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发生一起涉及小米SU7的严重交通事故。
31岁的邓某某驾驶小米SU7 Ultra挖孔版沿天府大道行驶时,车辆先出现左右摇摆,随后突然加速追尾前方正常行驶的网约车。
撞击后,SU7冲向路边绿化带,翻滚数圈越过隔离带跌落到对向车道,短短几秒内引擎盖便窜出火苗。
根据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警情通报,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
图源:成都公安微信公众号
正在附近商铺整理货物的周师傅、夜班司机张师傅等七八名路人第一时间上前救援,有人试图拉开车门,却发现SU7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完全无响应,电子解锁按键失效;
有人翻出应急锤或金属支架砸击车窗,钢化玻璃仅出现裂纹却未破碎,部分救援者手掌被玻璃碎屑划伤;
还有人从商铺借来4具灭火器喷射,但火势仅短暂减弱后便再度蹿高,电池区域伴随轻微爆响。
来源:抖音
凌晨3时30分消防人员抵达现场后,因隐藏式门把手无外部施力点,常规开门方式完全失效,只能动用液压锯切割车身。
破拆结束后,消防人员确认邓某某已无生命体征。
涉事SU7的半隐藏式门把手虽保留部分外露结构,但核心依赖电机驱动,碰撞后传感器、车门电脑、电机任一环节受损,都会导致把手无法弹出。
测试数据显示,电子门把手在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为67%,显著低于机械式的98%。
来源:抖音
成都的这场悲剧,再次将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推至舆论焦点。

图源:小红书
图源:微博

事实上,成都事故发生前一个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已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直指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漏洞。
这份被业内称为“门把手安全新规”的文件,提出多项关键要求,包括:
每个车门必须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内外把手,确保断电或碰撞后可徒手开启;车门外把手需保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直接禁止全隐藏式设计);机械内把手需位于无遮挡的直观位置,解决“紧急时找不到”的痛点。
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规并非否定创新,而是“为创新设定安全边界”,核心是通过机械冗余设计,保障事故场景下的救援与逃生安全。
若新规最终落地,现有采用全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需全部整改,单车型整改成本或达数千万元,但消费者支持度极高——某汽车论坛投票显示,89%的网友认可“安全比颜值重要,应禁用纯电子门把手”。

图源:工信部官网
政策压力下,车企开始重新审视安全与创新的关系。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透露:“正研发极端情况下更好开的门把手,重点解决低温冰冻和电路故障等场景的可靠性问题。”
国际市场的监管行动也在同步推进。
德国汽车俱乐部ADAC在多份报告中警告,隐藏式门把手可能造成“攸关生死的救援延误”,呼吁欧盟出台禁令;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已对特斯拉隐藏式门把手展开调查,因其累计收到140起“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的投诉。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消费者安全意识的觉醒。
中汽研2025年调查显示,76.3%的消费者将“安全性能”列为购车首要考虑因素,远超“智能配置”(42.1%)和“续航里程”(38.7%)。
某新势力车企CEO在内部会议上坦言:“以前总想着用新奇设计吸引眼球,现在才明白,能让用户安心的车,才是真正的好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截至2025年6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689万辆,对基本安全设计的回归显得尤为迫切。
未来,全隐藏式门把手或将成为历史,那些为追求科技感而牺牲安全的设计,终将让位于对生命的敬畏。
铁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