
峰飞航空科技自主研发的V2000CG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获得由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这是全球首款通过型号合格认证的吨级以上eVTOL。2025年7月,峰飞向合利创兴智能交付全球首架获颁适航“三证”(TC、PC和AC)的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
沃飞长空也在适航审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设计保证系统(DAS)获得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批准,这是全国首个获批的有人驾驶eVTOL设计保证系统。该公司的AE200车型在国内交通接驳类eVTOL适航审定进程中,率先进入第三阶段。

03 技术挑战复杂,审定路径差异
eVTOL作为一种的全新航空器,其技术新颖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适航挑战。
在结构完整性方面,广泛采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和复杂构型(如倾转旋翼)使得传统的疲劳和载荷验证方法不再完全适用。
动力系统安全方面,电动化引入了电池热失控、高压电系统防护和电机可靠性等新风险。例如,锂离子电池组的连锁热失控是核心风险之一,需通过有效措施进行防止。
飞控与自主系统方面,基于AI的自主系统因其“黑盒”特性,对传统的、针对确定性软件的DO-178C等审定标准构成了巨大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三大当局采取了不同的审定路径。FAA和EASA在eVTOL适航标准和政策方面正不断靠拢,同时大量借鉴了现有的通用航空适航法规,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
04 国际协作加强,标准趋向融合
2025年巴黎航展期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五国民航监管机构联合发布了《先进空中交通(AAM)飞机型号合格审定路线图》,目的是减少各国在eVTOL认证法规之间存在的差异,建立统一标准,简化各国之间的适航审定互认流程。
该路线图提出了一种协作式多机构验证模式,即eVTOL制造商可以向国家航空管理局网络中的任意一家型号认证机构提交适航申请,各型号认证机构之间共享信息并协调开展适航审定工作。
根据路线图中的时间表,国家航空管理局网络将在2027年1月之前完成各国eVTOL认证的适航要求统一,2027年7月之前完成氢能以及混合动力推进系统认证的适航要求统一。
这种国际协作趋势对于降低工业部门适航审定成本、充分识别潜在技术风险,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监管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05 商业化路径各异,运营模式创新
各国eVTOL企业的商业化路径和运营模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Joby自身定位除了是航空器制造商,还打算独立经营自己的空中出租车服务。除了持续推进适航认证工作外,该公司今年以来在加速进行空中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典型的表现就是多方合作,打造充电桩类设施。
中国的沃飞长空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2025年5月,沃飞长空获得由中国民用航空局西南地区管理局颁发的CCAR-135部运行合格证,成为国内首家具备了可长期开展短途空中游览飞行,以及1至9座航空器不定期载客飞行资质的eVTOL主机厂。
沃飞长空制定了三步走运行路径:第一使用直升机开展低空场景验证积累数据;第二推动AE200与现有运行体系适配并检验可靠性;第三全面使用AE200构建低空交通网络。
06 中国企业出海,面临认证挑战
随着国内eVTOL技术的成熟,一批中国企业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适航问题成为各企业出海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目前,国内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已处于国际前列,一大批eVTOL、无人货运飞机即将进入批产交付阶段。加快推动区域甚至多国适航认证互认成为助力国内企业出海的重要抓手。
类似于国产民机C909通过“湿租”实现快速进入越南航空运输市场,通过协调越南民航局修订其相关法规,部分承认了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认证结果,中国eVTOL企业也需要寻找类似路径实现国际化。
07 未来展望:安全与创新平衡
随着全球eVTOL适航认证进程的加速,安全与创新的平衡将成为监管的核心考量。
监管机构需要从“基于规则”向“基于智慧”转变,需要一套全新的工具和框架,来验证AI模型的安全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