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改版啦!想第一时间接收机器人行业最新资讯,请点击蓝字关注维科网机器人→并点击主页右上角→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10月8日,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大语言模型负责人林俊旸在公开平台表示,阿里已在内部成立“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团队”,旨在将多模态基础模型转化为具备物理世界交互能力的智能体。

这意味着,阿里正迈出向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方向延伸的重要一步——AI巨头的竞争,正在从算法模型走向实体世界。
据悉,这支团队隶属于阿里核心AI部门“通义千问(Qwen)”,由林俊旸亲自带队。他曾主导开发旗舰大模型Qwen3-Max、QwQ-32B等多个旗舰模型,目前任阿里巴巴达摩院高级算法专家。
据透露,该团队目标是将多模态基础模型升级为“基础智能体”,通过强化学习、工具调用和长时序推理能力,推动AI从虚拟世界向物理世界延伸。技术方向包括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控制及AI与实体硬件的融合。
这并非阿里的首次硬件探索。过去,阿里曾在天猫精灵、菜鸟无人车、仓储机器人等领域展开尝试,但这些项目更多属于“点状探索”。如今,随着通义千问模型能力的成熟,阿里正尝试把AI能力重新整合成一条完整链路——从模型到行动、从虚拟到具身。
01
从模型到实体:AI巨头的集体“具身化”
阿里的入局,正处于一个行业关键拐点。2025年以来,“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成为AI发展的新核心词汇。它代表人工智能不再停留在语言、图像、语义层面的理解,而要具备感知、决策与行动的能力,成为能在物理世界中执行任务的“智能体”。
这股潮流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版图:
10月8日,软银宣布将以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5亿元)收购ABB工业机器人业务,强化软硬一体的智能机器人布局;
英伟达推出Project GR00T通用机器人平台,瞄准AI计算与具身智能融合;
据行业透露,特斯拉加速推进Optimus人形机器人进程,已进入装配线测试阶段。
曾有公开报道显示,Figure与OpenAI在此前曾展开合作,共同探索驱动机器人智能的模型训练,但两家公司在2025年出现合作关系调整,Figure 近年也在推进更多自研模型路径。
在国内,巨头们同样在加速布局:
据公开信息,阿里云于 2025 年 9 月参与并领投了深圳初创公司自变量机器人(X Square Robot)的 A+ 轮融资,金额约为 10 亿元人民币(约合 1.4 亿美元);
字节跳动正在推进“灵动体计划”,探索人形机器人与AI协作系统
京东依托其智能物流体系发展嵌入式智能体与仓储机器人;
百度则结合Apollo自动驾驶与文心大模型,在自动驾驶与具身AI融合上持续探索。
业内观察认为,AI巨头们已普遍意识到:大模型的下一步,不是更会“说”,而是更会“动”。具身智能正成为新的战略高地。
02
AI产业的“物理化”阶段
具身智能是一场新的AI技术革命,也将推动机器人产业链进入新周期。AI若要在现实中落地,必须实现与传感器、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等硬件的深度协同。这意味着上游零部件、核心器件及制造环节将迎来新一轮技术升级与市场机会。
业内分析指出,具身智能的发展将带动三大方向的产业协同:
1
硬件层面:包括高精度传感器、轻量化伺服驱动、高能效电控与散热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2
制造层面:对高可靠性组装、精密制造与柔性生产提出更高要求;
3
系统层面:AI模型、控制算法与机械执行系统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机器人智能化的核心竞争力。
在此趋势下,具身智能产业链从AI算法、机器人本体到上游核心零部件,都有望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技术生态。这种分层结构,正如智能手机产业早期那样,正在孕育新的产业周期与增长空间。
从全球视角看,AI机器人正被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计算平台。英伟达CEO黄仁勋曾表示“AI与机器人是公司“万亿美元级”长期增长机会的关键方向。” 而马斯克也多次预测,从长期维度看,人形机器人价值将超过电动汽车。
03
结语
总体而言,阿里巴巴的入场,让我们看到AI巨头的竞争正进入“软硬融合”新阶段。具身智能正在从科研概念走向实际应用,逐渐成为下一场产业变革的起点,并有望推动新的技术链、供应链与产业链格局加速形成。
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