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号称工业之母,是芯片设计的“操作系统”,是支撑全球几十万亿美元电子信息产业的最关键支点,是决定芯片结构、性能与工艺适配的关键工具,被称为“芯片产业皇冠上的明珠”。
EDA与IP工具作为芯片产业的最上游,占比虽小(仅1%),却对下游制造、封装测试产生决定性影响。

2025年中国EDA就经历了“断供再解禁”的危局,经历此次危局后,本土EDA业者和政府都认识到构建完整自主的EDA体系的重要性,自2025年7月后,本土EDA公司都按下加速键,加速补齐完整的EDA工具链,如芯华章不但推出实用化的验证工具,更推出RISC-V敏捷验证方案,助力本土RISC-V 公司更快设计出强大的RISC-V处理器。
9月29日,概伦电子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成都锐成芯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及纳能微电子(成都)股份有限公司45.64%股权,同时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锐成芯微的交易价格为19亿元,纳能微45.64%股权的交易价格为2.74亿元,纳能微45.64%股权的交易价格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规定的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结果为基础并经协商确定为27,384.00万元。经过此次收购,概伦电子加速实现从“EDA工具提供商”向“一站式芯片设计解决方案平台”的转型。
据笔者观察,2025年以来,本土EDA在“点工具”持续突破的基础上,出现了三条最受关注的新变化,可概括为“AI化、云化、全流程/整机化”。具体进展如下:
1. AI+EDA 真正进入商用
本土EDA龙头华大九天正通过“工具+IP双轮驱动”“收并购+协同生态”两大战略主轴,推进产品线完整性建设,加速从单点突破走向全流程联通,力求打破美国“三巨头”的垄断格局。
英诺达发布国内首款 RTL 级功耗优化工具 ERPE,通过内置算法把功耗分析与优化前移到设计早期,已在客户端替代国际工具流片,标志国产 EDA 从“功能替代”走向“算法领先”。
杭州法动科技推出 AI 电磁仿真优化平台 EMOptimizer,射频仿真速度提升 10 倍;此外,芯华章等也组建 AI 算法团队,在智能布局布线、参数优化、故障预测等场景落地。
2. 云原生 EDA 平台开始落地
2025年以来,国产厂商不再满足于“把软件搬到云服务器”,而是针对多厂点工具无法闭环的痛点,推出可弹性算力调度、异构整合的云原生平台:华大九天、概伦电子、法动科技均发布 PoC(概念验证)版本,支持 7×24 小时弹性算力租用,可把多家国产点工具串成“流程链”,降低中小企业使用门槛。
合见工软在 2024 年 9 月新推出的硬件仿真器 UVHP,即采用“云-管-端”架构,可扩展至 460 亿逻辑门,直接对标国际三巨头的超大规模验证云。
3. 头部厂商通过并购/自研向“全流程”甚至“整机”跃迁
华大九天通过收购补齐短板,并发布“显示面板+IC”双流程解决方案,目标 3 年内跻身全球第四大 EDA 厂商。
概伦电子连续并购两家 IP 公司,推出“EDA+IP”协同流程,覆盖 6nm 及以上工艺;合见工软一次发布 11 款新品,形成数字前端、DFT、原型验证、高速接口 IP 的“整机”方案,被业界视为国产最全数字大芯片工具栈。
隼瞻科技、集姆电子等初创公司则走“垂直领域全流程”路线:前者 ArchitStudio 实现 RISC-V DSA 处理器从架构到 SDK 一键生成;后者 VisualFEDA 支持 Chisel 语言,实现 FPGA/数字 IC 前端-后端-验证全流程,可跑在纯国产操作系统+CPU 环境。
2025 年 7 月断供-解禁事件后,国产 EDA 股价普涨,二级市场对“AI+云”概念给予高估值;同时国家二期大基金把 EDA 列入“卡脖子”专项,单项目最高补贴比例提升至 40%,进一步催化本土工具上量。
综合来看,本土 EDA 的新变化正从单点技术领先,走向“AI 算法+云算力+全流程/整机”三位一体的新阶段,为 3-5 年内在 6nm 及以上先进节点实现“好用”奠定基础。
当前,中国的EDA产业在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展现出国产替代加速、技术创新活跃和生态逐步完善的新趋势。下面这个表格梳理了本土EDA几个核心发展方向。
技术突破 | 全流程覆盖 | |
攻坚高端芯片验证 | ||
支持先进工艺与封装 | ||
AI与云端化 | AI驱动设计 | |
云原生架构 | ||
生态协同 | 与晶圆厂紧密合作 | |
IP生态构建 | ||
产教融合培养人才 | ||
政策与市场 | 国产替代提速 | |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
不过,尽管发展势头强劲,但国产EDA产业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如国产工具对5nm以下更先进制程的支持仍然不足,覆盖率较低。国际三大巨头(Synopsys, Cadence, Siemens EDA)构建的PDK(工艺设计套件)和用户习惯生态是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此外,如何将各个"单点工具"有效整合成高效、协同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是对国内企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
综合来看,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如AI芯片、车规芯片驱动)和资本投入的多重因素推动下,中国EDA产业正努力从"可用"向"好用"迈进,并从技术"替代者"向"创新者"蜕变。
笔者注意到本土EDA领军企业如华大九天、广立微、国微芯、硅芯科技、隼瞻科技、芯和半导体等都将参加将于10月15日召开的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湾芯展2025),此外,在本次展会上,还有可以免费参加的EDA/IP与IC设计论坛,举办时间是2025/10/15 13:30-17:00;地点:深圳会展中心(福田)2号馆论坛5。
论坛议程如下

欢迎扫码预约参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