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个国庆中秋假期,AI界就没消停过。9月30日Sora 2发布,号称能让AI视频"遵守物理定律",超拟真的效果,刷爆全网;10月6日,AMD直接拿10%股份跟OpenAI换订单,股价暴涨24%;再到刚结束的Open AI开发日上,ChatGPT正在超级应用,AI时代的操作系统进化。

从ChatGPT横空出世算起,AI狂飙已经整整三年。2023年,聊天机器人相继迸发,2024年,AI迈入多模态,而今年的主题则变进化成了可以独立思考,自主执行的Agent。技术突破一个接一个,资本疯狂涌入,巨头们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一次写2000行代码""数学满分""推理堪比博士"并不能触动到大家的神经。好,知道AI越来越厉害了,然后呢?结果是老妈看不懂,老爸嫌麻烦,我自己多数时候也就当它是个智能点的搜索框。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在于AI不够强,而在于"连接"出了问题。
这两天,我在广州的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发现中国移动,正在通过一个叫"灵犀"的智能体,重新定义人与AI的连接方式,以打造一个和谐的碳硅共生时代。

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现场
在11号的主论坛的演讲上,中国移动的董事长杨杰,提到了目前AI的一个趋势——“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加速融合,推动文明范式革新重塑”的特征趋势。
这种融合如何加速落地?灵犀给出了三层答案:连接、理解、融入。
碳基和硅基融合的第一道坎,不是技术不够强,而是门槛太高。下载APP、注册账号、学习操作、记住指令......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道数字鸿沟。灵犀要做的,就是把这道鸿沟填平。
在展会现场,工作人员给我演示了灵犀最基础的用法——只要是移动用户,拿起手机拨打对应的AI号码,就能直接和灵犀展开多模态的对话。不用装APP,不用注册,不用登录。就像当年打114查号台一样自然。无论是城市白领还是乡村老人,无论用的是最新款iPhone还是几百块的老年机,只要能打电话,就能用上最前沿的AI。

大会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讲解电话AI
灵犀的连接能力,还体现在对5G网络的深度利用上。通话中可以调用摄像头,实现多模态交互。我在现场对准了广州"小蛮腰"的明信片,问它"这是哪",灵犀立刻识别出来并介绍了广州塔的信息。

通过5G网络,拨打电话就能使用多模态的灵犀助手
现场还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演示:模拟70岁老人使用场景。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只会打电话。拨通后,对着手机说:"我肚子有点疼,不知道怎么回事。"灵犀立刻回应,询问其他症状,然后给出就医建议,还根据症状推荐周围的医院,甚至还能完成挂号。整个过程,没打一个字,全靠语音实现。

拨打电话,就可以使用AI来完成辅助的医疗诊断
灵犀这种无门槛的交互方式,让AI不再是需要学习的工具,而是像自来水一样,打开就能用的基础设施。
当解决了"怎么用"的问题后,灵犀开始思考另一个维度——如何让AI真正理解并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注重家庭观念的社会,灵犀能读懂不同成员之间的需求差异,这点非常重要。
在日常使用中,灵犀可以记住用户的偏好,比如我喜欢吃汉堡,那么下次我通过灵犀订外卖的时候,它就会优先选择我常吃的汉堡;再比如经常问天气,灵犀会记住你每天出门的时间,主动提醒当前的天气情况,真正实现了越用越懂你,越用越贴心。
而在展台上,工作人员给我演示了灵犀最"懂人"的能力——声纹识别。现场的小姐姐对灵犀说:"给我推荐几部电视剧。"灵犀立刻推荐了《三十而已》《延禧攻略》这类女性向剧集。轮到我上场,同样的问题,灵犀的回答变了——《雷霆特工队》《地球特派员》《机动战士高达》,全是男性向内容。同一个设备,不同的声音,完全不同的推荐。

灵犀助手,根据性别不同提供个性化内容
更进一步的应用在健康管理上。当现场工作人员问:"查看我爸爸的血糖"。灵犀立刻调出了对应的数据。而当另外一个工作人员(身份假定为前者的父亲)用他的声音问同样的问题,灵犀调出的爷爷奶奶数据——不同声纹,精准匹配不同的家庭关系和数据权限。
这意味着什么?一个家庭共用的智能电视、智能音箱,不再需要每个人登录账号切换,也不用担心隐私数据串台。灵犀听声音就知道,这是爸爸在问工作安排,还是妈妈在查健康数据,还是孩子在问作业题目。

通过大屏灵犀助手询问家庭成员健康信息
在健康监护展台,灵犀配合激光雷达找到了隐私和安全的平衡——既能识别摔倒、长期不动等异常情况,又不会记录具体画面。一旦识别到危险,灵犀会自动拨打紧急联系人,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发出警报。

会场健康监护展台

灵犀+激光雷达实现监护,隐私两手抓
理解了用户需求后,灵犀开始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把散落在生活各处的智能服务串联起来,让AI真正融入每一个生活场景。
灵犀的生态化不仅限于家庭。在展区的移动无人餐厅,我体验了一次完全由灵犀驱动的用餐:
走进餐厅,直接和机器人说出你的需求,背后的灵犀就会自动把任务分配给对应的智能体,做好以后,无人餐厅的智能体还会相互配合,完成整个服务流程。

现场体验无人餐厅
事实上,灵犀还会同时调动你平常的数据,根据你的口味喜好,提供更具个性化的选择。机器人精准送餐。更关键的是,用餐数据会同步到你的健康档案。晚上回家,灵犀会根据中午摄入的热量,调整晚餐食谱建议;如果连续几天外食,它还会提醒你注意营养均衡。
这种跨场景的数据打通,让AI真正成为生活管家。你在无人餐厅的每一次选择,都会成为灵犀理解你的素材;你在家里的每一个健康目标,都会影响到公共空间的服务推荐。AI不再是割裂的工具,而是贯穿生活的连续体验。
不止是无人餐厅,展区里遍布的"灵犀贴贴",把"无感交互"推向了极致。
这些小小的NFC贴片,可以贴在床头、冰箱上、门口,甚至是老人常坐的沙发扶手旁。只要用手机轻轻一碰,就能触发预设的指令。比如,床头的贴片设置成"晚安模式",一贴就能关闭全屋灯光、拉上窗帘、打开空气净化器;冰箱上的贴片可以直接调出今天的健康食谱;门口的贴片一碰,提醒"别忘了带钥匙和药"。

参会人员现场体验灵犀贴贴
而这种“开箱即用”的用法,也体现在最新上线的“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上。移动用户的积分,将统一成为AI豆,配合上灵犀,让购物变得更加顺手。
AI豆的逻辑很直接——用移动的服务就能攒,就是希望把更多、更好的服务回馈给用户。日常消费会累积,参与网龄成长计划这类活动也能获得,就像是把原本分散在各个角落的权益,统一装进了一个"钱包"里。攒下来的AI豆可以直接兑换商品,也可以在结账时抵扣,再不用担心复杂的规则。

现场人员体验“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
该商城并未遵循传统电商平台“大而全”的品类拓展路径,而是聚焦于数字智能产品与地方特色优质商品两大核心领域。其经营范围涵盖智能家居设备、健康可穿戴设备,以及来自各省份的源头直供农产品等。尽管品类数量并非海量,但所有上架商品均经过严格的筛选与审核。这一策略体现了其务实的发展思路——不追求与综合性电商平台在规模上竞争,而是通过差异化选品与精品化运营,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

大会现场“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展台人头攒动
在走访整个展区的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逐渐显现:中国移动所展示的各项应用,无一例外地摒弃了纯粹的技术炫示。无论是用于老年群体健康监测的康养解决方案,通过近场通信技术实现指令快速触发的NFC智能贴片,还是借助人工智能简化购物流程的智能商城系统,其设计理念都高度统一——始终围绕用户的实际需求展开,致力于打造易用、流畅的体验闭环。
这一现象清晰地表明:中国移动在技术应用层面始终坚持价值导向,将“为人所用、为人易用”作为核心准则,通过技术创新切实解决现实场景中的具体问题,展现出务实且具有人文关怀的技术发展路径。
结语
逛了两天,我突然理解了中国移动在做什么——他们不是在追赶AI的技术浪潮,而是在回答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技术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让智能无感的融入生活,在体验到科技带来的温度同时也更加轻松。这是中国移动给出的答案,也是他们在智能生活上的布局。
"无感"这个词很有意思。最好的技术,往往是你感受不到它存在的技术。就像我们早就习惯了的自动扶梯、空调恒温、手机支付——你不会特意去想它们有多高科技,但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们了。中国移动似乎想把AI也做成这样:不需要你去学习什么是大模型,不需要你掌握prompt技巧,甚至不需要你知道背后的技术原理。你只需要像平常说话一样跟灵犀聊天,像养宠物一样跟机器狗互动,像有家人陪伴一样享受AI的守护。
这些细节让我意识到,中国移动在做的不只是产品,更像是在搭建一个生态——一个让技术和生活自然融合的生态。在这个生态里,AI不是主角,人才是。技术的存在不是为了彰显自己,而是为了成就用户。
当然,我也清楚这条路并不容易。要让技术真正"无感",背后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和细节打磨。要让产品有温度,需要深刻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而不是臆想需求。要让智能普惠大众,需要在成本控制和体验优化之间找到平衡。
但至少,方向是对的。当整个行业都在仰望星空、追逐AGI的时候,总要有人脚踏实地,去思考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中国移动的这些尝试,或许不够完美,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们让我看到了AI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不是替代人类,而是陪伴人类;不是改造生活,而是融入生活。
技术的终极意义,也许就是当我们不再意识到它是"技术"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