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AI问数的生存法则:从数字化治理到智能化应用

大数据AI智能圈 2025-10-10 07:30

"李总,这个月的OEE(整体设备效率)数据出来了。" 

"多少?" 

"78.3%。" 

"环比呢?" 

"这个...我让小张算一下。" 

这是我在某汽车厂调研时真实看到的对话。厂长想要的是"用嘴问数据",但现实中却是"用人跑数据"。

制造业AI问数的生存法则:从数字化治理到智能化应用图1

NL2SQL的"美丽谎言"

过去两年,我走访了37家制造企业,看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现状:90%的AI问数项目都在假装成功

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被NL2SQL这个"美丽谎言"给骗了。

制造业AI问数的生存法则:从数字化治理到智能化应用图2

"自然语言转SQL,让业务人员直接问数据"——听起来多么动人。但现实是,当你问"上周A线的良品率为什么下降了"时,系统给你的是一堆看不懂的SQL代码,或者更惨——直接报错。

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某家电巨头的BI团队,花了8个月时间做NL2SQL,结果上线第一周就被业务部门集体抵制。

原因?系统把"直通率"理解成了"通过率",把"不良品"算成了"返工品"。一个字的差异,让整个季度的质量分析全部作废。

制造业的数据问数,根本不是简单的"中译英"问题,而是"业务语言"到"数据语言"的鸿沟问题。

MQL:制造业的"数据方言"

制造业有自己的"方言"。

同样叫"效率",设备部门说的是OEE,生产部门说的是节拍达成率,计划部门说的是订单准时交付率。同样叫"库存",原材料仓库关心的是周转天数,成品仓库关心的是呆滞比例,财务部门关心的是资金占用。

这些差异不是简单的同义词替换,而是深深刻在业务逻辑里的"认知基因"。

传统的NL2SQL就像把一个广东人直接扔到东北,告诉他"都是中文,自己理解去吧"。而MQL(Manufacturing Query Language)的做法是,先建一个"翻译官"体系,把各地方言先整理成标准普通话,再去做转换。

这个翻译官体系,就是"制造业指标体系"。

听起来很土,但这是真正的"降维打击"。当别的厂商还在纠结"怎么让SQL更懂人话"时,我们直接绕过了这个维度——不让SQL懂人话,而是让人话先变成"指标话"。

从"炼金术"到"化学方程式"

某食品厂的CIO老王跟我吐槽:"我们厂有12个版本的'良品率',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算法。质量部算的是'合格数/检验数',生产部算的是'合格数/生产数',财务部算的是'合格数/订单数'。一个指标,三套口径,开会就像鸡同鸭讲。"

这不是技术问题,这是"制造业炼金术"时代的典型症状——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秘方",没有统一的"化学方程式"。

MQL的核心就是把"炼金术"变成"化学方程式"。

怎么做?先把所有的"秘方"都晒出来,然后建立一套"指标语法":

原子指标:不可再拆分的最小单位,比如"合格数"、"生产数"

计算指标:由原子指标组合而成,比如"良品率=合格数/生产数"

维度:看数据的角度,比如"时间"、"产线"、"班次"

口径:具体的计算规则,比如"合格数是否包含返工后合格的产品"

听起来很简单?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90%的制造企业都没有。

我见过的最夸张的case:某造船厂,同一个"交付准时率",采购部、生产部、销售部有三个完全不同的定义,而且每个部门都坚信自己的才是"标准答案"。最后怎么解决的?一把手的铁腕——"以后都用财务部的定义,谁反对谁下课"。

这就是现实:技术问题最后都是组织问题,数据问题最后都是权力问题

制造业AI问数的"三重门"

制造业AI问数的生存法则:从数字化治理到智能化应用图3

做了这么多项目,我总结出一个规律:制造业AI问数要成功,必须跨过"三重门"。

第一重门:指标门

很多项目死在这里。技术团队觉得"不就是几个指标吗",业务部门觉得"这么简单的需求你们都理解不了"。

真相是:制造业的指标体系,比互联网复杂100倍。

互联网公司的指标,大多是"用户行为"的统计——点击率、转化率、留存率。这些指标的定义相对标准化,跨公司差异不大。

制造业的指标,是"物理世界"的量化——每个工厂的设备不同、工艺不同、管理模式不同,指标定义也就不同。更惨的是,这些差异往往隐藏在"经验"里,老员工心知肚明,新员工一脸懵逼。

第二重门:数据门

跨过了指标门,还有更惨的数据门。

制造业的数据,是典型的"三多三少":

系统多,打通少:ERP、MES、WMS、PLM...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数据标准

历史多,质量少:10几年的历史数据,但90%都有质量问题

细节多,维度少:记录了每个螺丝的拧紧力矩,但不知道这个螺丝属于哪个产品

最惨的是,制造业的数据质量问题是"结构性"的——不是简单的"清洗"就能解决,而是需要"重新定义"。

比如"生产开始时间",MES记录的是"第一个工序开始时间",ERP记录的是"订单下达时间",手工报表用的是"班组长记得的时间"。三个数据源,三个数值,哪个才是"真值"?

第三重门:认知门

最难的是认知门。

技术团队觉得:"我们做了这么炫酷的AI问数系统,业务部门应该感激涕零才对。"

业务部门觉得:"你们连'良品率'都算不对,还谈什么AI?"

认知差异的核心在于:技术团队关注的是"技术先进性",业务部门关注的是"业务准确性"。

一个真实的对话:

技术:"我们的AI问数系统准确率达到85%了!"

业务:"那剩下的15%怎么办?万一我汇报给老板的数在那15%里呢?"

技术:"......"

制造业的数据应用,容错率极低。一个错误的数据,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错误的决策可能导致数百万的损失。

这就是现实:在制造业,99%的准确率等于0——因为没人知道哪1%是错的

结语

做了这么多项目,我总结出一个"生存法则":制造业AI问数,必须先做"数字化治理",再做"智能化应用"。

AI问数不是"速效救心丸",而是"长期处方药"。

它不能帮你跳过数字化转型的"坑",只能让你在坑里少待一会儿。

真正的制造业AI问数,拼的不是算法多先进,界面多炫酷,而是——你敢不敢先花半年时间,把最基础的指标体系梳理清楚?

毕竟,在制造业,慢就是快,快就是死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英伟达DGX Spark开箱实测:这才是AI开发者的梦想机器
AI太空基础设施加速成型:“星算”计划02组星座发布
英特尔,重返AI市场
从图像采集到视联网:AI如何重塑物联网摄像头的万亿级产业价值链
腾讯发布超低成本AI训练法!120元效果秒杀70000元微调方案
OpenAI大量采购后 AMD Instinct系列GPU也已获得甲骨文订单
埃隆·马斯克获得刚刚上市的 NVIDIA DGX Spark:千万亿次 AI 超级计算机抵达 SpaceX
英特尔AI加速器产品阵容将迎来新款GPU
深度丨阿里AI投资,钱流向哪儿?
0下载、0学习、0门槛:中国移动让AI触手可及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