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据“新民晚报”报道,今天(10 月 13 日)凌晨 3 时 16 分左右,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发生了一起涉及小米 SU7 的严重交通事故。
根据其他目击者发布的现场信息来看,车辆碰撞前从右侧飞速驶过,碰撞后迅速燃起大火,驾驶员疑似未逃出。多位过路司机停下车救人,但由于隐藏式门把手无法打开车门,只能通过肘击、拳砸玻璃等方式尝试打开。

图源:微博
火势很快吞噬车身,即便多位车主冲上前合力救援,也没能挽回涉事司机的生命。其中一位车主徒手砸窗,手背被划出鲜血,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将车辆完全吞没,什么也做不了。
最新的官方通报则披露了关键信息 —— 成都交警已正式发布调查进展:经检测,当事人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图源:成都交警官方
“喝酒不开车”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让生命陷入万劫不复,但看着这场救援受阻的事故,不少人在扼腕叹息时,心里仍忍不住冒出同一个追问:
要是当时车门能顺利打开,没有被隐藏式门把手困住,这场事故的结局会不会截然不同?

能够救命的“机械设计”,
不应该被抛弃
隐藏式门把手一直是最具争议的汽车设计之一,不少车企普遍将其作为核心卖点,称其既能降低风阻、减少能耗,又能优化车身线条提升颜值,即便相比传统机械门把手成本更高,也认为这笔投入能带来足够的市场吸引力。
不可否认,隐藏式门把手在风阻控制上确实有实际效果,且对驾驶者和乘客而言,虽需一定学习成本,但知道怎么使用之后也没有那么麻烦。真正让消费者和行业持续争论的,始终是其在极端场景下的安全隐患 —— 这也是它争议声最大的核心所在。

图源:小米汽车官方
除了拿隐藏式门把手当作卖点之外,车企近年来确实加强了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宣传,比如在冰冻状况下、各种极端碰撞测试之后,门把手都可以弹开。
绝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在门板下方都会提供机械门把手作为冗余设计,特斯拉的应急开关在前门扶手正上方,即便车辆断电也能够从内部向外打开。
博主“硬核拆解”在拆解小米 SU7 门把手后发现,该门把手没有任何机械上的东西。换而言之,这款门把手本质上就是一个纯电控开关,从解锁到弹出的全流程,都高度依赖车辆电力系统的稳定输出,在断电状况下或将成为致命的缺陷。

截图:BiliBili @硬核拆解
然而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经过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 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 98%,稳定性不及传统机械门把手。
就连曾经凭借隐藏式门把手掀起新能源车设计潮流的特斯拉,由于电子门把手失灵导致无法开门,目前已经考虑重新设计门把手。
有些黑色幽默的是,如果车主可以自己在车内打开车门,就意味着基本不需要救援,但车辆碰撞之后,驾驶者无意识的情况占大多数,这恰恰让“外部能否快速开门救人”成了生死攸关的关键。
多数车主甚至路人,可能都不太清楚隐藏式门把手怎么操作,但知道如何操作机械门把手的概率非常高,可以在火势蔓延、时间紧迫的事故现场快速找到并操作。
因此,高度依赖电力系统的隐藏式门把手,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设计创新”与“安全冗余”之间的失衡,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冗余,不该只停留在“有”的设计里,更要落在“紧急时能用”的现实中。
这一问题,在场事故中彻底暴露。

高度依赖电力的隐藏门把手,
该谢幕了
工信部近期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不允许使用全隐藏式设计,在发生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更细化的是,车门外把手需预留不小于 60mm×20mm×25mm 的手部操作空间,确保救援人员能快速着力操作。
关于实施节奏,征求意见稿建议标准于 2027 年 1 月 1 日实施,同时设置差异化过渡期:对于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可额外给予 7 个月的过渡时间,已获批准的车型则有 19 个月的调整缓冲期。
这意味着,最晚到 2027 年 8 月(含 7 个月过渡期),市面上新获批的车型将彻底与全隐藏式门把手告别,曾经被车企追捧的“隐身设计”,在安全红线面前将逐步退场。
对于消费者来说,新规比啥都实在,它不仅明确了“安全不能让步”的底线,更提前呼应了市场的自发调整。毕竟在实际用车过程中,消费者已经对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有较大抱怨,新规相当于用政策力量,将用户的安全诉求转化为行业必须遵守的准则。

图源:吉利银河官方
电车通留意到,在这一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前,新能源车市已经掀起设计转向潮,“半隐藏 + 机械拨片”的门把手设计方案逐步成为主流,比如全新问界 M7、岚图泰山、极氪 9X 等,吉利银河 M9 更是直接放弃了流行设计,回归传统机械门把手。
这种市场端的主动调整,背后也藏着车企对隐藏式门把手争议的深度思考。不少车企高管已公开谈及对这一设计的看法,观点虽各有侧重,却共同指向“安全与实用”的核心诉求,成为行业理念转变的重要信号。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承认目前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存在不少问题,透露团队正在开发“在极端情况下更好开”的门把手。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一次直播中表示,隐藏式门把手存在重量大、密封性差、过于依赖电力系统等弊端,减少风阻成为这一设计的唯一作用,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深蓝汽车 CEO 邓承浩表示,“隐藏式门把手确实能降低能耗,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隐藏式门把手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隐患,而不是回到过去的设计理念。”
这些高管观点,其实也折射出一个核心转变:曾被视作新能源汽车“设计图腾”的隐藏式门把手,如今却因极端场景下的安全隐患,成了需要警惕的风险点。
纯电控隐藏式门把手的 “科技光环” 正逐渐褪色,背后是行业对“安全”认知的深化。

图源:工信部
不仅如此,这一转变还表明新能源车企的核心追求,正从比拼“表面酷炫配置”转向深耕“核心安全技术”,真正的“科技感”不该是“中看不中用”的噱头,而是像“极端场景下的可靠解锁”这类安全配置的技术突破。
毕竟,当一个设计需要用户用安全去妥协,即便曾是标志性创新,也终将偏离市场需求的本质。

写在最后
从市场需求与安全设计的双重维度来看,“半隐藏 + 机械拨片”的双系统方案,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折衷方案,既没有放弃隐藏式设计带来的车身流畅感,满足用户对“科技感”的追求,又通过独立的机械拨片,补上了全电控结构“断电即失灵”的致命短板。
这可是“纯靠电力的全隐藏设计和半隐藏设计”都无法实现的安全兜底。
如今,大众 ID.4 CROZZ、一汽奥迪 Q6L e-tron 等车型早已用成熟方案验证了这条路的可行性,“安全”和颜值完全可以通过更务实的设计实现共赢。
在市场与安全的双重导向下,相信看重用户需求的小米汽车,借鉴行业成熟的双系统方案,对门把手进行重新设计。毕竟对车企而言,回应安全诉求,才是对“用户需求”最根本的尊重。
(封面图源:小米汽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