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传感器作为“信息时代的神经末梢”,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关键领域。本报日前刊登《》一文,作者九三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郭源生指出,“站在 ‘十五五’的新起点,我国传感器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并建议未来聚焦电力、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智能家电及消费电子、城市安防、低空经济八大领域与场景,建强传感器产业。从即日起,本报特邀郭源生副理事长就上述领域传感器应用前景、产业现状、未来建议等进行展开阐述,以形成产业共识,促进产业发展。
在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的浪潮中,融合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新型电力系统正成为推动能源变革的主体。同时,也对系统稳定、效率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电智能化体系里,实时高效采集关键动态数据、精准显示设备工作状态稳定值、及时反馈潜在故障预警值,已然成为保障发电流程连续稳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无论是传统的火力发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还是技术密集型的核能发电,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功能器件和数据交互的 “窗口”,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它能灵活布置在发电系统的各个控制环节,通过精准收集压力、温度、流量、振动、辐射剂量等多维度运行数据,实时感知与监测各项参数的细微变化,为系统及时调整运行策略、排查安全隐患提供可靠依据,为发电安全稳定运行筑牢坚固的防线。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持续迭代升级,智能感知技术将进一步渗透到发电侧的每一个角落,其在保障能源供应、推动绿色转型中的作用还将更加凸显。
传感器在发电侧的创新应用
火力发电:降本增效的基础核心要素
火力发电作为电力供应的重要基础,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仍承担着基荷电源的关键角色,而传感器则贯穿火电生产全流程。在燃料输送与配比环节,称重传感器为精准喂料、优化混合比提供关键数据支撑,确保锅炉进料燃烧稳定;在煤与生物质混合燃烧场景中,近红外光谱传感器可在线分析燃料颗粒成分占比,混合比控制精度达±1.5%,同时,颗粒度大小控制在0.5-3mm 的最优燃烧区间,燃料利用率可提升3%~5%,未燃尽碳排放量可降低15%以上,从源头减少浪费。
在锅炉系统中,高温光纤传感器测量范围覆盖0-1600℃、精度±1℃,能够实时监测炉膛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避免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的能源浪费,同时使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8%-12%;针对烟气处理,激光气体传感器可实时检测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颗粒物等成分浓度。当监测到污染物浓度超出标准阈值(如二氧化硫超 50mg/m³)时,系统自动触发脱硫、脱硝设备调整指令,确保排放达标。此外,在汽轮机运行过程中,振动传感器实时捕捉转轴振动频率和振幅,当振幅超过0.05mm时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避免因设备磨损加剧导致的停机事故,使火电设备运行寿命延长8%-10%,发电效率提升2%~3%。
水利发电:安全运行的动态智能节点
水电依赖于大坝、水轮机等大型装备设施,其安全运行与流域生态、周边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传感器则为水电厂构建了全方位的安全监测网络。在大坝安全监测方面,位移传感器水平/垂直精度达±2mm、渗压传感器测量范围0-10MPa,精度±0.02MPa,嵌入坝体混凝土内部的应力传感器,测量范围0-50MPa,精度±0.1MPa,实时监测坝体应力变化,当应力超过35MPa时发出预警,预防地质应力释放导致的坝体开裂;水位传感器精度±1cm,精准采集水库水位数据,测量范围覆盖死水位至校核洪水位,为水库调度、防洪防汛提供依据,同时避免水位波动超过±0.5m 影响发电效率与大坝安全。
在水轮机组的运行监测中,流速传感器精准测量进入水轮机的水流速度;压力传感器同步监测进水口、出水口压力变化,两者数据结合可将机组负荷判断误差控制在±2% 以内;温度传感器监测轴承、定子绕组温度,当轴温超65℃时触发冷却系统;振动传感器捕捉机组振动状况;电流传感器实时采集发电机输出电流,形成 “流速-压力-温度-振动-电流”多维度监测体系,任一参数异常时立即预警,避免设备损坏导致的长时间停机,机组可用率提升至98.5% 以上。借助多类型传感器的协同监测,水电厂能够实现安全预警与发电调度的精准协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发电效益最大化。
风力发电:精准发电的 “风向智能导航仪”
风电受自然风况的不确定性影响较大,传感器的应用则为风机实现精准控制、提升发电效率提供了关键支撑。在风机的风况监测环节,超声波风速风向传感器不受暴雨、暴雪等恶劣天气影响,实时采集机舱上方风速、风向数据。风控系统可3秒内调整机舱朝向和叶片角度,确保风机始终处于最佳迎风状态,风能捕获效率提升5%~8%,当风速在3-25m/s的额定发电区间内时,发电量波动可控制在±3%以内。
嵌入叶片内部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温度测量- 40~120℃、微应变测量范围覆盖0-1500με,精度分别达±0.3℃、±1με,实时监测叶片应变、振动振幅和温度变化,及时发现因疲劳损伤、雷击导致的潜在故障(如叶片应变超过1200με 时预警)。可在风机运行状态下完成诊断,故障停机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使年等效时数提升100-150小时。此外,在风机塔架的安全监测中,实时监测塔架的倾角传感器精度仅±0.01°,当倾斜角超过0.5°时发出预警,预防因强风、地基沉降导致的塔架倒塌风险,为风电场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太阳能发电:光照动态适配智能感知单元
太阳能发电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等自然因素影响显著。数据显示,光伏板温度每升高1℃,发电效率约下降0.4%~0.5%。在光伏板运行监测中,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光伏板表面温度,当温度超过最佳工作温度25℃时,系统自动启动散热装置,将光伏板温度控制在30℃以内。传感器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光伏系统的发电稳定性和能源利用率,避免效率下降。光强传感器实时采集光伏阵列区域的光照数据,为光伏逆变器功率调节提供依据,将逆变器输出功率波动控制在±2%以内,避免对电网造成冲击。此外,在光伏追踪系统中,双轴角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控制光伏板自动追踪太阳轨迹,相比固定支架光伏系统,发电量可提升15%-25%,且追踪响应时间不超过10秒,确保在光照变化时快速适配。
核能发电:安全运行的临界参数监测核心部件
核能发电对安全性的要求极为严苛,传感器在关键指标监测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核反应堆运行监测环节,热电偶能够承受反应堆内的高温环境,实时监测堆芯燃料组件温度变化,将堆芯平均温度控制在300-350℃的安全区间,一旦局部温度超360℃,立即触发冷却系统调整指令,防止堆芯熔毁事故发生;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反应堆一回路、二回路压力,当一回路压力波动超过±0.2MPa时发出预警,避免因压力过高导致的设备损坏或放射性物质泄漏风险。
针对核电厂的辐射安全监测,电离室辐射、闪烁体辐射等传感器被布置在反应堆厂房、放射性废物处理车间等关键区域,实时监测环境辐射剂量。当辐射剂量超0.1mSv/h时,系统立即发出声光报警,并自动启动通风净化系统、人员疏散指引装置,保障工作人员与周边环境的安全。此外,在核电厂的冷却系统监测中,流量传感器实时监测冷却剂流量,确保冷却系统流量稳定在3000~4000m³/h 的设计区间,为核反应堆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全方位的监测保障。
市场需求规模
各类场景需求呈现出差异化特征
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对传感器的需求最为旺盛。随着全球风电、光伏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向高原、荒漠等偏远地区拓展,对低温-40℃以下、抗风沙传感器的需求持续攀升,年增长高达25%以上。2024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超100GW,每台机组需配备风速、振动、温度传感器8-12个;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超200GW,每个100MW光伏电站需部署5000~8000个传感器。
火电需求则呈现 “更新升级为主”的特点。传统火电为实现低碳转型和效率提升,正大规模替换老旧监测设备,对高精度温度、烟气成分传感器的需求年增速达15%~20%,单座600MW火电厂传感器更新投入约800~1200万元;水电需求相对稳定,单座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1000MW以上的年均采购量约300~500台,随着水电站智能化改造率年均5%~8%持续提升与推进,需求将保持5%~10%的年增长率。
核能发电需求虽总量不大,单座核电厂需求量约1000~1500台,单价可达普通传感器的5~10倍。但对产品高精度、长期稳定性、寿命等技术指标要求极高,维护与更换成本超亿元,属于“高价值、高门槛”市场。
未来市场增长方向
从政策导向与新能源发展规划来看,未来几年市场增长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新能源发电配套市场。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预计2025-2030年全球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年均分别超120GW、250GW,带动传感器需求年均增长20%-25%,同时分布式风电及光伏的发展将带动小型化、低成本传感器需求占比提升30%以上;二是传感器智能化需求增加。新型电力系统对数据实时性、准确性要求提升,具备数据预处理、边缘计算功能的智能传感器需求增速有望超30%,远超普通传感器的10%-15%,2030年智能传感器在发电侧的渗透率将达60%以上;三是老旧电站智能化升级改造。全球存量火电厂、水电站智能化改造将在2025-2030年进入高峰期,预计带动传感器替换需求超5000万台,形成稳定的市场增量。此外,随着核电技术成熟与推广,2030年全球核电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超200GW,需求规模将突破50亿美元,成为发电侧的重要增长点。
传感器技术创新与挑战
前沿技术赋能整体性能提升
当前,传感器呈现“敏感机理突破+后端智能升级”双轮驱动的技术创新格局。在敏感机理与新材料方向,量子传感器凭借量子纠缠、量子隧穿等独特物理特性,实现参数监测精度的跨越式提升。如南网传感器科技研发的±800KV/10KA特高压直流量子电流传感器列入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装备目录”,量子磁力传感器可检测10⁻¹⁵T级的微弱磁场变化,相比传统传感器精度提升6个数量级,在水电、火电的电机设备故障诊断中,能提前3-5倍时间捕捉绕组绝缘损坏导致的磁场异常预警值;新材料技术应用进一步拓宽适用边界,除碳化硅(SiC)传感器耐温高达1700℃;抗辐射陶瓷可承受10⁶Gy 辐射剂量;柔性压电材料可贴合风机叶片、水轮机主轴等曲面结构,应变测量精度达±0.1με,相比传统误差降低80%,二维纳米材料,如石墨烯则凭借高灵敏度特性在低浓度烟气成分检测0.1ppm级二氧化硫、微量辐射监测0.01μSv/h级,检测下限降低1-2个数量级。
随着物联网(IoT)与人工智能(AI)算法的深度融合,使传感器从 “数据采集器” 升级为“智能分析器”,在各种场景中发挥得天独厚的作用。借助低功耗广域网(LPWAN)、5G等通信技术,传感器可组成分布式监测网络,数据传输速率达1Gbps以上,延迟控制在10ms以内,实现50台风机集中远程监测,运维效率提升30%以上,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1分钟以内;AI 算法则赋予传感器故障预测能力,在火电锅炉监测中,机器学习算法可分析近3个月的温度、压力数据变化趋势,提前1-2周预测管道潜在泄漏风险,预测准确率达92%以上;同时,模块化设计让传感器更易与电站现有控制系统兼容,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可实现传感器与DCS系统无缝对接,将智能化改造成本降低 15%-20%,这一特性在电力行业存量电站改造中尤为关键。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
尽管传感器技术在发电侧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实际难题。
一是极端环境适应性不足。在火电锅炉高温超 1000℃环境中,部分传感器使用寿命仅3-6个月,远低于1-2 年的设计寿命;核电强辐射剂量超10⁵Gy时会导致敏感元件性能衰减,数据精度下降幅度达10%-15%;风电高原低温-40℃以下时则易造成外壳开裂、线路故障。目前行业正通过双重路径应对:一方面研发专用材料,如针对高温环境开发的碳化硅,在1200℃环境下使用寿命可达2年以上;针对强辐射环境的抗辐射陶瓷传感器,在10⁶Gy 辐射剂量下精度衰减率控制在5%以内;另一方面优化传感器结构设计,如采用双层隔热外壳、耐低温硅胶线路在-50℃下仍可正常导电,减少极端环境对核心部件的影响。
二是数据传输稳定性问题。在偏远地区高原荒漠的风电场、光伏电站,通信信号覆盖率不足60%,数据传输丢包率可达8%-12%;在水电厂、核电厂等复杂电磁环境中,电机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会导致数据传输误码率超10⁻⁴,影响监测准确性。对此,行业正推广“边缘计算+云端协同”模式,使得传感器在边缘节点先完成异常数据过滤、关键参数提取等预处理,仅将10%-15%的核心数据传输至云端,减少数据传输量;同时采用抗干扰通信技术,如光纤通信抗电磁干扰能力提升99%、LoRa模块丢包率可降至2%以下,确保数据稳定传输。
三是成本与性价比平衡问题。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成本较高,如核级辐射单价是普通工业传感器的8-10倍;风电叶片光纤光栅传感器单套成本超2万元,制约了其在中小风电场的推广。未来,随着量子等技术规模化应用,成本有望逐步下降;同时行业也在探索 “按需选型” 模式,如中小电站可选用普通经济型,大型电站关键环节则配置高精度传感器,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
结论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从发电侧各领域的应用实践来看,传感器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石”。
一是安全保障价值。通过多维度参数实时监测,为各发电类型构建“预警-响应”安全防线:火电中,烟气成分传感器可将污染物超标预警时间提前10-15分钟,避免环保处罚;水电中,大坝位移传感器可精准捕捉毫米级变形,预防溃坝风险;核电中可将辐射泄漏预警响应时间控制在1秒以内,保障人员与环境安全,各发电类型因传感器应用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60%以上。
二是效率提升价值。借助精准数据支撑优化运行策略,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火电中,燃料配比传感器可将燃料利用率提升3%~5%,单座600MW火电厂年均节约燃煤成本超千万元;风电中,风能捕获效率提升5%~8%,风电场年发电量增加100~150万 kWh;太阳能发电中,追踪系统传感器可提升发电量15%~25%,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回收期缩短1-2年,全方位助力发电侧降本增效。
三是转型推动价值。作为数字化、智能化的 “窗口”,传感器为新型电力系统转型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海量运行数据积累,为AI调度算法、数字孪生电站建设提供基础,如某大型能源集团借助传感器采集的5000余组/秒发电数据,构建的数字孪生电厂可实现90%以上的运维场景模拟仿真,运维效率提升40%以上;同时,传感器的应用也推动传统发电向低碳转型,火电中,高温传感器助力低氮燃烧技术落地,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8%~12%,成为 “双碳” 目标推进的重要支撑。
未来发展展望
从技术演进角度看,传感器将向“更智能、更可靠、更绿色”方向突破。未来将具备 “自主决策” 能力,如集成边缘计算芯片的智能传感器,可在本地完成数据分析与故障判断,直接向执行机构发送调整指令,如光伏板温度超阈值时,自动启动散热装置,响应时间从当前的秒级缩短至毫秒级;同时,多数据融合技术将成熟,如水电水轮机组可通过“流速-压力-振动”数据融合,实现机组健康状态评估准确率达95%以上,远超单一传感器的70%~80%。
可靠性提升方面,针对极端环境将逐步普及。高温传感器可耐受1800℃以上,满足未来先进火电技术需求;抗辐射可在10⁷Gy 辐射剂量下稳定工作,适配第四代核电技术;耐低温传感器可在- 60℃以下环境正常运行,覆盖高纬度、高海拔新能源发电场景,在极端环境下的使用寿命从当前的3-6个月延长至3-5年。
从市场与应用场景拓展来看,除传统监测环节外,向新能源并网、储能协同等新场景延伸。如新能源电站并网处部署的电流、电压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并网功率波动精度 ±0.5%,避免对电网造成冲击;储能系统中,电池温度、电压传感器可实现充放电状态精准控制,延长储能电池寿命10%~15%。
产业融合方面,随着 “源网荷储” 一体化推进,传感器将与电网、负荷、储能系统实现数据互通,如风电、光伏发电数据可实时传输至电网调度中心,为跨区域电力调配提供依据;同时,传感器与区块链等技术结合,可实现发电数据溯源,为绿电交易提供可信数据支撑,推动绿电市场化发展。
长远来看,传感器将从 “数据采集者” 升级为 “能源优化配置参与者”,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 “神经中枢” 角色,不仅保障各发电类型安全高效运行,更将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全球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