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AI 正在为其星际之门 (Stargate) AI 基础设施项目持续加码,该项目涉及数万亿美元、多年期且需要数千兆瓦电力的投入,其规模早已超越了之前签订的协议。
今天,OpenAI 又与人工智能 GPU 的另一家供应商博通公司达成了一项超级协议,未来几年的合同价值高达数百亿美元。
在这股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中,OpenAI 正通过一系列应用和设备,不断拓展其业务版图。
联手博通,加速摆脱微软依赖
这项最新协议的达成,紧随近期 OpenAI 与甲骨文、英伟达、AMD、SK 海力士、三星、等公司一系列史无前例的合作之后。
这些看似循环的交易,都极大地推高了合作方上市公司的股价,持续释放出市场对人工智能领域无论是私有资本还是公开市场都热情高涨的信号。
这也为 OpenAI 和其他公司大规模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实现规模化人工智能的计划亮起了绿灯,同时加快了 OpenAI 降低对微软及其 Azure 云服务依赖的步伐。

OpenAI 创始人兼 CEO 山姆·奥特曼透露,公司今年将建成超过 2 千兆瓦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其中大部分算力来自与微软 Azure 的合作。
未来三年多,通过与甲骨文、英伟达、AMD 以及此次与博通的合作,在星际之门计划的推动下,总算力规模预计将达到 30 千兆瓦。
这一切的核心,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用于人工智能推理的算力,即所谓的「智能代币」。
要知道,在一千多天前,当 OpenAI 凭借早期的 GPT 大语言模型推出 ChatGPT 时,其数据中心的算力仅为 2 兆瓦。相比之下,如今的 2 千兆瓦堪称天壤之别。
《华尔街日报》对此评论道,两家公司计划在未来四年内部署 10 千兆瓦的定制化人工智能芯片。

报道指出,OpenAI 和博通正在联手开发和部署 10 千兆瓦的定制化人工智能芯片及计算系统,这项高规格的合作旨在满足这家初创公司庞大的算力需求。
OpenAI 计划设计自己的 GPU,从而将开发强大模型所积累的经验,直接融入到支撑未来系统的硬件之中。
根据协议,这些芯片将由 OpenAI 和博通共同开发,并于明年下半年开始由博通负责部署。
知情人士称,这项新协议的价值将高达数十亿美元,但两家公司并未披露具体的财务条款。消息公布后,博通的股价在早盘交易中上涨了近 10%。
重金押注算力,超越登月计划
就公告本身而言,这套操作已是 OpenAI 如今惯用的剧本。其特殊之处在于,这印证了我之前讨论过的亦敌亦友趋势。
像 OpenAI 这样的科技巨头,正在核心供应商英伟达之外,积极寻找第二家人工智能芯片供应商。
博通的专长在于设计为特定人工智能应用量身打造的定制芯片。它与 OpenAI 的合作始于 18 个月前,最初是开发一款定制芯片,后来扩展到服务器机架、网络设备等相关组件。
新的服务器机架将采用博通的以太网技术和其他连接方案,并将部署在 OpenAI 自有以及第三方运营的数据中心内。

这项大规模交易使 OpenAI 从博通、英伟达和 AMD 采购的算力总规模达到了 26 千兆瓦。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它足以满足纽约市夏季用电需求的两倍还多。
OpenAI 承诺投入的资金数额,按 2025 年的美元价值计算,已经超过了当年美国为实现载人登月所花费的全部开销。
为了履行这些协议,这家初创公司将不得不花费数千亿美元。它预计今年的收入为 130 亿美元,这意味着其销售额必须实现指数级增长,才能覆盖巨额的算力账单。
凭借 5000 亿美元的估值,OpenAI 已是全球最富有的初创公司,并推出了 ChatGPT 和视频生成软件 Sora 等广受欢迎的人工智能工具,其周活跃用户已超过 8 亿。
构建万亿级算力帝国
博通也因帮助科技公司制造能加速人工智能计算的定制芯片而获益匪浅,其股价在过去六个月中上涨超过 80%,市值已突破 1.5 万亿美元,与甲骨文等公司一同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
当然,OpenAI 方面则不断重申,短期内市场对人工智能算力的需求近乎无限。
公司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和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总裁格雷格·布罗克曼都曾表示,他们手中的算力远远不够用。
随着人工智能产品需求的急剧增长,他们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建造更多新的巨型数据中心来满足这一需求。
过去数月,OpenAI 与芯片及云服务商的各项交易,已成为全球科技股上涨的助燃剂。
每一项新协议的签订,都进一步推高了奥特曼所设定的期望值——即人工智能革命的实现需要看似无穷无尽的算力。
奥特曼最近向员工透露,OpenAI 的目标是到 2033 年建成 250 千兆瓦的新计算能力。按今天的硬件价格计算,这项计划将耗资超过 10 万亿美元。
他表示,公司必须创造新的融资工具来为这项庞大的建设计划提供资金,但并未透露具体方案。
OpenAI 的合作伙伴们正在进行一场豪赌,赌奥特曼关于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愿景终将实现,也赌 OpenAI 会成为这场技术变革的最终赢家。
贝恩咨询公司的顾问在九月份估计,这波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投资浪潮,要求到 2030 年时,整个人工智能行业能产生 2 万亿美元的年收入,这比 2024 年亚马逊、苹果、谷歌、微软、Meta 和英伟达的收入总和还要多。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的规模化本身,正在以各种形式不断地进行着再升级。
因此,可以预见,这种级别的人工智能交易节奏还将继续。
这不仅限于 OpenAI,也包括它在这场技术浪潮中的所有同行。尽管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短期的黑天鹅事件,但这个大趋势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一键三连「