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内江市东兴区牢牢把握“工业立区、工业强区”核心方向,以“立主业、抓招商、扩园区、强服务”为行动纲领,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1—8月,东兴区工业经济交出亮眼答卷: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7.3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17.14亿元,同比增幅27.8%;食品加工产业产值10.93亿元,同比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在全市排位中稳居第二。
食品加工园区:
加速建设,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
在田家镇食品加工园区内,山东惠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成渝智慧餐饮产业园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
施工现场,工人们有序开展户外管网总坪施工与室内装修作业,项目技术负责人李锐指着初具规模的厂房介绍:“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正结合生产需求优化厂房改造设计施工图纸,预计今年内将分批完成交付。”


“我们将聚焦‘中央厨房+智慧餐饮’核心定位,打造辐射成渝地区的餐饮供应链基地。”李锐补充道。该项目建成后,将构建“上游原材料直供—中游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下游智慧餐饮服务”的全链条体系,预计年产值超2亿元,将成为川渝餐饮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作为规划占地220亩、总投资9亿元的重点园区,田家镇食品加工园区涵盖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饮料、休闲食品三大主力板块。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工业产值8亿元、年税收4000万元,带动就业可超1000人,不仅能补齐内江食品加工产业链短板,更将形成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


内江东兴食品加工集中区(一期)项目效果图
当前,东兴区以食品加工集中区为主要载体,加速产业链补链强链。园区规划布局食品加工、酒类产业、中药材加工、健康产业研发等多元业态,已成功与内江飞龙米业、迈赫精酿啤酒、冠香缘食品、山东惠发食品等企业签订投资协议,“生产+加工+流通”的闭环产业链逐步成型,推动产业向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升级。按照规划,东兴区力争3—5年内引进中药材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酒水饮料等领域企业20户,实现年产值40亿元目标。

新材料制造业:
项目提速,注入产业发展新活力
东兴经开区内,正望新材料(内江)有限公司年加工3万吨新能源用石墨材料生产线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施工人员有条不紊地开展建筑装修与设备安装作业。
“目前,特种石墨新材料加工厂房、硅碳负极材料专用设备研发制造厂房已陆续完工,设备正分批进场安装,计划下个月正式投产。同时,我们已启动二期项目准备工作,建成后将专注于硅碳负极材料生产。”正望新材料(内江)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廖旭介绍。


据悉,该项目对原建设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新增硅碳负极材料生产线(即新一代树脂基CVD气相沉积纳米硅/碳新能源材料项目),调整后形成“等静压石墨制品生产、树脂基CVD气相沉积法硅碳负极材料生产、CVD气相沉积专用设备研发制造”三大核心板块。
除正望新材料项目外,奥通碳素年产1万吨半导体级等静压石墨项目、邦兴锂电池拆解及金属与塑料资源循环利用再制造项目等重点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正望新材料(内江)有限公司项目效果图
近年来,东兴区紧扣“工业立区、工业强区”战略,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突破口,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新材料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服务升级:
优化营商环境,筑牢“筑巢引凤”强根基
“选择落户东兴区,一是看中四川庞大的新能源锂电池产业规模,石墨坩埚市场需求旺盛;二是东兴区地处‘成渝之心’,区位优势显著;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让我们十分满意,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正望新材料(内江)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雪峰道出落户缘由。
如今,东兴区项目信息流转天数大幅压缩,项目注册率、开工率、投产率持续上升,晶华胶粘等已落地企业更选择追加后续投资——这些成绩,正是东兴区以营商环境“赢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东兴区针对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精准施策: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倾听企业诉求,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建立健全问题反馈与解决机制,确保企业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强化政策宣传与解读,推动各项招商引资政策精准落地、高效实施,为企业营造安心投资、舒心兴业的良好环境。
企业的获得感背后,是东兴区高效快捷、真诚务实的“保姆式”服务。在优良营商环境的“加持”下,一批批优质企业加速落地,有效推动新材料、服务外包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截至目前,东兴区已新签约邦兴锂电池拆解及资源循环利用再制造、晶华胶粘新材料西南生产基地二期等17个项目,同时紧密跟进10万吨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回收再利用、植物提取物及保健食品加工、PCBA新型数字化智能制造产线及工厂等29个在谈项目。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落地见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东兴区将继续深耕工业领域,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方向迈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工业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