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反制系统:低空发展安全基石
无人机反制(Counter-UAS,C-UAS):无人机反制是指用于探测、识别、跟踪、干扰、控制或摧毁对未经授权、具有潜在威胁或违规飞行的无人机(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进行管控,以阻止其进入特定空域、执行非法任务或造成安全风险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核心目标是 “保障特定区域空域安全,消除无人机带来的威胁”。
随着低空经济产业和现代无人化战争的发展,军民两大领域合力催化无人机产业,无人飞行活动日益增加,无人机反制作为重要的安全保障和防御系统,是行业发展的一体两面,需求也相应增加。
民用领域:在低空经济发展背景下,无人机飞行活动与日俱增,居民持有消费级无人机增加;商业活动(物流、外卖)及政务作业(警务、消防、水务、农业)中无人机同样大展身手,已成为常态化作业不可缺少的一环。相应地,需要对高频、高密、异构的飞行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军用领域:现代化战争中无人机已然作为主要作战武器,大中型无人机具有远航程、多任务、重载荷等优势,作用于大纵深战场;中小型固定翼无人机成为突防 “利剑”,可通过低空飞行突破对方防御,执行侦搜任务,引导地面火力打击目标;自杀式无人机为纵深打击提速增效,可探测对方防空火力部署,吸引防空火力,提升己方导弹的突防率,或突破对方防空火网,打击对方高价值目标。在俄乌战争中,无人机装备在侦察监视、目标指示、精确打击、电子战、认知战、舆论战等方面均发挥显著效果。因此,对于无人机反制是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军事防御技术。
无人机反制系统主要包含探测识别和打击反制两大系统:
探测识别:主要用于发现、识别、定位、跟踪无人机,第一时间对非合作无人机进行管控,主要采用雷达探测、无线电频谱、光电识别、声学识别、融合探测等方式。
打击反制:又可以细分为“软杀伤”和“硬杀伤”两种方式。软杀伤主要通过干扰、诱骗等通信手段对无人机飞行进行扰乱、阻断,更多应用于民用领域。硬杀伤是对无人机进行物理干预,主要通过导弹、微波武器、激光武器、拦截网等手段进行拦截、摧毁和捕获。
民用需求:低空飞行与日俱增,安全底线必须坚守
低空经济的爆发使得无人机飞行活动与日俱增,一方面是居民用于日常拍摄、旅游取景等,另一方面是企业、政府部门更多使用无人机开展物流运输、巡检、安防、农业浇灌、植保等活动,并逐渐发展为常态化作业。
未来,无人机飞行活动将呈现高频率、高密度、高异构的特征,有望达到单个城市每天超万架次的飞行作业量,这对无人机飞行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对于非合作飞行器的识别,对于飞行管制区域的监管,对于“哪些能飞、哪里能飞”做到有效控制,实现“看得见、认得清、拦得下、打得掉”的全面管制。
在低空产业蓬勃发展、无人机广泛应用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安全隐患。国家发改委于今年5月发布会上特别强调“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明确定调“无安全,不低空”,提出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并特别提出打击“黑飞”现象。在低空经济发展早期《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就已经相继出台,也可以看出国家在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安全”的重要性放在首位。我们总结,低空无人机飞行活动主要具备“四大威胁”:
安全威胁:机场净空区无人机 “黑飞” 可能撞击民航客机,干扰飞机起飞;大型文体活动中无人机闯入可能引发人群恐慌或碰撞事故;
保密威胁:无人机搭载摄像头、传感器,可能对军事基地、政府机关、企业核心厂区、监狱等敏感区域进行非法侦察、偷拍;
治安威胁:无人机违规运输违禁品(如向监狱传递手机、毒品)、干扰公共秩序(如影响森林防火、电力巡检);
军事威胁:在战场环境中,敌方无人机可用于侦察、自杀式袭击、投放爆炸物,造成严重打击。
近年来,无人机安全威胁事件频发,对于低空安全的保障需求迫在眉睫:
尤其对于民航机场而言,无人机干扰事件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难题,根据美国审计署报告,自2021年到2023年美国机场附近的无人机目击事件已超过2000次,其中主要机场几乎每天都有此类事件发生,有63起无人机事件导致飞行员采取规避动作,其中4起涉及商用客机。2025年9月挪威奥斯陆和丹麦哥本哈根机场发生多起无人机目击事件,导致机场数小时停摆,所有航班暂停起降,数万名乘客滞留。我国近年来亦屡次发生无人机风险安全事件。
军用需求:无人机与反无,现代战场的矛与盾
显著的非对称优势:以远低于有人驾驶飞机的成本和零人员伤亡风险,执行高危任务。一架经过简单改装的商用无人机可能仅需数千美元,却有能力对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主战坦克构成威胁,这种高效的“效费比”在纳卡冲突等现代局部战争中得到了极致体现。美军曾进行实验,1架大型隐身飞机与4架中型隐身无人机协同,与预警机支持下的8架F-22对抗,取得8∶0的战损比。
技术融合的倍增效应:人工智能的集成让无人机具备了更高级的自主目标识别和决策能力。通信导航和飞控技术的进步则催生了“察打一体”模式,将发现目标到实施打击的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极大压缩了对手的反应时间。此外,隐身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无人机)正不断拓展无人机的活动空间和生存能力。
作战理念的革命:“忠诚僚机”(由有人战机指挥无人机群协同作战)和“蜂群战术”等新概念,标志着无人机从“单打独斗”转向体系化协同。这种分布式、智能化的作战模式,正在重塑未来战场的攻防形态。
无人机与反无在现代战场的攻防作战中得到大量应用:
无人机近年来成为战场主角:2018年1月,13架装有爆炸物是无人机袭击了多个俄军驻叙的基地模板;同年11月沙特王室在也门遭遇胡塞多架装载导弹的无人机袭击;2020年9月,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就纳卡地区的归属问题爆发武装冲突,首次将无人机作为主战装备,成为主导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
俄乌冲突已成为一场全面的无人机战争:从战前20多种发展到目前的70多种无人机,适配弹药20余种。在长1000多千米的俄乌胶着战线上,每隔10千米左右,双方通常会有25~50架无人机在中间区域穿梭活动。早期乌军凭借小型无人机打击频频得手,后来俄军逐渐开始重视无人机进攻与反无防御,加强电子战和防空系统部署。
在开战的19个月内,虽然乌军出动无人机是俄军的3.8倍,但俄军利用中近程防空系统和强大电子战(干扰传感器以及商用型无人机未加密的卫星导航系统或通信链路)能力,毁伤乌军大量无人机。从无人机进攻次数看,乌军成功率为14.3%,远低于俄军的54.0%;从拦截无人机次数看,乌军成功率43.3%,也低于俄军的85.1%。
高度重视低空安全,无人机反制获政策支持
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低空安全问题,在2023年5月制定《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为无人机的管理构建核心法律框架。并且规定了无人机反制设备的使用方、使用场景、责任单位和违规处罚措施等。
最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明确将“黑飞”等违规行为列入处罚范围,从立法角度强调无人机合法飞行的要求。
地方积极响应,提出无人机反制的相关支持政策。以北京为例,其《低空经济产业行动方案》对打造低空安全能力、攻克反无关键技术和构建安全管理体系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规划。
无人机反制的主要方式及工作原理
完整的无人机反制系统并非单一技术,而是一套 “从发现威胁到消除威胁” 的闭环流程,经过“探测与识别-跟踪与评估-信号压制/物理处置-效果评估”四大核心过程,各阶段技术协同配合,最终实现有效管控。
探测与识别:探测系统通过射频探测器、雷达、光电 / 红外传感器、声波探测器等设备扫描空域,捕获无人机的信号或特征。射频探测器分析通信信号,识别无人机的型号和频率;雷达检测其位置和轨迹;光电 /红外传感器确认视觉特征;声波探测器补充近距离感知。然后,数据融合算法整合多源信息,生成无人机的身份和位置信息。
跟踪与评估:系统通过多传感器持续跟踪无人机,更新其位置、速度和轨迹。指挥控制系统运行 AI 算法,根据无人机的型号、飞行高度、区域敏感性等因素评估威胁等级。评估结果将决定后续的反制策略,如采用干扰或捕获等方式。
信号压制:干扰系统根据探测数据发射电磁信号,压制无人机的通信和导航功能。通信压制通过发射白噪声或扫频信号,覆盖无人机的通信频段,降低信噪比,切断遥控和图传;导航压制则针对 GPS 等导航频段,发射伪信号或噪声,诱导无人机飞向虚假坐标或降落。频谱分析仪实时监测频率,动态调整干扰信号参数,以应对无人机的跳频或加密协议。
物理处置:在信号压制后,捕获系统实施物理处置,移除无人机或消除威胁。常见的物理处置方式包括使用捕网枪发射网状物缠绕螺旋桨,拦截无人机携带网具或机械爪进行捕获,以及利用激光武器烧毁无人机,高能微波装置瘫痪其电子系统等。
效果评估:指挥控制系统记录反制过程,生成包括无人机型号、位置、轨迹和处置结果等信息的报告。数据通过 5G 或卫星链路反馈至指挥中心,用于执法或后续分析。同时,系统支持优化调整,通过 AI 分析失败 案例,改进干扰策略,以适应新型威胁。
探测识别的主要技术手段
打击反制的主要技术手段



·官方网站: Chinasi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