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

人工智能产业链union 2025-10-11 14:55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1
一项原本的商用技术,如今正逐步改变现代战场的格局。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其年产量已迈向数百万台规模,各国军方面临的紧迫问题不再是 “是否有能力负担先进的反无人机系统”,而是 “若不部署这类系统,后果是否承受得起”。

2025  年 4 月 26  日,教皇方济各在梵蒂冈城的葬礼沿用了诸多传统元素,例如身着文艺复兴风格三色制服、手持剑与戟的瑞士卫队。除此之外,这场葬礼还引入了一项以往教皇葬礼中从未出现过的防御措施  ——  意大利特种部队士兵并未携带步枪或其他轻武器,而是配备了可由步兵携带的反无人机武器。尽管为确保空域无未经授权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闯入,罗马全城及梵蒂冈已划定  “禁飞区”,但安全部队仍做好了应对无人驾驶入侵飞行器的准备。

尽管此次葬礼未受无人机干扰,但配备多旋翼、射程可达约 10 公里的小型无人机已改变了前线作战的本质。据报道,在当前俄乌冲突中,双方约三分之二的作战伤亡由这类无人机造成。

据悉,俄乌两国每月各自使用的无人机数量约为 10000 架。乌克兰计划到 2025 年实现 450 万架无人机的生产目标,而俄罗斯据称计划生产 300 万至 400 万架。由此可见,无人机的使用频率势必将大幅提升,增幅甚至可能达到一个数量级或更高。

无线电链路与干扰器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2   


构建有效反无人机防御体系面临的一个固有难题是,防御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被动响应性。无人机及无人机战术持续发展,尤其在冲突期间更是不断迭代,因此防御体系的升级成为应对这一变化的必然举措。

过去一年左右,在俄乌前线对双方部队构成骚扰的最常见无人机类型是   “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这类无人机通常通过无线电链路实时传输视频信号至操作员,操作员可借助电子护目镜查看无人机机载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并通过无线电发送指令操控无人机飞行。由于这种双向无线电通信可能被干扰,许多无人机系统采用跳频技术,试图维持双向通信链路的稳定。

干扰无人机与操作员之间的无线电信号,曾是应对第一代无人机威胁的有效方案。干扰器向无人机发射大量射频(RF)能量,可干扰传输至无人机的指令信号以及回传至控制器的视频信号,还可用于干扰无人机可能搭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设备。

反无人机干扰器有固定站点式和车载式两种配置,而 2025 年 4 月教皇葬礼的安保设备则表明,射频干扰器也广泛存在便携式版本。

早期的无人机干扰器仅在商用无人机常用的特定频率上工作。而更先进的现代系统配备了改进型射频探测子系统,能够精准识别目标无人机使用的特定频率,从而针对性地实施干扰,同时将对友方射频系统造成干扰的风险降至最低。然而,为应对无人机下载频率和控制频率的变化,射频干扰器需要定期更新。

截至 2024 年底,尽管乌克兰新型无人机采用了多种不同频率,加大了俄罗斯干扰行动的难度,但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使用的无线电控制 FPV 无人机中,仍有超过 70% 能被干扰手段成功反制。

光纤技术革新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3   


光纤无人机通过搭载光纤存储卷轴和释放系统,成功规避了干扰问题。由于无人机与操作员之间的所有通信均通过光纤而非无线电链路传输,这类无人机更难被探测到,且不受防御性干扰器的影响。此外,光纤技术提供的带宽远高于射频链路,能向操作员传输更高质量的图像。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4

一架乌克兰无人机发射后进行机动,展示其尾随光纤的释放过程。

光纤存储卷轴和释放系统的重量会减少无人机的有效载荷。无人机的最大航程受限于所携带光纤的总长度,目前最大航程约为  10 至 20 公里。尽管光纤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无人机的机动能力,但它允许无人机在更低的高度飞行 ——  这一高度远低于维持无线电链路所需的高度。此外,只要光纤未断裂,无人机便可降落等待合适目标出现,从而实现伏击式攻击。

若光纤无人机的使用摧毁了敌方大量射频干扰系统,那么成本低于光纤制导无人机的无线电控制无人机,其作战可行性将得以恢复。

防护网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5   


根据美国陆军近期发布的一份文件,射击被视为对抗近距离逼近坦克的敌方无人机的潜在手段。在  “车载排级部队应对无人机系统” 训练课目的拟议流程中,要求受到敌方无人机威胁的坦克 “使用所有机枪或 120  毫米霰弹进行打击”。美国坦克尚无能够瞄准此类威胁的火控系统,但该文件建议,若遭遇固定翼无人机横穿,应将火力瞄准  “机头前方半个足球场的距离”;若面对四旋翼无人机逼近,则应瞄准其机身略上方的位置。

这种简单的应对方式并未得到其他国家军队的认可。在近期冲突中,坦克开始配备防护屏障,用于引爆来袭弹头。最基础的防护屏障安装在炮塔上方,以抵御来自空中的攻击。但如今无人机在攻击时可降至极低高度,近期图像显示,部分俄罗斯坦克已被防护屏障完全包裹。

装甲战斗车辆(AFV)及其他在前线后方机动的车辆,以及士兵群体,都可能成为无人机攻击的目标。2023   年有报道称,俄罗斯在巴赫穆特周边的主要道路上,利用路灯杆架设防护网。这些防护网似乎是由伪装网改造而成,旨在应对以小角度低空飞行、追击并攻击车辆的无人机。乌克兰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在常用道路上方悬挂渔网。这种纤细的渔网在  FPV 无人机的摄像头中难以被发现,FPV 无人机若俯冲攻击这些道路上的目标,很可能会因螺旋桨被渔网缠住而无法行动。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6

顿涅茨克州有一条乌克兰 “无人机隧道”。由于 FPV 无人机的威胁密度极高,双方均选择用反无人机网覆盖常用路线。

 2024 年中期,俄罗斯塔斯社报道称,前线库皮扬斯克地区的车辆通道安装了防护网,这些防护网由塑料和织物网制成,通过沿路线布置的木杆固定。若在道路上方及两侧均安装防护网,便可形成所谓的 “反无人机隧道”。

2025 年 2 月,据报道顿涅茨克地区的恰西夫亚尔附近已建成一条长达 2 公里的防护网隧道。这类道路防护方案据称效果显著,但无论是安装支撑结构与防护网,还是后续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工时。目前尚不确定这类防护网能在多长时间内保持实用价值。

用于反无人机任务的小型地空导弹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7   


雷神公司(Raytheon)研发的   “郊狼”(Coyote)导弹,是早期尝试打造低成本、可打击小型无人机的地空导弹(SAM)之一。该导弹最初采用活塞发动机,配备可折叠机翼,存储在气动箱式发射器中,是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研发的地基防空(GBAD)反无人机系统的组成部分。该系统将  “郊狼” 导弹与 RPS-42 S 波段雷达、“莫迪”(Modi)电子战系统以及光学传感器整合在一起。初代 “郊狼” 导弹长 600  毫米,翼展 1.47 米,重 5.9 公斤,配备 1.8 公斤弹头。

美国陆军选定  “郊狼” Block 1B 型用于反无人机任务,该型号配备射频导引头和近炸引信弹头,并与雷神公司的 Ku  波段射频系统(KuRFS)雷达协同工作。为提升导弹的速度和最大射程,雷神公司随后研发了 Block 2  型。该型号采用火箭助推器发射,由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提供动力,续航时间最长可达 4 分钟,射程为 10 至 15  公里,且在首次攻击未命中目标时,具备再次攻击的能力。

2021  年 2 月,雷神公司获得美国海军合同,研发最初名为 “郊狼” Block 3 型的导弹,后该导弹被重新命名为 “郊狼”  短程发射效应器(Coyote LE  SR)。该型号可与陶式(TOW)导弹发射器兼容,无机翼或尾翼,仅配备三个后置弹出式格栅翼。除常见的爆炸性载荷外,非动能载荷选项也逐渐问世。2021  年 8 月,雷神公司宣布,在一次空中拦截测试中,一枚从美国陆军 “固定站点 - 低慢小无人机综合防御系统”(FS-LIDS)发射的 “郊狼”  Block 3NK(非动能)导弹,利用其非动能弹头成功拦截了十架无人机组成的蜂群。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8

2025 年 3 月 12 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欧文堡举行的 “聚合项目 - 巅峰 5”(PC-C5)演习中,美国陆军一辆 “布拉德利” 步兵战车发射 “郊狼” LE SR 导弹。

托盘式  FS-LIDS 是雷神公司 LIDS 系列防御系统的两种配置之一,另一种配置是 “机动式 -  低慢小无人机综合防御系统”(M-LIDS)。这两种配置均将雷神公司的 KuRFS 雷达、“郊狼” 导弹,与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  “前沿区域防空指挥与控制系统”(FAADC2),以及锡拉丘兹研究公司制造的 “反小型无人机电子战系统测向装置”(CUAEWS DF)整合在一起。

M-LIDS  增量 2 型系统由两辆奥什科什 M-ATV 4×4 防护巡逻车组成:其中一辆配备穆格公司的  “可重构综合武器平台”(RIwP)遥控炮塔,炮塔上装有一个可容纳两枚 “郊狼” 弹药的发射器,以及一门 XM914E1 型 30  毫米自动加农炮;另一辆则配备 CUAEWS DF 测向装置,以及一个装有 M2 型 12.7  毫米重机枪(HMG)的遥控武器站(RWS),该重机枪与  “低空弹道无人机拦截系统”(BLADE)专用反无人机瞄准具配合使用。两种配置在核心能力上有两处关键差异:一是 M-LIDS  同时具备加农炮和重机枪两种杀伤手段,而 FS-LIDS 无此配置;二是 FS-LIDS 的 “郊狼” 导弹发射器可容纳 4 枚导弹,而  M-LIDS 的发射器仅能容纳 2 枚。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9

雷神公司的托盘式 FS-LIDS 发射该公司的 “郊狼” Block 2 导弹。

2019  年,美国空军透露,其装备的 BAE 系统公司 AGR-20 “先进精确杀伤武器系统 II”(APKWS II)70  毫米空对地制导火箭弹,已成功完成空对空作战测试。2023 年底,美国空军宣布即将交付一款新型 APKWS II  近炸引信弹头,专门用于打击无人机。2025 年初,美国空军报告称,F-16 战斗机已成功使用 APKWS II  导弹,拦截了也门安萨尔・安拉组织(胡塞武装)发射的敌方无人机。在此次任务中,APKWS II 导弹成为了 AIM-9X “响尾蛇”  导弹的低成本替代方案。

L3  哈里斯技术公司研发的 “车载通用模块化托盘式侦察打击火箭装备”(VAMPIRE),其武器系统也包括激光制导 70  毫米火箭弹。这是一种模块化系统,可装配在轻型战术车辆甚至非战术车辆上。该系统基于一个托盘构建,约两小时即可安装在任何带有货舱的车辆上,整合了一个桅杆式安装的  WESCAM MX-10D 侦察监视瞄准(RSTA)独立稳定瞄准系统,以及一个可发射 APKWS  火箭弹或其他激光制导弹药的发射器。该地基防空系统于 2021 年研发并完成野外测试,次年进行了进一步测试,截至 2023 年中期,已有 14  套系统交付乌克兰。

更小、更廉价的地空导弹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10   


从技术或成本角度来看,俄乌冲突中广泛使用的许多小型无人机,并不适合作为地空导弹防御系统的打击目标。即便使用加农炮防御,若需长时间持续射击,成本也可能高得惊人。要让地空导弹成为广泛部署、可对抗无人机蜂群的防御手段,其成本必须足够低廉,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且单位成本需与目标无人机相近。尽管这一目标看似不切实际,但多家目前与导弹研发制造无关的公司,仍决心尝试实现这一突破。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11

拉脱维亚弗兰克堡技术公司(Frankenburg  Technologies)正在研发 “马克 I 型”(Mark  I)反无人机导弹,这张屏幕截图展示了该导弹的一次测试发射。该型号配备十字形机翼和尾翼,相较于公司宣传图中展示的无翼型号,更有可能接近最终量产版本。

弗兰克堡技术公司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研发  “成本降低 90%、生产速度提升 100 倍、产量远超当前行业水平的导弹系统”。2024 年 12 月,该公司宣布计划于 2025  年在乌克兰开展硬件测试。目前尚未公布该导弹的技术细节,仅知晓其最大拦截高度为 2000  米。一张疑似测试发射的照片显示,该导弹为无翼设计,配备十字形尾翼;但公司发布的其他照片显示,另有一款模型配备十字形机翼和尾翼,且长度不足 1  米。据预测,该导弹的单位成本约为 2000 美元,与它旨在对抗的许多无人机处于同一价格区间。

2025  年 3 月,瑞典北欧防空公司(NAD)宣布研发 “克鲁格 100”(Kreuger  100)反无人机导弹。该导弹可与手持或机动式发射器兼容,采用该公司所称的  “电池供电脉冲推进系统”,并由红外(IR)导引头引导。据该公司介绍,这款导引头  “采用商用现货组件制造,设计可在各种天气条件下昼夜有效工作”。目前该导弹的飞行速度可达 270 公里 /  小时,而计划研发的军用型号预计将实现更高速度。据悉,该导弹未配备弹头,但这一信息尚未得到证实。

以无人机反制无人机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12   


除上述提及的导弹方案外,另一种反无人机手段 —— 拦截式无人机 —— 已投入实战应用。这类无人机借助地基雷达或光电系统提供的实时数据进行引导,通过直接物理作用反制目标无人机,例如引爆弹头、与入侵无人机碰撞,或投放网等具有瘫痪效果的载荷。

乌克兰已开始使用本国奥丁公司(ODIN)研发的  Win_Hit 拦截式无人机,对抗俄罗斯的 “沙希德”/“天竺葵”(Shahed/Geran)和  “非洲菊”(Gerbera)远程单向攻击(OWA)无人机。Win_Hit  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在十字形机翼的翼尖装有四个螺旋桨,为无人机提供动力。该无人机发射后的续航时间为 7 至 10 分钟,巡航速度为 200 至  220 公里 / 小时,在最终攻击阶段速度可提升至 280 至 300 公里 / 小时。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13

奥丁公司的 Win_Hit 垂直发射拦截式无人机已在乌克兰投入使用。

2025  年 7 月 3 日,乌克兰与美国斯威夫特比特公司(Swift  Beat)签署了一份无人机生产备忘录。根据协议,斯威夫特比特公司将扩大生产能力,并按照 “特殊条款和成本价”  优先向乌克兰供应无人机。除拦截式无人机外,协议还涵盖用于侦察、监视和火力校射的四旋翼无人机,以及  “用于打击敌方目标的中型攻击无人机”。此前,该美国公司已在乌克兰境内开展过无人机测试。

在其他地区,2024  年 10 月以色列首次进行一系列试验后,2025 年 2 月,以色列国防部国防研究与发展局(DDR&D)对约 20  项反无人机技术进行了作战试验。其中部分技术涉及火炮系统,而以色列多家公司 —— 包括 airobotics、埃尔比特系统(Elbit  Systems)、埃利斯拉(Elisra)、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Israel Aerospace  Industries)、拉斐尔先进防御系统公司(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s)、罗伯特坎公司(Robotican)和埃克斯滕德公司(Xtend)—— 则展示了基于拦截式无人机的解决方案。

定向能武器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14   


美国陆军的  “机动式短程防空定向能系统”(DE M-SHORAD)以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GDLS)的 “斯特瑞克”  轮式步兵战车为基础平台,配备由莱昂纳多 DRS 公司配置的高能激光(HEL)系统和雷达系统。该系统包含一门 50  千瓦级激光炮,其作用是熔化敌方无人机的塑料或金属结构、损坏其光学传感器、使其起火,甚至提前引爆其爆炸载荷。

2025  年 6 月,在审查俄罗斯 2027-2036 年国家军备计划的会议上,普京总统表示,俄罗斯需要 “新方法和非常规解决方案”  来应对无人机问题。数日之内,官方透露已对八种不同功率级别的高能激光武器进行了测试,其中包括机动式装备和更高功率的固定式系统。预计这些测试将为后续量产和部署铺平道路。

2025  年春季,俄罗斯塔斯社报道称,该国已研发出一种 “激光步枪”,可在 500  米范围内攻击敌方无人机。该武器基于镱激光技术,采用三脚架支撑,通过电缆连接至独立电源。据塔斯社报道,乌克兰军队也已装备类似武器,但乌克兰目前公开的唯一激光武器是  “三叉戟”(Tryzub,英文名为 Trident)。2025 年 4  月发布的一段视频显示,该武器的试验型号可能安装在车辆后部的支架上。乌克兰无人系统部队指挥官瓦迪姆・苏哈列夫斯基上校表示,“三叉戟” 可在 5  公里范围内拦截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大型侦察无人机,在 3 公里范围内拦截战术攻击无人机和巡航导弹。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15

2025 年初进行的一次试验中,英国研发的射频定向能武器(RF DEW)利用高功率射频能量,成功抵御了无人机蜂群攻击。

高功率微波(HPM)装置是另一种定向能武器(DEW),其原理是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EMP),通过在无人机电子电路中感应出具有破坏性的电压和电流,干扰或摧毁无人机的电子元件。2025  年 4 月,英国国防部宣布,在英国陆军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反无人机蜂群演习中,士兵使用一款名为 “射频定向能武器”(RF  DEW)的新型系统,成功追踪、瞄准并击退了无人机蜂群。该系统利用高频射频能量干扰或损坏无人机内部的关键电子元件,导致无人机故障或坠毁。该系统安装在卡车上,设计射程可达  1 公里,可有效对抗电子战手段无法应对的无人机。据英国国防部称,该系统每次发射射频能量的预估成本约为 0.10 英镑。

最后一道防线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16   


如今,俄乌前线的士兵都清楚,尽管报纸文章和防务杂志频繁提及下一代轻型地空导弹系统,以及基于高能激光或高功率微波技术的定向能武器,但这些装备短期内不太可能大规模部署到他们所在的前线阵地。与此同时,士兵们身处布满敌方无人机的空域,深知若战友发现的某架无人机已锁定自己,其生存概率将大幅下降。因此,频繁遭遇无人机攻击的前线士兵,迫切希望看到排级单位能配备某种反无人机防御装备,甚至每位士兵都能拥有此类装备。

霰弹枪是潜在选择之一,它对包括光纤制导无人机在内的各类小型无人机均能发挥作用。有报道称,乌克兰和俄罗斯军队已将霰弹枪用作反无人机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他国家的制造商也在研发反无人机霰弹,甚至推出专用霰弹枪。

意大利枪械制造商贝内利武器公司(Benelli  Arm)生产的 M4 气动式 12 号霰弹枪,已作为制式武器在多个国家服役:美国将其命名为 M1014 联合军种战斗霰弹枪,英国将其命名为  L128A1,另有至少 14 个国家也装备了该武器。如今,该制造商已研发出 M4 A.I. “无人机卫士”(Drone  Guardian)改进型。该型号的枪管内装有长喉缩,旨在提升射程,使其能在比标准枪管更远的距离命中无人机。弹药制造商诺玛公司(Norma)推出了  AD-LER 12 号霰弹,该霰弹发射的载荷为 2.7 毫米 6 号钨弹丸,初速为 405 米 / 秒,最大有效射程为 100  米。据该公司称,这种弹丸 “对无人机及其他小型空中目标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17

贝内利公司的 M4 A.I. “无人机卫士” 霰弹枪配备长喉缩,可在 100 米范围内拦截无人机,制造商称其在 0 至 50 米范围内效果最佳。

瑞典研发的部分载荷旨在通过缠绕甚至损坏无人机旋翼来迫使其中断飞行,这类载荷可通过霰弹枪发射,也可通过手持、肩扛或炮塔式发射器发射,还可由防御性无人机携带并投放,或悬挂在防御性无人机下方,通过机动与目标无人机接触。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  ALS 公司研发了 ALS12SKY-Mi5 型 12 号反无人机霰弹,适用于对抗用于非法活动或军事目的的商用无人机。该霰弹发射时的载荷初速为  251 米 / 秒,最大有效射程约为 90 米。其载荷由五个系留式组件构成,发射后通过离心力分离,形成一个直径约 1.5 米的 “捕捉网”——  这是该公司对其的描述。

俄罗斯特赫克里姆公司(Tekhkrym)正在研发一种反无人机霰弹,发射的是凯夫拉纤维网而非传统弹丸。据悉,该产品在 2024 年仍处于研发阶段,可在约 30 米的距离展开一张完整的网。

目前最小、最便携的捕网发射器,可能是乌克兰特内塔公司(Teneta)研发的手持型  “米特拉”(Mitla)发射器。这种一次性发射器长仅 200 毫米,直径 40 毫米,重 365 克,内置一枚 7.62  毫米烟火药弹,为捕网提供发射动力。捕网完全展开后尺寸为 3.5 米 ×3.5 米。由于后坐力较大,建议使用者发射时双手握持。该发射器的最大射程仅  25 米,因此对于遭遇无人机攻击的单个士兵而言,它完全是一种 “最后一搏” 的防御武器。

俄罗斯英格拉公司(Ingra)研发了  “罗西亚卡”(Rosyanka)适配器,可将安装在 AKM 和 AK-74 突击步枪上的标准 GP-25 “kostyor” 40  毫米下挂榴弹发射器,改造为单发 12 号霰弹枪,据称射程为 15 至 30 米。2024 年,英格拉公司称 “罗西亚卡”  适配器的测试已完成,正在生产预量产批次。但由于并非所有俄罗斯步兵都配备 GP-25 下挂榴弹发射器,“罗西亚卡”  的部署规模将受到限制;同时,其战术效能也因装填速度慢而受限 ——  装填时需先将适配器从榴弹发射器上卸下、取出空弹壳、装入新弹、再将适配器重新安装回榴弹发射器。

2024  年首次亮相的多款俄罗斯简易反无人机车辆,其武器系统均包含霰弹枪或机枪。其中,“ZVeraBoi” 反无人机车辆的炮塔上装有两挺 7.62×54  毫米 PKT 机枪、一个用于发射霰弹的六管发射阵列,以及一具热成像瞄准镜;另一座炮塔则配备六支同轴安装的 AK-12 5.45×39  毫米突击步枪。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18

另一款疑似俄罗斯简易反无人机车辆的武器系统,由一组(可能用于发射霰弹的)枪管和一排步枪组成,但未发现光学瞄准镜或其他瞄准系统。

 2024  年底,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视频片段显示,一款反无人机车辆配备了 24 管发射集群(可能用于发射霰弹)和六支 AK  系列步枪,这些武器均安装在一个短程反无人机武器的单一支架上。这两种多管系统均可转向,但目前尚不清楚其瞄准方式。此外,俄罗斯还研发了一种车载短程反无人机武器,该武器采用三脚架支撑,配备四管雅库舍夫  - 博尔佐夫 YakB-12.7 旋转机枪、一具热成像摄像机,可能还装有激光测距仪。

乌克兰国防部队已将配备霰弹枪的  FPV 无人机用于攻击敌方无人机。乌克兰瓦尔塔公司(Varta)研发了  “无人机猎手”(DroneHunter)载荷,可装配在小型无人机上,使其能够对抗中小型敌方无人机。该载荷重 2.3 公斤,包含两门 12  号枪管,可电动发射反无人机弹药,射程为 5 至 20 米。其后座力抑制系统基于同步反向射击原理。2025 年中期有报道称,一款基于四门 12  号枪管、可发射威力更大、最大射程达 50 米弹药的类似系统,正处于研发阶段。双管版本的 “无人机猎手” 载荷首先应用于 “酋长 -  1”(Chief-1)无人机,该无人机于 2025 年 6 月获得乌克兰国防部的作战使用许可。

步枪射击对抗无人机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19   


2024 年 6 月,乌克兰发布一段视频,展示了如何将雅克 - 52 教练机用于反无人机任务 —— 让神枪手搭乘教练机,飞至足够接近无人机的位置,用步枪将其击落。然而,若使用标准弹药,地面士兵的全自动步枪射击对无人机的杀伤效果通常十分有限。

乌克兰已研发出  5.56 毫米口径的反无人机弹药,目前已在前线投入使用。这种弹药被非正式地称为  “霍罗休克”(Horoshok),据称其发射的并非单一弹头,而是五个次口径弹丸。报道称,这些次口径弹丸的初速超过 800 米 /  秒,高于反无人机霰弹释放的弹丸初速。但要想有实际可能击落无人机,士兵需在持续追踪目标的同时,发射 5 至多发弹药。该弹药的最大射程据报道约为  50 米。

士兵可快速调整个人武器,以适配反无人机弹药,但 “霍罗休克” 弹药无法在武器配备消音器或某些类型枪口防跳器的情况下发射。据悉,部分乌克兰部队已开始使用这种弹药,其产量预计将逐步提升,以实现更广泛的部署。

2024  年,俄罗斯 Telegram 聊天群中的帖子显示,俄罗斯士兵正尝试为标准 5.45×39  毫米步枪弹药改装反无人机载荷。其中一个案例显示,士兵将标准弹头从弹壳中取出,替换为装在塑料热缩套管中的七颗滚珠轴承。这种改装载荷的直径小于原弹头,因此发射时精度较低;且滚珠轴承和塑料热缩套管残留物对枪管的影响,很可能是负面的。

另一种解决方案是为发射标准弹药的步枪加装先进火控系统。以色列智能射手公司(Smart  Shooter)获得美国陆军合同,向其供应 SMASH 2000L  光学系统,该系统适用于轻武器和步枪。其设计理念是结合人工智能与辅助视觉技术,使士兵能够精准打击包括小型无人机在内的移动目标。SMASH  2000L 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识别目标、预测目标运动轨迹,并在目标移动及使用者变换位置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对目标的锁定。该系统白天的最大有效射程为  250 米,夜间为 100 米。让普通士兵具备打击小型无人机的能力,这一潜力已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 ——  该以色列系统可整合到任何类型的突击步枪上。英国陆军已采购该系统的适配版本,用于其 SA80A3 步枪。

应对不断演变的威胁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20   


随着前线反无人机系统部署规模的扩大,训练问题也日益凸显。乌克兰方面表示,需要接受反无人机系统操作培训的士兵数量不断增加。起初,士兵的操作成功率可能较低,但随着经验积累,击落一架无人机所需动用的武器数量或发射的弹药数量会显著减少。然而,乌克兰的训练机构数量有限,因此经验丰富的前线部队往往需要承担起对新兵的 “在职培训” 任务。

一些观察人士将当前的俄乌冲突比作  1914-1918 年的堑壕战 ——  大规模使用无人机,相当于一个多世纪前造成双方大量伤亡的密集机枪火力。正如当年人们不得不研发切实可行的战术来应对机枪威胁一样,如今应对无人机威胁也可能需要类似的突破。目前,这一解决方案尚未出现。借用一句中文谚语结尾:“宁为太平狗,莫做乱世人。”

来源:电波之矛

 

☟☟☟

 


精选报告推荐:

11份清华大学的DeepSeek教程,全都给你打包好了,直接领取:




 10份北京大学的DeepSeek教程

8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专题系列教程

4份51CTO的《DeepSeek入门宝典》

5份厦门大学的DeepSeek教程

10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公开课第二季专题系列教程

6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公开课第三季专题系列教程


相关阅读

干货推荐:

AI机器人设计推荐:
RPA 流程自动化系列推荐:
面试推荐:
大模型课程推荐:

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高端社区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21
精选主题推荐:

荐:
【中国风动漫】《姜子牙》刷屏背后,藏着中国动画100年内幕!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22
声明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联系(微信号:913572853),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本订阅号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如需投稿请与小助理联系(微信号:AI480908961)

编辑:Zero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23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24

【无人机】对抗小型无人机:一项艰巨的挑战图25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无人机
more
蜂巢航宇亮相2025迪拜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暨世界无人机展
武汉低空经济“起飞”!无人机成年轻人就业新风口
无人机高度全解析:从基础概念到相关性能指标
低空新赛道:无人机如何重塑城市生活与商业格局?
【无人机】美国最大外卖平台DoorDash推出配送机器人:最高速度32km/h,“嘴”里能放食物
无人机运营成本控制:如何将年运维成本降至百万以下?
商务部、海关总署连发4则公告,对锂电池、超硬材料、稀土等实施出口管制!反无人机技术公司等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2025年第六届嘉兴市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教练员、辅导老师培训班圆满完成
为小型作战无人机开发发动机产品
10亿级卫星星座基地、50万台无人机电池项目落地——空天产业集群“大投资”热潮席卷三季度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