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突破是机器人行业催化剂。2022年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合成数据等具身智能机器人强相关技术实现突破,2023年ChatGPT带动GenAI和AGI爆火,2024年伴随AI从实验研究走向落地部署大趋势,AI工程技术受到高度关注,其涉及的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传感器融合、情感计算等分支技术,可帮助机器人多模态感知决策和人机交互,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具身智能机器人快速发展的技术基础
资料来源:Gartner,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具身智能机器人快速发展的技术基础
以人形机器人为例,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厂商呈现百花齐放态势,我们将主要参与者大致归为五类:
1)初创公司:产品迭代速度快。该门类下可再细分,第一种,机器人类企业,基于人形机器人与其他机器人类产品技术同源,在机械结构设计和运控上具备优势。比如傅利叶智能、宇树科技。第二种,创始人或重要高管具有互联网/智驾从业背景,其在模型算法使用上具备一定敏锐度,如海外FigureAI、1XTechnologies,国内的智元机器人等。第三种,其他创业公司,比如优必选,开普勒机器人、乐聚机器人等。
2)汽车厂商:具有技术、场景和供应链优势。技术优势体现在算法和精密制造,场景优势体现在toB工厂实训和数据收集,供应优势体现在人形机器人和电动车零部件存在一定重叠,车厂主动选择熟悉的集成商和零部件供应商更加高效。比如特斯拉、小鹏、广汽集团、赛力斯。
3)消费电子类公司:3C供应链企业具备较强的大规模量产质量&成本管控能力,在组装和代工上具备经验积累,比如蓝思科技、领益智造等。3C品牌厂商则具备较优的toC产品推广能力,在家庭服务场景更有优势,如小米、APPLE等。
4)科研机构/创新中心:具有研发经验和资金支持。比如银河通用机器人、星动纪元等。
5)其他科技/互联网大厂:目前人形机器人成为海内外科技/互联网大厂共识的方向之一,基于较强的技术、资金、人才实力,腾讯早期曾试水推出类人形机器人“小五”,字节等在也在加快布局,是实力强劲的潜在竞争者。
本体之外,科技/互联网大厂目前更多的是采取投资+自研大模型的方式参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如阿里&蚂蚁投资宇树、星海图、逐迹动力等;腾讯投资宇树和智元;美团投资宇树、银河通用、星海图等,布局医疗配送、无人零售、低空等领域;京东投资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逐迹动力等,配合自身JoyAI大模型和JoyScaleAI算力平台,服务公司物流、仓储等供应链场景。
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中有望能够脱颖而出的本体厂商,要拥有多领域跨学科人才(如具备前瞻性的领导者,AI及其他算法、硬件、生产制造、供应链等领域人才),可构建长期技术壁垒(如模型架构、数据来源和策略),能够解决真实问题并给客户明确投资回报。机器人赛道上的角逐,将是人才吸引能力+技术实力+产品思维+融资能力的综合体现。



·官方网站: Chinasi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