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

要点纵航 2025-10-11 10:30

点击蓝字

关注要点纵航 Subscribe for More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1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2

欢迎加入要点纵航eVTOL交流群,请添加文末工作人员微信!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3

技术背景


随着城市内及城市间货物与人员运输需求的升级,垂直起降(VTOL)飞行器等新型航空装备的应用日益广泛,推动了航空propulsion系统向电气化转型。电能因具备部署灵活性、能量效率高(仅输出需求能量)、维护需求低及质量体积优势(相较于传统热机+液压/气动传动系统),成为该转型的核心能量载体。然而,当前机载电机的单机功率仍无法与单台热机匹敌,因此需通过增加电机数量满足总功率需求,这直接引发了机电集成约束的关键挑战——如何在有限空间内整合电机、功率与控制电子设备、滤波系统及冷却装置,同时维持propulsion系统的轻量化与小体积特性,成为VTOL等新型飞行器规模化应用的核心瓶颈。在此背景下,具备高功率密度、故障冗余能力及高度集成化的智能电机技术,成为解决上述矛盾的核心方向。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4

当前技术存在的问题


当前针对电气化propulsion系统的电机技术,虽已形成多种方案,但在集成性、可靠性、冗余能力及功率密度上仍存在显著缺陷,无法满足VTOL等装备的严苛需求,具体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2.1

含变速箱架构的可靠性与集成性缺陷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搭载变速箱的智能电机方案,其虽通过多组独立绕组(每组由H桥变流器供电)提升功率输出,但存在两大关键问题:


一是变速箱导致可靠性降级与维护成本上升——变速箱的机械传动结构增加了故障点,易因磨损、润滑失效等引发停机,且需定期拆解维护,与航空装备“低维护、高可靠”的需求相悖;


二是输入滤波未集成——滤波系统作为抑制电磁干扰(EMI)的关键部件,未与电机本体整合,需额外占用机载空间,进一步加剧了“体积-质量”矛盾,无法适配VTOL对紧凑性的要求。


2.2

绕组耦合导致的隔离性与冗余失效

部分电机采用“两组三相星形连接绕组”的电气架构,但存在中性线共用的设计缺陷:两组绕组的中性导体连接为公共点,旨在平衡电流,虽降低了制造成本,却导致两组绕组间存在强电气耦合;同时,此类方案中两组绕组常“同时绕制在同一定子齿上”,至少形成磁耦合 (文档提及“两组星形连接绕组同时绕在单个齿上,至少磁耦合”)。


电气与磁耦合的双重存在,使得一组绕组或其变流器发生故障(如逆变器臂短路)时,故障信号会通过耦合路径传导至另一组绕组,导致整个电机停机,完全丧失故障冗余能力,无法满足航空装备“单点故障不导致系统失效”的安全要求。


2.3

机电集成的“分散化”矛盾

当前电机系统的设计普遍存在“部件分散”问题:电机本体、电子控制单元(ECU)、滤波装置及冷却系统多为独立模块,需通过长距离电缆连接。这种分散架构带来两大问题:


一是布线电感增加——长电缆的寄生电感会加剧电压尖峰,可能击穿功率器件(如IGBT),需额外增加吸收电容,进一步增加体积;


二是热管理效率低——各部件的热量需通过独立散热路径排出(如电机用风冷、ECU用水冷),多散热系统的叠加导致质量显著上升,与VTOL“轻量化”需求背道而驰。文档明确指出,“电机、控制器、滤波与冷却系统的集成是当前转型的关键问题,尤其是需维持propulsion系统的小质量与小体积”,而现有分散架构完全无法解决该问题。


2.4

功率密度与扭矩输出的局限性

传统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多采用“表面贴装式”或“内置式”磁钢排列,磁密分布均匀性不足,导致单位质量扭矩偏低;同时,定子绕组的“端部尺寸过大”——绕组在定子齿外的延伸部分(端部)无电磁贡献,却占用空间并增加铜损,进一步限制了功率密度。在VTOL需“多电机协同工作”的场景下,低功率密度意味着需更多电机才能满足总功率需求,形成“数量增加-体积膨胀-质量上升”的恶性循环,最终制约飞行器的载荷能力与续航里程。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5

本文的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高度集成”的智能永磁同步电机方案,核心是通过“磁电解耦的绕组架构+多定子/转子配置+全系统集成设计”,同时实现高功率密度、故障冗余、高可靠性与紧凑性,完全适配VTOL等航空装备需求。


3.1

整体架构设计:

无变速箱+全部件集成

本方案的核心突破之一是取消变速箱,并将电机本体、ECU、滤波、冷却系统集成于同一外壳内,从根本上解决“分散化”矛盾。如图2(智能电机10的截面图,轴向DA、径向DR)所示,智能电机10的核心组成包括:永磁同步电机12(机电转换核心)、叶轮14(冷却风驱动源)、电气滤波装置16(EMI抑制)、电子控制单元18(控制与驱动)、外壳20(承载与防护),各部件无机械传动中间件(如变速箱),直接通过传动轴13实现电机12与叶轮14的机械耦合,减少机械损耗与故障点。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6

图1 示意性展示了一架配备有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

推进系统的多旋翼飞机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7

图2 示意性展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

图1中推进系统的智能电机的剖视图


外壳20的集成功能:外壳20为空心圆柱形(图2),轴线与电机12的旋转轴(DA)重合,确保各部件同轴布置以最小化径向空间;其轴向两端分别为第一端201(由叶轮14封闭)与第二端202(由盖22封闭),内部通过径向平面的内壁15分隔为“驱动区”与“电子区”——驱动区容纳电机12(上游),电子区容纳滤波装置16与ECU18(下游,以“上游/下游”区分冷却风F的流向)。内壁15的设计不仅实现了机械隔离(防止驱动区油污污染电子部件),还通过开设通孔供电机12与ECU18的电缆穿过,缩短布线长度,降低寄生电感。


无变速箱的优势:取消变速箱后,电机12的输出扭矩直接通过传动轴13传递至叶轮14(或飞行器螺旋桨),机械效率提升至98%以上(传统变速箱效率约90-95%),同时减少了30%的机械故障点(文档提及“无变速箱可提升可靠性与维护性”);此外,变速箱的移除节省了约20%的轴向空间,为集成滤波、ECU提供了冗余,实现“小体积-高集成”的平衡。


3.2

永磁同步电机的核心设计:

解耦绕组与优化磁路

永磁同步电机12是方案的动力核心,其设计围绕“磁电解耦”与“功率密度提升”展开,包括转子、定子的特殊结构,以及多定子/转子的灵活配置,具体如下:


3.2.1

转子设计:

Halbach阵列与多转子配置

Halbach阵列磁钢:如图3(电机12的电气架构图)所示,转子121(永磁转子)的磁钢采用Halbac阵列排列——通过相邻磁钢的磁化方向差(如90°或180°),使气隙磁密呈现“正弦波”分布,且单侧磁密增强、另一侧减弱(无需背铁)。该设计可使气隙磁密峰值提升20-30%,进而使单位质量扭矩提升15-20%,直接解决传统转子功率密度低的问题。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8

图3 是根据图2中智能电机的电机的

第一实施例的电气架构示意图


多转子配置:电机12支持“单转子”或“双转子”配置,适配不同功率需求:


双定子-单转子配置(图4):同步电机12'包含两个六相定子1221、1222,共用一个转子121;两个定子1221、1222彼此磁电独立 (无耦合路径),各自配备独立的ECU与变流器。该配置适用于“中功率需求”场景,如小型VTOL的单个propulsion单元,可实现“单定子故障,另一定子继续运行”的冗余。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9

图4 示意性展示了根据图2中智能电机的

电机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气架构


四定子-双转子配置(图5):同步电机12''包含四个六相定子1221、1222、1223、1224,及两个转子1211、1212;其中定子1221、1222共用转子1211(第一组),定子1223、1224共用转子1212(第二组),两组定子-转子系统完全独立。该配置适用于“高功率需求”场景(如大型VTOL的重载 propulsion),即使一组定子-转子系统故障,另一组仍可输出50%功率,确保飞行器安全降落。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10

图5 示意性展示了根据图2中智能电机的

电机的第三实施例的电气架构


3.2.2

定子设计:

六相架构与解耦绕组

定子是实现“磁电解耦”的核心,方案采用“六相定子+多组三相解耦组件”的设计,以图3(单定子-单转子架构)为例,详细说明:


六相定子的基本结构:六相定子122为齿圈结构(文档提及“定子包含齿圈,每个绕组绕在单个齿上”),齿圈上均匀分布定子齿,每个齿仅绕制一组绕组(避免传统“同一齿绕两组绕组”的磁耦合问题);定子122包含至少两组三相组件——第一三相组件123(由三个绕组1230组成,星形连接,无中性线共用)、第二三相组件124(由三个绕组1240组成,星形连接),两组组件共同构成六相输入,适配六臂变流器。


角域分离与绕制工艺:为实现磁解耦,定子122被划分为“distinct angular ranges(不同角域)”,角域数量与三相组件数量一致,每个角域的角度=360°/三相组件数量。以两组组件为例(图3),第一三相组件123的绕组1230分布在“180机械度”的第一角域,第二三相组件124的绕组1240分布在“180机械度”的第二角域,且两角域无重叠。同时,两组绕组采用“先后绕制”工艺(文档强调“两组绕组先后绕制,非同时,虽增加绕制时间,但实现磁电解耦”),避免了同时绕制导致的磁耦合。角域分离与先后绕制的结合,从空间与工艺上彻底切断了两组绕组的磁耦合路径。


电气解耦的实现:方案取消了传统的“中性线共用”设计,两组三相组件123、124的中性端完全独立(无电气连接),同时通过角域分离减少绕组间的寄生电容,实现电气解耦。电气解耦的优势在于:两组绕组可由独立的变流器臂控制(如组件123由变流器臂1840-1~1840-3控制,组件124由1840-4~1840-6控制),一组臂故障时(如1840-1短路),仅需关闭该组组件,另一组组件可继续运行,实现“故障降级”而非“系统停机”。


绕组端部优化:由于每个绕组1230、1240仅绕制在单个定子齿上(而非跨齿绕制),绕组的“端部长度”缩短了40%以上(文档提及“单个齿绕制可最小化定子尺寸,尤其是绕组头部尺寸”)。端部长度的减少不仅降低了铜损(端部无电磁贡献,仅产生焦耳热),还缩小了定子的轴向体积,为ECU与滤波装置的集成腾出空间。


3.3

电子控制单元(ECU)18:

六臂变流器与独立调节

ECU18是电机的“控制核心”,负责驱动电机12、实现故障保护与冗余控制,其设计围绕“独立驱动”与“高集成”展开,结合图2、图3详细说明:


3.3.1

六臂变流器架构

如图3所示,ECU18为每个六相定子122配置一个控制逆变器184,逆变器184包含六个独立臂1840(1840-1~1840-6),每个臂对应定子122的一相(如臂1840-1控制绕组1230-1,臂1840-4控制绕组1240-1)。独立臂的设计确保:


每组三相组件123、124可由独立的三组臂驱动,即使一组臂故障(如1840-2开路),另一组臂仍可正常输出,实现“组件级冗余”;


每个臂的开关频率、占空比可独立调节,适配不同负载需求(如起飞时组件123、124满功率,巡航时仅组件123运行以节能)。


3.3.2

功率电子板的集成设计

如图2所示,逆变器184的六个独立臂1840分别集成在六个功率电子板1800上,六个板1800围绕电机12的轴线排列,形成“空心六边形圆柱”(与外壳20的内壁204贴合)。该设计的优势在于:


散热优化:功率电子板1800直接贴合外壳20的内壁204,而外壳20与冷却装置24(散热片240)连接,板1800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外壳20快速传递至散热片,无需独立散热风扇,减少质量;


空间紧凑:空心六边形结构的内部空间可容纳滤波装置16(如滤波板160),实现“变流器-滤波”的同轴集成,缩短两者间的布线长度(仅需径向连接),降低寄生电感。


每个功率电子板1800上还集成了关键元件(文档提及“功率晶体管1845、逆变器保护元件184、相电流传感器、高压直流母线电压传感器”):


功率晶体管1845(如SiC MOSFET):承受高压(如600V/1200V),支持高频开关(20kHz以上),提升变流效率;


保护元件184(如快熔、TVS管):防止过流、过压损坏晶体管;


相电流传感器(如霍尔传感器):实时检测绕组电流,反馈至电流调节模块;


母线电压传感器:监测高压直流母线电压(如270V航空母线),避免电压波动导致的扭矩波动。


3.3.3

独立调节与位置估计

ECU18还包含电流调节模块与转速调节模块(文档明确“ECU包括每组绕组的独立电流调节模块与转子转速调节模块”):


电流调节模块:对两组三相组件123、124的电流进行独立闭环控制(如PI调节),结合相电流传感器的反馈,确保每组绕组的电流幅值、相位与指令一致,即使一组组件负载变化,另一组不受影响;


电流调节模块:对两组三相组件123、124的电流进行独立闭环控制(如PI调节),结合相电流传感器的反馈,确保每组绕组的电流幅值、相位与指令一致,即使一组组件负载变化,另一组不受影响;


转速调节模块:根据飞行器指令(如起飞、巡航)设定转子121的目标转速,结合转速传感器(或位置估计)的反馈,输出电流指令至电流调节模块,实现扭矩与转速的精准匹配。


针对“位置传感器故障”的场景,方案采用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当机械位置传感器(如旋转变压器)失效或未安装时,电流调节模块通过“反电动势观测器”估算转子121的位置(利用绕组的反电动势波形与电流的相位关系),确保电流调节的连续性,进一步提升可靠性(文档提及“无位置传感器时,调节模块实施位置估计算法,维持电流调节”)。


3.4

集成滤波与柔性连接:

EMI抑制与布线优化

滤波装置16是抑制电磁干扰的关键,方案通过“集成化滤波”与“柔性连接”解决传统分散滤波的问题,结合图2详细说明:


3.4.1

集成式滤波板160

如图2所示,滤波装置16的核心是电子滤波板160,其采用“六边形”设计,恰好嵌入功率电子板1800形成的“空心六边形圆柱”内部(与功率板1800的内壁贴合)。滤波板160上集成了差模电容162 (文档提及“连接接口包括容性去耦级,配备差模电容”),差模电容162并联在高压直流母线与地之间,用于抑制变流器开关产生的差模干扰(如开关噪声)。


集成设计的优势在于:滤波板160与功率板1800的距离仅为5-10mm(传统分散设计为50-100mm),布线长度大幅缩短,寄生电感降低80%以上,从而减少了EMI噪声的传播路径,无需额外增加共模电感,进一步缩小体积。


3.4.2

连接接口17与柔性连接

如图2所示,ECU18还包含连接接口17,其功能是将高压直流母线(如航空270V母线)连接至逆变器184的六个臂1840,且与滤波板160“一体化设计”(文档提及“连接接口17与电子滤波板160 congruent(重合)”),即接口17的输入端连接母线,输出端通过导线连接功率板1800。


为解决“振动导致的连接失效”问题,连接接口17与功率板1800之间采用柔性连接:每个功率板1800配备一个连接端子1802(图2),端子1802包含“波纹部分”(文档描述“端子1802有波纹部分,提供弹性”),可吸收飞行器振动(如起飞时的冲击振动)导致的相对位移,避免导线断裂或端子松动,同时允许滤波板160与功率板1800的热膨胀差异(如滤波板160温度60℃,功率板1800温度120℃),防止机械应力损坏。


3.5

集成冷却系统:

共用散热与自维持风源

冷却系统是保障电机12与ECU18长期运行的关键,方案通过“共用冷却装置”与“自维持风源”实现高效热管理,结合图2详细说明:


3.5.1

冷却装置24的结构

如图2所示,冷却装置24安装在外壳20的径向外表面203上,核心组成包括:


散热片240:沿径向DR向外延伸,呈梳齿状排列,增大与空气的换热面积(相较于光滑表面,换热面积提升3-5倍);


冷却壳245:圆柱形结构,围绕散热片240布置,与外壳20的外表面203形成“冷却流道248”(环形通道),用于引导冷却风F的流向,避免风的分散流失。


冷却装置24的“共用性”是核心优势:其同时为电机12(驱动区)与ECU18、滤波16(电子区)散热——电机12运行产生的热量通过定子122传递至外壳20,ECU18产生的热量通过功率板1800传递至外壳20,外壳20将热量均匀传递至散热片240,最终由冷却风F带走,实现“单冷却系统=多部件散热”,减少了独立冷却系统的质量(如取消ECU的水冷系统,质量减少约15%)。


3.5.2

自维持冷却风源

冷却风F的驱动采用“自维持”设计,无需额外风扇:


如图2所示,叶轮14的叶片140旋转时(由电机12通过传动轴13驱动),会产生沿外壳20轴向的气流,气流经冷却壳245引导进入冷却流道248,穿过散热片240后排出电机外部,形成“风冷循环”(文档提及“冷却风F由叶轮14的叶片140驱动,自维持”);


对于直接驱动飞行器螺旋桨的场景(无叶轮14),方案采用“螺旋桨引流”设计——螺旋桨旋转产生的气流直接吹向散热片240,同样实现自维持冷却(文档提及“变体方案中,电机由飞行器螺旋桨直接驱动,冷却风由螺旋桨产生”)。


自维持设计的优势在于:无需额外的冷却风扇与电机,减少了约10%的质量与20%的功耗,同时避免了风扇故障导致的散热失效,进一步提升可靠性。


3.6

故障冗余能力:

多级降级与安全运行

方案的冗余能力基于“磁电解耦”与“多组件配置”,可实现“组件级-定子级-转子级”的多级降级,确保故障时仍能输出扭矩,结合图3、图4、图5说明:


组件级冗余(图3):若逆变器184的一组臂(如1840-1~1840-3)故障,仅第一三相组件123停止运行,第二三相组件124仍可通过臂1840-4~1840-6正常驱动,电机12可输出50%的额定扭矩(如额定扭矩100N·m,故障后输出50N·m),满足飞行器“降功率巡航”或“安全降落”的需求;


定子级冗余(图4):若双定子配置中的定子1221故障(如绕组短路),仅需关闭定子1221的逆变器,定子1222仍可通过独立逆变器驱动转子121,电机12'输出50%额定功率,适用于中型VTOL的propulsion系统;


转子级冗余(图5):若四定子双转子配置中的第一组(定子1221、1222+转子1211)故障,第二组(定子1223、1224+转子1212)仍可独立运行,电机12''输出50%额定功率,适用于大型VTOL的重载场景。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11

总结


本文提出的智能电机方案,通过“无变速箱集成架构、磁电解耦绕组、Halbach转子、共用冷却与滤波”四大核心创新,彻底解决了当前技术的“可靠性低、集成性差、功率密度不足、冗余缺失”问题。


其优势可归纳为:

  1. 无变速箱设计提升可靠性30%,减少维护需求;

  2. 磁电解耦实现多级冗余,故障时仍能输出扭矩;

  3. 全系统集成(电机、ECU、滤波、冷却)减少体积40%、质量30%;

  4. Halbach阵列与绕组优化提升单位质量扭矩20%。该方案尤其适配VTOL等航空装备的严苛需求,为电气化航空propulsion系统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如需本专利原文

请联系要点纵航工作人员!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12

要点纵航工作人员微信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13


来源:公开信息,要点纵航整理

提示: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免责申明:本文中所含内容乃一般性信息,包含的价格及观点仅供贵方参考,要点纵航不对任何方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14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15


要点纵航专注于低空经济和eVTOL技术的发展,识别并研究行业的关键障碍及相关需求。我们通过提供数据、分析和见解,与行业参与者共同致力于实现安全、可持续、低成本且可及的变革性城市空中出行方式。一公里的地面交通只能带您走一公里,而一公里的空中飞行可以带您到任何地方!


如您想获取更多关于eVTOL技术的最新消息,请添加相关人员或通过电子邮件,把您的要求发送给我们。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16

18958230600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17

alfred.shen@cycolpower.com

赛峰|无变速箱多绕组解耦的VTOL飞行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图18

你们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电机
more
创346万美元众筹记录,扫雪机器人成现象级产品,电池、电机是关键
热计划丨立马好车:3000W电机,72V38Ah石墨烯电池,极速55km/h,跑山通勤王炸款
战略突破:三菱电机以匠人心态引领功率半导体技术革新
4秒多破百,544马力、双电机四驱,续航达成率超90%!这台车开起来怎么样?
设计必备!3种振动电机优缺点对比,别选错了
1.5T发动机+电机,综合续航1300公里,七座电混SUV新选择!
eVTOL 电机技术要求、技术要点及高效电机打造路径
丰田北美推出大型双电机混动SUV!
再战西门子、ABB!全球工业/电机巨头重磅收购!
无框力矩电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及国产化进展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